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 与写法分析(三)

2020-08-14

老年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书谱王献之谢安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18]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百英尤精于草体,[19]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其终始,匪无乖互。[20]谢安素善尺椟[21],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子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22]。”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23],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24],胜母之里,曾参不入[25]。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26]。况乃假托神仙[27],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28]!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29],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30]。

译注:[18]引文出自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子敬:王献之的字。逸少:王羲之的字。

[19]元常:钟繇,字元常。百英:即伯英,张芝的字。

[21]谢安: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安石,今河南太康人,官至尚书仆射,征讨大都督。其书法师从王羲之,诸体皆精。椟:同“牍”。

[22]物论:舆论,外界的评论。

[23]折:责难,犹谓谢安品鉴书法以物论为衡鉴不足为凭也。

[24]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语出《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资,有助于,为了。

[25]胜母:古地名。曾参:孔子弟子,以孝顺父母而闻名,因里巷的名字叫“胜母”,名不顺也,曾参便不入内。《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列传》曰:“县名胜母而曾子不入,邑号朝歌而墨子回车。”

[26]克:能。箕:竹制的簸箕。裘:皮制的衣服。《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工之子,必学为箕。”箕裘,谓祖传的家业。未克箕裘:即不能继承家业。

[27]假托神仙:指有关王献之笔法神授的事。《佩文斋书画谱》卷五《晋王献之自论书》:“臣年二十四,隐林下,有飞鸟左手持纸、右手持笔,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经一周,形势仿佛。

[28]面墙:指不学习。《尚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孔颖达疏:“人而不学,如面向墙无所睹见,以此临事,则惟烦乱不能治理。”

[29]专博斯别:“专精”与“博涉”的区别。

[30]或:《佩文斋书画谱》作“惑”字,此处指丝毫、稍微。

[今译]:评论者又说:“献之的书法之所以不如羲之,就像羲之的不如钟繇、张芝一样。”我认为这已评论到问题的要处,但还未能详尽说出它的始末缘由。钟繇专工楷书,张芝精通草体,这两人的擅长,王羲之兼而有之。比较张芝的草体,王还擅于楷书;对照钟繇的楷书,王又长于草体;虽然专精一体的功夫稍差,但是王羲之能广泛涉猎、博采众优。总的看来,彼此是各有短长的。

谢安素来善写尺牍书,而轻视王献之的书法。献之曾经精心写了一幅字赠给谢安,不料被对方加上评语退了回来,献之对此事甚为怨恨。后来二人见面,谢安问献之:“你感觉你的字比你父亲如何?”答道:“当然超过他。”谢安又说:“旁人的评论可不是这样啊。”献之答道:“一般人哪里懂得!”王献之虽然用这种话应付过去,但自称胜过父亲,岂不太过分了吗!况且一个人立身创业,扬名于世,应该让父母同时得到荣誉,才是孝道的最终目的。曾参见到一条称“胜母”的巷子,认为不合人情拒绝进去。献之的笔法是继承羲之的,虽然粗略学到一些规则,然并未将父亲的成就全学到手。何况假托是神仙授书,耻于推崇家教,带着这种思想意识学习书艺,与面墙而观有何区别呢!有次王羲之去京都,临行前在墙上题字。走后献之悄悄擦掉,题上自己的字,还自认为写得不错。羲之回来见到,叹息道:“我临走时真是喝得大醉了。”献之这才感到内心惭愧。由此可知,王羲之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是专工和博涉的区别;王献之比不上王羲之,是毫无疑问的了。

猜你喜欢

书谱王献之谢安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二十七)
摘《书谱》孙过庭句
“东山”是指哪座山
王献之依缸习字
临帖孙过庭《书谱》
王献之练字
临帖孙过庭《书谱》
王献之卒年
身教
王献之的文艺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