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8-13艾英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21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互联网

艾英

10.3969/j.issn.1671-489X.2020.21.091

摘  要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连接城市名校名师与农村教学薄弱地区,实现教学共研、资源共享、课堂专递,是加快我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

关键词 互联网+;学校网络共同体;未来学校;教育信息化;智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21-0091-03

1 引言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新的课程观和教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基础教育致力于在教学规划和教育模式上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实践。教育信息化也从最初的以呈现知识为目的的多媒体教学,转向更具开放性和共享性的互联网教育技术。我国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依托大数据和网络平台实现智能教育,将教育信息化引向更高水平,走向世界教育前列。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实现双保障,避免形式化和盲目追求创新,要通过互联网跨区域教学真正实现课程改革,促进我国教育的实效性发展。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改革推进过程中,“未来学校教育共同体网络联盟”实验项目应运展开。学校网络共同体就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的网络研修资源共享平台,有效地将教育发达地区和相对薄弱地区的课程、教学、教研进行整合与联结,以名师名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动教师行业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不同地区学生教育的公平化。

2 遵循指导思想

要坚持教学与信息化的双效融合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应该为教学服务,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要始终秉持“技术辅助教学”“网络使教育更高效”的思想观念。在课程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建立起以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中心的数字化教育平台和体系,进行技术创新,为教学提供全套服务,实现基于网络的教学创新,促进跨时空的教育技术发展。如通过名师互动教学工具“无限宝”技术展开常态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培训与网络教研,利用网络会议室进行集体教学研讨。教师还能够通过名师专家网络板块进行在线咨询,在资料库中利用大数据筛选有用的教学信息和资料,实现备课学习快捷化、开放化。最重要的是能够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专递课堂、网络课堂等实现一名教师对多个班级的教学,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展开实时互动。

要遵循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首先,“互联网+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想指导,发展基于我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其次,基础课程改革所推行的是素质教育,知识、技能、情感并重,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实践创造”的教学理念,构建起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生态型新课堂。如在教学实践中,名师通过线上專家座谈会、学习国内外教学理念、举办线上公开课等形式,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且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教育薄弱地区的教师群体展开教学研讨,将新的教育理念通过网络传播给薄弱学校的教师。在课程制定和课堂开展过程中也要实现“互联网+”与新课改理念的融会贯通,保证课程改革与实践方向的正确性。

3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远程课堂使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学习知识  实现同步教研和教学是“互联网+教育”的重难点,各地教师需要在专家组和名师的带领下开展集体备课。如针对应采用何种类型的微课、如何选择教学方法、涉及哪些课堂知识等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通过网络一体化课堂导入环节形成学科兴趣,进而接受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知识,进行基于情感态度的有效知识学习。

在线上线下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教育”遴选名校名师进行重点授课,名师教学经验丰富且教学能力强,在专递课堂中担任主讲;薄弱地区教师进行引导辅助授课,实现主讲教师、辅助教师、学生之间的知识问答互动,使薄弱地区学生在表达交流中受到启发,大胆发言,在提升自信心的基础上,通过名师的方法引导,提升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使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中发展探究和创新能力  如何引导不同班级的学生在远程课堂中实现合作探索是教学目标研究的重难点,未来学校共同体倡导的是基于各地办学特色进行网络资源共享。因此,由名师牵头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合作探索,然后通过网络实况进行不同班级之间的成果展示,使城乡学生共同发展学习探索能力,并且开拓知识视野,获得多重实践体验。

4 联系当前学情开展针对性教学

名校牵头,网络帮扶薄弱学校  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标准,但从我国整体教学情况来看,不同地区间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差异,较发达的地区教育教学资源明显优于落后地区。基于这一现状,在“互联网+”背景下,本项目充分利用网络跨地域性的特点,确定名校名师,让其牵头,通过网络为教学相对薄弱的学校输送优秀的教学课程资源与宝贵的教学管理经验,帮助教学质量相对低的学校找到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我国一线等较发达的城市教学资源优质,教学水平远超普通二、三线及以下城市以及偏远地区。基于此,该项目首先确定甄选名校和薄弱学校的条件。如名校能够承担对薄弱学校开展全学科网络同步教学和教研;薄弱学校基本实现网络宽带校校通,且校领导具有开展跨区域同步课堂的试点积极性等。在这些条件的引导下,首先筛选出对应的学校,并利用网络实现名校牵头,优秀教师共同录制各学科教学视频,以此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供薄弱学校的教师自主下载观看,或是学校组织全体师生以公开课的形式共同观摩。

