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敏始于真情 发于情理

2020-08-14过汝城

南风 2020年20期
关键词:李敏文字作家

文/ 过汝城

李敏

曾用笔名阿米,热爱一切美的事物。1997 年起在《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今晚报》等报发表文章,以随笔、散文居多。现任宝安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法国作家法朗士曾说过:“好奇心能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没有好奇心或者缺乏好奇心的人,他的生活将永远是平庸的、缺乏趣味的,因而必定是可悲的。”李敏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好奇,热爱美食、美酒、美器,痴迷于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总能倾注所有热情,尽己所能去了解世界,尝试新鲜领域。她出生在寒冷干燥的北国,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她的写作始于真情,发于情理。

工作关键词:热情

她是70 后,1996 年来到深圳,曾经是有线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现任宝安区图书馆副馆长。“深圳是一座有爱的城市,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家园。”李敏说,她在工作中遇到了各个领域的人,他们当中很多有意思、有情怀、有追求的人。

她曾采访过一个来深圳投资办厂的香港老板,遇到2008 年经济危机,一夜之间损失惨重。为了给工人发工资,还货款,他坚持将自己的房产全部变卖掉。工厂宣布破产那一天,他笑着说,他从未做让自己后悔的事,即使因此变得一无所有,也从不后悔。他无愧于跟了他多年的手下,合作多年的供应商,晚上睡觉从不会做噩梦。香港老板的为人处事,让李敏特别感动,她当时觉得倘若自己有钱,一定会与他合作办企业。不为别的,只为在这世上遇到这样讲诚信,有温度、有态度的人,老天不应该亏待他。她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他破产后还有人雪中送炭,给他启动资金,让他东山再起,一展雄风。后来,回到香港生活的他意外患了癌症,猝然离开这个世界。得到这个消息,她特别难过,内心只有一个念头:“老天怎么会这样不公平?他才50岁啊,这么好的人,为什么要让他英年早逝?”

她为此郁闷了一段很长时间。当然,她何尝不能了解生活的残酷。生活不像散发正能量的文学作品、电视剧里那样,必定是好人好报,必定是“纵使百转千回,终将柳暗花明,修成正果” 。直到2012 年,她遇到一个有类似困境的朋友,通过交流,才豁然开朗。

说到底,生而为人,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那是为人的根本,跟是否能得到公平对待毫无关系。这世上的事,并没有特定的公式,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一如感情这回事,你倾尽所有去爱一个人,不代表他就必须爱你。生活不是生意,不是有来就有往,不是有借就有还。然而,不管如何,我们还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好人,唯有这样,我们的良心,才能让我们吃得安心,睡得安稳。

同事眼里的李敏,有很多闪光的标签:热情、直率、有想法、有激情、责任心强,是个完美主义者,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她说:“凡事有两面,我觉得自己的性子太直,说话容易得罪人。”

在深圳工作,每一天都是快节奏的,积极的。为了不被这个飞速前进的城市抛弃,你必须努力奔跑,随时给自己充电。李敏的工作压力很大,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六七点,一直不得闲。繁重的工作有时候会让人身心疲惫,这个时候文学是最好的良药。每天晚上九点以后是她的独处时间,要么读书要么写作,在文字中彻底让自己放松下来,任何阅读和创作都能让她神清气爽。间歇,她想到这个问题:“若是工作和文学只能选择一样,我会怎么办?”理智让她选择的是工作,工作是安身之本。

生活关键词:自信

“我是家里的长女,从小就是焦点,受到家族人的宠爱。”李敏自称是在“无法无天,超级纵容”的环境里长大的,她为此自嘲地说:“成长背景过于简单,造成我想得少,是个不折不扣的行动派。我妈总说我说话做事不过脑子,说委婉一点是脑子小,说白了就是缺心眼。”

爷爷奶奶与父母争先恐后对她的疼爱,让她出落得阳光、自信,积极,贪吃好玩,热爱生活。不难想象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还能如愿享受到各种天赐的美食,那种幸福和满足感。习惯成自然,美食使得她懂得钻研,练就一手好厨艺。说起来,从6 岁开始,她就在捣鼓自己做吃的了。

记忆里的故乡,天永远是蓝的,水永远是绿的,冬天永远是冷得不能再冷的,春天的风永远没完没了地刮着。亲密的小伙伴、深情款款的同学、团结互助的家人邻里,整个成长过程,她感受到的只有人间的美好和温情。

