心理韧性视角下的中职生宿舍矛盾解决路径探究
2020-08-14张慧
张慧
一、引言
中职生宿舍是中职生进行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宿舍关系能使宿舍成员身处温馨环境,缓解学业压力,激发集体荣誉感。反之,糟糕的宿舍关系则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干扰宿舍成员正常生活,甚至还会埋下安全隐患。
在笔者任教的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就发生了一起宿舍不良事件,所幸在校方、家长与学生三方的积极沟通之下,矛盾及时化解,没有酿成恶果。众所周知,创造一个安全和谐、文明谦让的宿舍环境一直是中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因此,笔者试图在对这一事件分析的过程中引入“心理韧性”视角,从而探索一条中职生宿舍矛盾解决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为将中职生宿舍切实打造成为学校德育的“第二课堂”的目标,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本文论述了中职生宿舍矛盾的基本特点及成因机制。且在介绍心理韧性理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定义论证与相关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通过加强中职生心理韧性建设解决宿舍矛盾冲突的路径构想。同时,通过个人锻炼、学校辅导与家庭辅助三个层面,进一步将该路径详细阐明,以资为中职生宿舍矛盾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论的启示意义。
二、中职生宿舍矛盾分析
2019年3月,笔者所任教班级一位女同学甲的家长向笔者反映,称甲和另一位女同学乙受到了同宿舍室友丙在微博上发布的“死亡威胁”。笔者了解到该情况之后立即对事情展开调查。调查显示,事情的起因是甲瞒着丙与宿舍的其他同学建了一个群,生性内向敏感的丙知道这件事后觉得自己受到了排挤,于是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与甲及其好友乙针锋相对。由于未受控制,事态愈演愈烈,以至于丙在微博上发布“我要把她们(指甲、乙)都杀了”的极端言论。事后乙向笔者反映,当时曾目睹丙经常在宿舍拿美工刀对着本子乱刻乱划,这对甲和乙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经过详细的问询和调查之后,丙才对笔者吐露实情。原来,甲和乙来自城市家庭,家里经济情况较为殷实,经常会在宿舍就吃穿用度与其他同学进行攀比,而丙来自农村,性格自卑害羞,在甲和乙的频频“挑衅”下愈发觉得双方格格不入,最终,甲私自建群的事情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经过校方和笔者的积极介入和调解,丙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明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打算”,只是一时泄愤,甲和乙也对自己不当的言行进行了深刻反省,双方达成了和解并调换了宿舍,这一“不良事件”最终告一段落。
从这一事件中可以总结出中职生宿舍矛盾发生的几个特点。
其一,中职生宿舍矛盾发生在女生宿舍的概率大于发生在男生宿舍的概率。这一现象与中职女生年龄、性格的关系密不可分。对于尚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女生来说,由于她们心思敏感、细腻,在平日的生活里更容易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且在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女生也不会像男生那樣开诚布公地讲出来,因此生活里的一些摩擦慢慢累积,最后,就变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其二,中职生宿舍矛盾的起因往往是一些小事。由于同处学生时代,彼此并无根本利害冲突,且学生性格多有天真烂漫的一面,所以宿舍矛盾冲突往往不是那些“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多是一些细节处理上的缺憾。因此,对这些“小事”的防微杜渐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三,中职生宿舍矛盾的表现,往往是宿舍少数同学和宿舍多数同学的对立。人是社会动物,群体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之一,在一个“大集体”中,彼此价值观相近的人更容易进一步形成“小团体”,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小团体”的成员才能获得彼此认同的安全感。宿舍成员毕竟要从陌生走向熟悉,在形成统一的凝聚力之前,成员之间极易因缺乏安全感而“抱团”、分裂从而造成冲突。
