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井下摆近震记录研究华北盆地沉积层速度结构

2020-08-14朱音杰

华北地震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沉积层浅部平均速度

朱音杰,刘 丽,杜 航,丁 成,刘 檀,石 磊

(1. 河北省地震局 石家庄中心台,石家庄 050021;2. 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 050021;3. 江苏省地震局,南京 210000;4. 河北省地震局承德中心台,河北 承德 067000)

0 引言

华北盆地是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一个大型裂陷盆地,区内广泛分布数千米厚的新生代地层[1],是一个板内地震活跃、历史震害严重的区域。地震学研究表明,松散沉积层对震相走时和波形的影响十分显著,可能给地震定位带来较大误差[2-3]。华北盆地沉积层速度结构的研究,对该区地震的精确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关于研究区沉积层速度结构已有过一些研究。嘉世旭等[4]利用深地震反射/折射剖面探测得到华北盆地地表P波平均速度在1.5~1.8 km/s;沈伟森等[5]利用井下摆天然地震记录中直达S波与其地表反射波的到时差计算得到首都圈地区浅层100~500 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为:浅部100 m的平均S波速度低于300 m/s,500 m时S波速增加到800 m/s,平均速度梯度为0.8 (m/s)/m;刘渊源等[6]利用井下摆天然地震数据测量得到首都圈区域近地表P波和S波平均速度分别约为1.6~2.0 km/ s和0.34~0.48 km/ s,波速比约为4.0~5.3。

近年来,华北盆地内小震活动十分活跃,积累了丰富的井下摆近震观测资料,为我们开展沉积层速度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本文拟收集2015—2018年首都圈地区M1.0以上地震的波形数据,选取近场井下地震计观测记录,通过拾取井下摆记录的直达P波、S波及相应地表反射波的到时并测量其到时差,研究台站下方地壳浅部P波、S波平均速度,并将沉积层模型应用于地震定位,检验速度结构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1 方法与数据

在华北盆地的近震井下观测记录中,经常能够观测到Pg波和Sg波的地表反射震相,即由直达波经自由地表反射、被井下地震计所接收的震相(P2,S2)(图1)。该震相通常与其参考震相成对出现,且两者的到时差仅依赖于地壳浅部的速度结构[7]。由于地震计的埋深是一个已知量,通过测量地表反射波与直达波的到时差,可以获得对浅地表平均速度的约束。以P波为例,对于井下摆震中距小于100 km,深度大于1 km的地震,其P波折射角均是小量[6],在沉积土层中可简化为垂直入射,那么P波直达波与近地表反射波到时差就可以近似为

图 1 直达波(P1,S1)与地表反射波(P2,S2)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统一地震目录,收集2015—2018年首都圈地区M1.0以上地震的波形记录数据(图2),选取震中距50 km以内的井下地震计观测记录,拾取P、S的直达波及其地表反射波震相到时(图3),获得了42个台站、211个地震事件、364个震相到时数据。在采用的台站近震波形数据中均显示出了2个清晰的直达波和地表反射波震相,说明台站上方土层内没有显著的速度分层,否则将出现多个反射波震相。

图 2 2015—2018年M1.0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

2 结果分析

量取P、S直达波与地表反射波的到时差,选取到时差个数在3个以上的台站,计算各台站P、S波到时差的平均值,结合地震计的埋深,计算得到各台站下方P、S波平均速度(图4, 表1)。从表1可以看出,华北盆地井下摆台站下方地壳浅部300 m深度上的P波平均速度分布在1.36~3.12 km/s区间,S波平均速度分布在0.32~0.91 km/s区间。为了考察华北盆地地壳浅部速度结构的整体特征,计算P、S波平均速度得知,VP约为1.98 km/s,VS约为0.46 km/s,波速比约为4.3。

刘渊源等[6]研究表明,研究区近地表P波和S波平均速度分别为1.6~2.0 km/s和0.34~0.48 km/s,波速比约为4.0~5.3[6],本文结果与其基本一致。同时,将单台的平均波速进行对比显示:绝大多数台站的结果差异较小。例如,对于WEA台,刘渊源等得到的VP和VS分别为 1.77 km/s和0.42 km/s[6],本文结果为1.88 km/s和0.42 km/s,偏差分别为6%和0%。仅有个别台站的VP差异较大(偏差超过10%),例如JIH台,应当与P波震相信噪比较低引起的到时判读误差有关。对于该问题,因目前所掌握的近震数据仍比较有限,可以通过进一步积累观测资料予以核实。

为了考察速度结构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在crust1.0基础上构建含有松散沉积层的速度模型(表2)。使用Hypo2000方法对华北盆地2015—2018年27个M3.0以上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在定位过程中,选用相同的台站和震相到时,分别采用本文模型和华南模型(表3),并将定位结果进行对比(表4)。从表4可以看出,在删除残差≥10的错误数据后,基于沉积层模型和对比模型的定位残差均值分别为0.46 s和0.51 s,水平误差均值为0.68 km和 0.73 km,垂直误差均值为2.05 km和2.23 km。结果表明,沉积层模型可显著改善华北盆地地震定位的精度。

图 3 利用SAC软件拾取直达波及地表反射波到时

图 4 研究区地壳300 m平均速度分布图

3 结论

收集了2015—2018年首都圈地区M1.0以上地震的波形数据,选取近场井下地震计观测记录,通过拾取直达P波、S波及相应地表反射波的到时并测量其到时差,获得了台站下方地壳浅部300 m的P波、S波平均速度,并分析了波速的水平分布特征。

1)华北盆地沉积层浅部300 m的P波平均速度约1.98 km/s,S波平均速度约0.46 km/s,波速比约4.3。

2)在采用的台站近震波形数据中均显示了2个清晰的直达波和地表反射波,表明在井下摆以上的土层内均没有显著的速度分层。

表 1 研究区域内近地表速度结构部分数据统计

表 2 本文模型

表 3 华南模型

表 4 地震定位结果对比表

续表 4

3)地震定位结果表明,沉积层模型可显著改善华北盆地地震定位的精度。速度模型的不确定性对定位结果有较大影响,同时考虑到松散土层对P波、S波传播的延时性,故须经过大量数据计算与研究获取台站校正值,使沉积层模型更加有效地改善华北盆地地震定位的精度。

猜你喜欢

沉积层浅部平均速度
更 正 声 明
高温合金表面锌镍沉积层的电化学制备及结构性能分析
电磁发射CuCrZr轨道的沉积层特征与磨损机理
冷喷涂沉积层中的孔隙及其控制措施
“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知识巩固
气主导盲管内水合物沉积特性实验研究
内蒙古巴林左旗白音诺尔矿田腰尔压锡矿浅部标志带特征及成矿预测
探究物体的平均速度
『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练习
把脉平均速度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