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2020-08-14陈帼鸾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跨界院校互联网+

陈帼鸾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2014年11月,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认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为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职院校需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在专业教育中嵌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元素,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创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专”“创”融合成为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更是高职教育培养“大国工匠”的产业人才和“中国制造2025”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未能体现耦合性,创新创业教育在各个专业教育之间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一般培养的是企业一线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指导专业课程设置。甚至有狭隘的观点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企业的老板,只要对少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鼓励、辅导和支持就足够了。这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受冷落,其课程开设是零星的、笼统的,课时较少,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造成学生无法将所学专业知识创新运用,无法实现创业实践,甚至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也不具备创新思维,只是重复性机械劳动。

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仅设置《创新创业基础》和《就业指导》等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不论学院、不论专业,没有针对性。任何专业教育都是为创新创业打基础,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学生特点、专业特色而打造,不然无法彰显专业特色,也不能使学生依托专业背景获得与之相关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教学上没有实现融合

创新创业课程由教学管理部门或创业学院制定开发,专业课程由教学部门定制。专业课教师只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的教学,很少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前沿动态,缺乏有意识的创新思维的萌芽培养。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對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熟知、敏锐,创业实践经验丰富,但不懂专业知识。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分离,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很难让学生在专业背景的创新下进行创业实践。

(三)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比赛氛围不浓

虽然校园不乏创新创业社团,有创业街、创业园等实践场所,但大部分学生兴趣不浓,能主动参与创业实践的还是少数。参与的学生也很少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学校社团活动中也缺乏创新创业核心元素。

随着高职院校对“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等一系列比赛的重视程度增加,高职院校都会大力推广,鼓励各学院广泛组织学生参加。但大部分只是以获得短期收益或大赛奖励为主,一味地强调发掘项目,打造漂亮的商业计划书,重金培训路演技巧。既不重视创新能力的萌芽培养,也没有后续的项目孵化工作。显然,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全程贯穿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华而不实。学生也许能在比赛中获得一些创业技巧或其他技能,但往后始终难以形成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之间的跨界合作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创新创业活动对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单一的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等之外,更多的是跨界创新,不同专业之间往往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活动是持续性的,涉及很多领域的知识,例如财务、营销、管理、法律法规等,同样需要跨界。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跨专业学习机制,只设置公共选修课。缺乏专业之间的跨界合作,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方位开展,同时也形成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壁垒。

二、信息技术类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类专业主要是与通信、电子、计算机等有关的专业。信息技术类专业是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基础背景专业,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工具,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担当着技术创新的角色,是众多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中涉及最多的领域。根据信息技术类专业的特点,提出“专”“创”深度融合的方法如下。

(一)加强创新创业顶层设计

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保持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一致性,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科学规划。针对不同学科与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校还要出台鼓励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政策,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新的绩效考评体系中,指导教师工作,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二)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根据信息技术类专业特点,改良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内容及结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包括创新意识类课程和创业知识类课程

创新意识类课程,应引入前沿的技术,时刻关注技术最新热点问题。多引入各类开发者大会或技术讲座中的最新技术及科技创新成果,例如华为开发者大会、阿里云开发者大会、VR/AR技术展等大型技术展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判断商机的能力。

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方向更多倾向基于新技术的产品、互联网+服务。因此创业知识类课程应特别详细介绍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例如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有利于学生将来在创业实践中很好地形成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创业知识类课程还要引入信息技术类学生比较陌生和薄弱的,而且在现实创业实践中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如企业融资、财务、市场营销等。

2.构建“创新创业+专业”的新型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类专业紧跟最新技术才能更利于技术创新。因此,可以开设一些科普应用类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导论》《VR/AR技术创新应用》《IT新技术》等课程,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萌芽提供基础。也可以对专业课程教材进行改编或者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加工,适当加入一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依托专业背景获得与之相关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科学参与创新创业类项目和比赛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类比较重要的项目和比赛有: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 (“攀登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彩虹人生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这些项目和比赛之间既相关又逐步递进。

在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项目或比赛时,应有步骤、有针对性、递进式地开展。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首先是技术创新,“攀登计划”的科技发明项目是针对有技术创新思路,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尝试。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科技发明类,强调的是科技发明,非常适合有技术创新思路,并已经完成开发的作品。因此在创新创业实践初期可以参加“攀登计划”完善作品,然后参加“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

待创业知识完备以及时机成熟,通过教师指导,可以将技术转化,把作品打造成商品,这个时候就可以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经过计划项目的实施与实践,对商品有比较清晰的营销策略,将项目打造得具有更高的商业元素的时候,可以参加彩虹计划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项目结题、比赛结束后,学校教师应该更注重后续的帮助与指导。整合资源,帮助学生对接校企资源、送进孵化平台,并定期跟踪指导。

这样有步骤、有章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项目和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更合理地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中。

(四)整合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相关服务

1.“联合诊断中心”助创新思维“生根发芽”

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创业知识不全面,导致技术创新可能天马行空、标新立异,又或者欠缺特色,解决不了行业痛点。另一方面会碰到开发困难,有可能技術根本行不通,或者创新没有以经济为依据。在创新的萌芽阶段学生是十分需要指导帮助的。因此可以成立“联合诊断中心”,“联合”指通过整合资源,邀请信息技术相关领域企业的技术专家、创业家、创业指导教师等成为中心成员,为学生的技术创意把脉,为技术开发指点迷津,或帮助纠正技术创新方向,并且让“中心”常规化、制度化,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顺利“生根发芽”。

2.“梦想工厂”助创业项目“落地开花”

有了技术创新思路,要落到实处,往往需要生产真正的产品或者开发系统应用架构,这些仅凭学生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这个时候需要“梦想工厂”,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建设“创业创新实验室”,根据学生的技术创意生产制作出真实产品,或者为学生开发过程提供场地及技术支持。没条件的院校可以整合政府、社会、企业资源,做好技术对接、经费支持等工作,促使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开花”。

(五)建立专业工作室或创新团队,促进专业跨界合作

根据信息技术专业的特点,成立校级工作室,可以引入校外企业技术专家及其他专业教师共同成为指导教师。有了工作室,学生就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完成技术领域的各个环节,使创新创业实践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在建立工作室或创新团队时,要跨界跨专业合作,跨界既是相关专业的合作,也要有跨学院专业的合作。例如,物联网工作室,物联网产品的开发需要软件技术做支持,这时候需要相关专业合作。VR/AR创新应用类工作室,需要软件技术、数字媒体、动画建模等跨学院的专业合作。这些是技术层面的跨界。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当团队技术创新比较充分时,进行创业实践环节,还需要管理专业、营销专业、财务专业等专业的合作。这是创业层面的跨界。

只有打破专业之间的制约,以工作室或创新团体为载体,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活力,才有利于培养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

三、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元素,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无缝衔接创新创业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立足信息技术类专业特色和优势,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跨界合作,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英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19):65-69.

[2]胡华中.基于实践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8(18):85-88.

[3]曾骊,张中秋,刘燕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1):70-76.

[4]任永力.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53-54.

[课题项目:2019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与软件技术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以VR/AR方向为例”(JYB1915)。]

责任编辑陈春阳

猜你喜欢

跨界院校互联网+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跨界•匠杰
跨界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