除了分析中职生宿舍矛盾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考察矛盾背后的成因机制。在笔者看来,导致中职生宿舍矛盾爆发的原因包含内部心理原因和外部环境原因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部心理原因。同上所述,中职生年龄一般在15至18岁之间,尚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不成熟,且由于中职生的生源本是初中学习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更容易形成自卑敏感的心理,对他人的评价和“歧视”极易产生“被侵犯感”。该事件中,丙同学对甲、乙同学的“复仇心理”正是由于这种“被侵犯感”所致。与此同时,现阶段在校中职生多为个性较强的独生子女,再加上欠缺人际交往的知识与技能,难以在矛盾出现苗头时及时将其扑灭。事件中甲、乙强势的性格以及冲突出现之前不当的处理方式,进一步导致了彼此的“仇恨”。
客观来看,不利的外部环境因素在此次事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社会风气浮躁,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以经济“一只眼睛”看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中职生作为三观尚未稳固成形的青少年自然容易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甲、乙同学多次嘲笑丙同学不买衣服打扮,用不起化妆品而看低对方就是这一现象最鲜明的表现。而由于身处网络时代,社交方式趋向“间接化”“匿名化”,且互联网上的相关恶性事件给丙同学带来了不良引导,也最终促成了丙同学发表出“杀人”这样的极端恶性言论。
三、心理韧性的理论框架
通过上述事实分析,不难发现,中职生的宿舍矛盾主要聚焦为宿舍成员之间的感性冲突,而涉及理性利益的纠葛较为少见,且形成这种感性冲突的原因主要在于内部心理,即使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多由于中职生本身的心理而产生作用。因此,若要有效解决中职生宿舍矛盾,最佳的也是必然的路径是加强和改善中职生的心理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心理韧性理论将带来诸多有益启发。
心理韧性又称为心理弹性、逆抗力、复原力,“20世纪70年代,一批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开始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部的发展结果的变异性问题,从而开始了有关心理韧性的研究。”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心理学界产生了相关研究成果,并投入临床心理治疗。关于心理韧性的定义主要涉及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结果性定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滕认为,所谓心理韧性是指在困难、压力等消极情景面前个体对自身进行积极调整,从而取得良好适应的结果。
第二种是品质性定义,美国心理学家诺曼认为,心理韧性是当人处在挫折性情景中抵抗压力、恢复自身,从而成功适应新情况的能力,且这一能力每个人都有所不同,它具体表现在人应对挫折事件的差异之上。
近年来,关于心理韧性还出现了第三种定义,即过程性定义。该定义认为,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处理消极事件时,具有不同的反应态度,因此,心理韧性就是指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是一个不断调控、适应的动态过程。
在这三种定义中不难发现,过程性定义不仅解释了环境与风险因素对于个体心理韧性的影响,也肯定和支持了个体在面对这些消极影响时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本文试图采用这一定义,以期论证增强心理韧性建设对于中职生宿舍矛盾调解的积极性意义。
心理韧性对于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生活和工作态度等都有重要影响。培养良好的心理韧性实际上也就是培养个体的身心健康。
而心理韧性的培养又与两种因素有关。
其一是危险性因素,“危险性因素主要是指导致个体难以适应压力状况的因素,它可分为外部危险性因素及内部危险性因素。”所谓外部危险性因素也就是个体所处的不利外部环境,如不和谐的家庭关系、落后的教育条件、贫困的生活水平等。近年来,心理学家更趋向于用系统论的视角理解心理韧性的形成过程,因此家庭、学校、社会能否提供可备个体使用的有利条件是个体能否发展心理韧性的关键。而内部危险因素则指个体本身不善适应环境的气质类型,如沉默寡言、害羞腼腆、胆小怕事等,具有上述性格的个体更难在与不同环境的相处过程中形成较好的心理韧性。
在危险性因素之外还有保护性因素,“保护性因素是指促使个体积极良好地适应压力状况的因素。对保护性因素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分为内部保护因素和外部保护因素,另一种是分为个体因素、家庭内因素和家庭外因素。学者们对第二种分类方法的认可度更高。”与危险性因素相对应,个体灵活的性格、家庭的照顾与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以显著地帮助个体形成强大的心理韧性,改善个体身心健康。
具体而言,上述“心理韧性会以三种形态出现:
其一是克服艰难的能力,即化解危机的能力。
其二是应对压力的能力,即能够成功解决压力事件,不至于对个人造成影响。
其三是创伤复原的能力,即能够从创伤事件复原中增加再次应对创伤的能力。”
四、心理韧性视角下宿舍矛盾解决路径
笔者认为,从实际可操作的层面来看,个人心理韧性锻炼,学校心理韧性辅导与家庭心理韧性影响将从三个维度积极有效地帮助中职生提高心理韧性,从而根本性地改善和解决中职生宿舍矛盾状况。