还没到读书识字的年龄,家人就开始教她认字。到外婆家小住,她能看到成堆的小人书。外婆指着小人书上的字教,一个字、一个字教,她连猜带蒙识得书里大部分的汉字。读到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是《鲁迅小说全集》,繁体字的。几乎看不懂,猜也猜不出几个字,于是外婆读给她听。也听不懂,只觉得枯燥,外婆没办法,换另一本读,是《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刚读一页,她就抢过来自己读。她被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深深吸引,不管是人参娃娃、后羿射日,还是嫦娥奔月,个个都有着神奇的魔力。自此,她彻底爱上阅读,不管去哪,只要有书,她就静静地躲到一边,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再大一些,她开始尝试拿起笔来写,与世界对话,与读者对话。不管是与作者对话还是与读者对话,都是一件异常过瘾的事,给她孩子般的纯真和亢奋。她有自信成为扎根生活,贴着读者,贴着心创作的文字工作者。

她认为自己的真正长大是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自己成为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很自然就长大了,很自然地有所收敛,收起任性,收起懒散,连生活方式、说话方式都做出了合适的调整。她不再是从前那个以极简的方式生活、表达的女孩,而是懂得担当、责任和照顾他人情绪的成年人。

“我属于吃得早、睡得晚,精力充沛的人。”她说,在忙碌的工作中还能坚持精神追求,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她想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对生活、亲情、友情的感受,不管写得好不好,有多少读者,有多少认同,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坚持写,她在用心对待文字,她在勇敢表达。她的作品能跟着她的年龄、生活、历练,一步一个脚印前进、进步,走进人心,日渐成熟。这就够了。又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呢?

写作关键词:投入

1997 年开始,李敏的散文、随笔先后在《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今晚报》《滨海时报》等报发表。在她看来,只要热爱,肯努力,多写多读,任何人都能成为作家。而成为优秀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必定是丰富而独立的,他必定是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和发现的。

她曾因为一部韩国电影,整个人沉浸在电影情节里出不来,文思泉涌般地写了影评《男与女》,针对两性深度剖析,引人思考,在爱情中,我们的态度与处理方式何其重要?她说,写作一定要有灵感。这种灵感并不是从天而降、守株待兔而获得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共情,同理心,是从书里、身边人,身边事得到的触动,疼痛、大悟或者其他。她很喜欢读身边人的作品,比如王国华老师的散文,生活中所见所闻都能成为他笔下的风景,从文中可以看到他为人处事的智慧,看到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高度。他的文字有张力,令人看后陷入沉思,不可自拔。

看过李敏作品的文友,都觉得她的作品过于真实,掺杂了太多个人对生活的微小情绪。这也是她的随笔写得多的原因,她的作品与生活息息相关。她在生活中的性格便是这样,表面洒脱自如,私底下敏感多虑。文友的评价固然中肯,可她喜欢自己的这种情绪创作,用文字还原对生活片段的捕捉,用文字来承载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作品是她作为这个时代的小个体的生活积累,思想沉淀。

像众多写作者那样,她也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能在大刊上发表,她憧憬地说:“目前最大的写作愿望是,能在《收获》上发表文章。”她渴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可,会有更多的人喜欢她的文字,对此,她充满信心:“我觉得咱们宝安的文学土壤很肥沃。一是政府重视,二是天南海北的优秀人才齐聚,领导重视,加上有力的推动与宣传,必将成就大把有潜力的优秀作家,比如诗人樊子、徐东,作家王国华、唐诗、孙善文,等等。”

对于作家轻生的问题,她的想法是,他或者她,必定是对生活、对亲人、朋友太过热爱,投入了大量的爱,却得到了太多的失望。作家对生活有敏感的触角,这种敏感是柄双刃剑,能成全他也能杀死他。

她最喜欢的国内作家是冯唐,国外作家是毛姆。在她眼里,他们都非常擅长发现生活中的美,文笔幽默、练达、透彻。

“文学一直是我生活中的调剂与乐趣。”李敏对自己未来的创作没有具体的规划,一如生活,她总是率性而为。尽管她感觉人生还是要有些规划才好,有了规划生活才会有奔头。可她又觉得自己不管是生活还是写作,只管投入就好,不管结果如何,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如此,有些佛系。她有时候想到自己的年龄,又觉得已经过了还能为某个目标不顾一切往前奔的阶段,为此,她笑起来道:这何尝不是我们人生中矛盾又迷人的美呢?

猜你喜欢

李敏文字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文字的前世今生
Special Homework 特殊的家庭作业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张碧晨 演绎新一代GIRL POWER
陈乔恩她不是女王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