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2020-08-13杨莉琼古松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21期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科技竞赛创新实践能力

杨莉琼 古松

10.3969/j.issn.1671-489X.2020.21.138

摘  要 针对西南科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缺乏连贯性、整体性、创新性等问题,提出以科技竞赛为驱动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学能力及第二课堂改革,搭建基于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实施平台,平台实施效果显著,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科技竞赛;工程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21-0138-03

1 前言

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创新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传统的实践教育模式迫切需要转变思路。西南科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率高达90%,整体来讲,本专业实现了培养目标。但通过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反映出学生还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综合能力不足等问题。用人单位也一再强调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竞赛机制、社团活动、素质拓展培训等对人才后续发展的关键作用。

传统的培养模式实施的是围绕目标分年级进阶式的能力提升,需要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将破碎化、分散的课程知识体系串联起来,形成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有机整体,是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科技竞赛作为课堂教学和专业知识的延伸与实践平台,有助于提高和锻炼学生实践操作、团队合作、分析思考、科研创新等综合能力,高校教师和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社会、用人单位、科研院所也非常重视和认可。为此,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则十分必要[1-3]。

2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传统实践教育模式、教育资源投入、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第二课堂四个方面深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

缺乏连贯性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建筑业的升级转型需要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基于行业需求和“双创”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西南科技大学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知识体系围绕经济、法律、管理、技术四个方面设置,侧重综合全面而非“专”。从专业的本质来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但由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以及传统教育手段落后,导致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通过第一课堂完成,实践内容以课程为导向设置,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缺乏有效的联动与融合。同时,建筑行业的高危性导致学生的实习仅限于参观。虽然毕业设计围绕工程管理实践展开,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分析与模拟工具软件,导致设计作品与工程实际有一定脱节,创新不足。

总之,基于上述原因,目前西南科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连贯性、整体性、创新性。

教师创新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经验。基于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很多教师没有在生产一线从事过项目管理工作,导致教学内容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人数多,专业教师普遍教学任务重,在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下,教师很少有时间到企业参与实践。另外,高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紧张、对教师的培养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用人单位评价反馈慢等问题,使得教师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提升实践能力、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单一化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软件实训等,教师普遍采用总结性评价形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过程考核主要依赖平时作业成绩以及出勤率。总结性评价形式侧重结果而非过程,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因此,评價标准的单一化不能呈现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学生难以得到有效反馈,不利于学习改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缺乏有机融合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西南科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通过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学术讲座、科技竞赛、创新基金等形式开展,虽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但缺乏连贯性,与第一课堂联系不够紧密。实验室作为第二课堂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开放程度较低,实验室设备和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没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提供支持。

3 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构建分层式、链条式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整体性、创新性的问题,构建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科技竞赛为辅的逐层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依据大学生能力层次结构,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订分层次培养计划,依托科技竞赛,紧密结合实践课程教学,融入混合式、翻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将破碎化、分散的课程知识体系串联起来,形成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有机整体。同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比赛赞助商提供的工具软件、云课堂、技术支持、虚拟实验等)拓展实习及毕业设计内容,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有力支撑[4-5]。分层式、链条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建立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教研团队  针对专业教师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建立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教研团队。在学校及学院的各项激励政策支持下,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教育背景、学历层次等组建实践教学创新教研团队,通过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及学术研讨会、参加建筑业新技术培训、参与学校校区工程项目实践、指导学生科技竞赛及创新项目、定期讨论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

构建基于科技竞赛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方式,同时应该采用多元化、多标准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思路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细致全面的考核标准、合理的评价权重体系、主动式的过程监督控制以及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如图2所示。构建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实践考核体系,侧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创新能力的体现,摒弃传统的仅依据考勤和实践报告打分的做法,激励学生敢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新构思并能付诸实践[6]。

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针对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不能有机融合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促进专业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如图3所示。西南科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通过建立专业科技协会、组建课程兴趣小组、创新实践团队与科技竞赛队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教研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同时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和教师工作室制,为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讨论交流、创新实践提供资源和场所,并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

4 结论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改革现有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年级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规律,搭建基于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实施平台,形成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为辅线,以“能力本位、主动学习”为基本原则的分层式、链条式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实现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有效促进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标准的创新改革,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顾峻宇.“一流学科”背景下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多维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研究:以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为例[J].科教文匯,2020(3):62-63.

[2]李翠英,苏盈盈,刘金晟.以竞赛为平台培养大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实践[J].科技资讯,2020(4):235-236.

[3]时颖,陈义平,杨庆江.依托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11):10-11.

[4]刘德明,傅振东,鄢斌,等.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

6(86):34-35.

[5]孙士明,刘新平,张晓东.竞赛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6(1):153-156.

[6]刘建华.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8-70.

猜你喜欢

工程管理专业科技竞赛创新实践能力
面向电力行业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
校企合作机制的新探索
在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妙招”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发现内化教学法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研究与实践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面向建设类执业资格考试的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