中职生个人心理韧性锻炼的首要之义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关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各家说法不一,但从不同历史时期来看,实际上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们对成功实施达成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只有培养出自我效能感,使中职生具备成功的信心,品尝成功的喜悦,才能有效地改善其敏感自卑、冷漠自私的心理状态,才能切实地构建和谐的宿舍关系。
大体上看,“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榜样作用、生理和情绪状态、言语说服、目标设定、归因方式等。其中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深受情绪状态的影响。当个体经历成功体验时,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反应。完成任务越多,个体越能体会到更多积极情绪,从而促进任务更快完成。”
在宿舍日常生活的管理当中,应给予宿舍成员更多的自主权,不仅可以让每位成员轮值舍长,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如美食烹饪、宿舍装点比赛等。在这些工作经验和活动中,尽力发挥每位学生所长,让彼此充分认识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在充分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宿舍成员间的包容度。
与此同时,学校特别是负责德育工作的带班教师也应该给予充分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学生内心的不良情绪。由于中职生的学习能力较弱,且面临比较大的就业压力,产生紧张焦躁的情绪在所难免,因此,与学生进行定时的心理沟通就成了带班教师必不可少的功课。事实上,交流并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交流雙方是否投入。只要教师能够真诚地给予学生避免危险、远离危险的知识,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平等、安全、互信的对话空间,那么学生必然能够释放心理压力,更加勇敢地接受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和学生进行良性沟通的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像丙同学这样较少受到关注且较为弱势的学生以自尊,从而改变其长久以来压抑颇深的心理痼疾。“高自尊的个体倾向从积极角度看待问题,提高个人努力程度。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采用勇敢面对、求助他人、问题解决等积极应对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心理韧性。”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起自尊自信,将对其未来的成长发展大有裨益。
除了个人与学校,家庭是对中职生心理韧性影响最大的因素。家庭是支持孩子进行心理建设的主要社会支持力量,是孩子面对风雨时最温暖的庇护港湾。
通过研究发现,“越是积极、关怀的父母教养方式,孩子越具备处于逆境、困境时良好的适应能力。这意味着如果孩子从父母处感受到较多的、积极的、关怀的教养方式,其面对生活压力、挫折和痛苦的复原能力就越强。”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多花时间与孩子互动沟通,改变“冷暴力”“一言堂”等不良家长作风。在遇到问题时,无论孩子对或错,家长都要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在双方彼此了解对方意图的基础之上进行评判。做对该奖,做错要罚,奖惩分明、不偏不倚将有助于更好地形成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综合上述三个维度,教师对中职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不论是鼓励中职生个人心理建设,还是做好充分的心理辅导,还是积极与家长联系,家校配合共同呵护学生的成长,教师在其中串联、调和的作用都十分明显。
作为相伴中职生三年的师长,作为以为社会输送人才为己任的德育工作者,中职教师应勇于承担义务,勉力做好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而学生美好的未来也将是对其最佳的回馈。
五、结语
中职生的个体生理与心理状态将在很短的时期内经历巨大的变化,作为中职生从学生向社会从业人员身份进行转化的中转站,中职院校有理由给予学生最佳的知识技能与心理健康培训。而在各学校普遍重视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心理韧性养成,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中职生宿舍矛盾冲突的困扰,更能在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技能与个性俱佳的优质青年议题上发挥出巨大的贡献。
实习编辑吴沚洋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