其次,建设网络平台,推动名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通过构建微信互动群或是微博社区讨论的形式,按照不同年级、学科合理分组,并定期设定教学主题,让名校中的名师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随后剩余学校教师就自身学校教学情况谈教学中的不足。

最后,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在名校名师的指点与帮助下,薄弱学校教师在联系当前学生学情和学校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对教学计划、备课教案以及教学活动安排等内容进行改进与突破,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网络同步,打破教育的信息孤岛  网络时代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教师丰富授课资源、拓宽教学思路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为教育发展新形态中的融合创新实践提供了现实基础。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教师可以相互分享教学计划与备课安排,并围绕问题展开积极讨论,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信息孤岛不再存在,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有效实现教学同步,薄弱地区的师生可以即时参与名校名师课堂,以此推动专家/名师指导及强校带动薄弱校同步教学模式的形成。

例如,在课前教学阶段,名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在微信群聊或其他线上平台中就各学校学生基础学情展开分析,在了解大致情况之后,教师从已有的教学经验出发,并发布同步教学内容,共同展开备课,交流课程重难点知识内容的教授技巧以及预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解决对策,另外还需提前熟悉基于互联网设置的同步教研和网络教学平台系统操作,以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在课中环节,薄弱地区学校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对应学科的学生同步观看名师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名师结合该校存在的教学薄弱之处进行教授;而本校教师则作为教学辅助者,当学生对名校教师教授的内容出现疑惑时,为不影响公开课顺利地进行下去,可以适当地点拨学生,帮助其答疑解惑,使其迅速调整状态参与课堂学习。其间学生也可通过无线麦等通信设备与名校教师进行即时的课堂互动,从而为示范课堂注入活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在课堂结束之后,名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再次围绕课堂教学过程展开教研讨论,并将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研修平台,供其他教师观看,从中学习好的教学经验与方法。

设置激励,增强教师参与积极性  在开展名校带动薄弱校、名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中,名校与薄弱学校因地区的差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使用的教材各不相同,且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投入一定的精力,无论是课程准备、教学研讨,还是操作系统等方面,都对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基于此,学校必须设置相应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参与教学共建共享工程实践中的教师群体的积极性,并组建相应的教学小组,协助教师网络教学,以此增强教师参与的动力,并保证这一运行机制得以长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例如,对于名校中的名师而言,可以组织一些优秀网络课评选大赛,从教授内容、远程课堂互动、平台系统应用等多方面来对其进行综合打分,对获得前几名的教师依次授予相应的称号并颁发奖励,以此调动名师教授的积极性。而对于薄弱学校的教师而言,学校一方面应组织教师深度学习名校名师的教授过程,从中汲取适合自己教学特色的经验,并开展学习报告会活动,让参与学习的教师发表自己在學习名校名师教学之后的一些心得感悟,以此实现更充分的优秀教学经验交流;另一方面组织相应的教学评比大赛,如教学创新设计活动、优秀教师评比等,主要是让各位教师在集体学习名校名师教学之后的一段时间,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与学生学情,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创新,并点燃教师的教学热情,在学校中形成积极的氛围。另外,针对该教学过程需要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学校应引入专业的技术人员辅助教师进行操作,并对教师团队展开专业培训,使其更好地适应这一教育发展的新形态。

5 结语

“互联网+教育”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区域学校教育共同体的发展需要借助多方资金投入、强大的网络信息技术、完善有序的运行机制,这是一项各方协作的重大改革工程。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学校教师和相关组织人员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发展理念,通过考察各地学校学情差异、教学实际以及网络软硬件设备情况,制定基于各校特色的统一化教学,提高教师队伍素养,带动农村学校教育发展,以坚定自信的脚步推进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陆远蓉.以移动互联网思维推动课程教学设计的变革[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3):6-8.

[2]江莉,李冬云,孙丽侠,等.基于“互联网+”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视界,2017(17):20.

[3]陈立全,李文渊,高翔.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4):19-22.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互联网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