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环境,烘托形象
2020-08-13何子芳
何子芳
导言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写作中巧用环境描写,不仅能够增添诗情画意,更能烘托形象、突出中心。下面,我们就以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一文为例,来学习运用环境描写的写作技巧。
课文品读
《孤独之旅》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小说。文中写杜小康跟随父亲离家放鸭,经受孤独之苦,最终长大的故事。文章情节简单,没有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用浓墨重彩来塑造人物形象,但因为巧用环境描写烘托,本部分仍成为经典之作,请看——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親。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听不到父亲的回应。
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节选自曹文轩《孤独之旅》)
思路分析
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父亲一起到遥远的芦苇荡中放鸭,杜小康内心是孤独的。作为叙事者,作者是无法潜入人物内心去察觉的,但可以运用环境来渲染。这里,作者描绘芦荡,这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阔大的芦荡,渺小的小船,景物对比中,人物内心的孤独便烘托出来。透过这些景物,读者就能感受到杜小康内心的孤独感。
节选的第二段写一场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四个“黑”字,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接着是狂风暴雨,“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写出的是杜小康内心的恐惧。阅读这一段环境描写,还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正是因为有了这场暴风雨,才导致鸭群被冲散,在磨难来临之时,杜小康没有退缩,而是冒着暴风雨,主动和父亲奋力追赶惊散的鸭群。他不再恐惧,而是勇于担当。这样,这场暴风雨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节选的最后一段,仍然是环境描写。这一段环境描写与上面的环境在色调上有明显的差别。“蓝色”是亮色,给人一种澄净明亮的感觉。“蓝成这样的天空”,不仅是雨过天晴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杜小康此刻的心灵色彩。经过与暴风雨的搏击,在恶劣的环境中独自寻找失散的鸭子,杜小康已经长大了。这样的环境描写,渲染的是一种成长的自豪和喜悦。
概而言之,整部作品,作者描绘环境,不仅设置了杜小康活动的场景,同时还具有渲染气氛,烘托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也正是这些环境描写,让本部分读之有味,耐人咀嚼。
技法讲解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中,借助“景语”展现“情语”,可以更含蓄,更诗意地展现人物,突出主题。要恰当运用环境描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用环境为作品设置一个如画的场景。人物不会孤立存在的,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之中,与周围的一切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写作中,如果能够把人物所处的环境诗意地描摹出来,不仅能丰富作品的内容,而且也使人物具有了依托,还能为作品设计一种特定的基调。如上文,杜小康家境败落,不得不辍学放鸭,置身于苍茫的芦荡,这种场景,更能突出人物的孤寂。
2.学会用环境来渲染心情,烘托形象。这一点,同学们并不陌生。当考试得了第一,看花花开,见鸟鸟唱。为什么,因为你心情好。反过来,同样是那花,那鸟,当你受到老师批评时,那是见花花落,见鸟鸟嘲了。写作中,我们就利用人的这种心理,巧借环境来渲染,来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便透过环境揭示出来,这样写含蓄委婉,富有匠心。
3.运用环境推动故事情节。习作中,往往要通过一两件事来揭示中心,两件事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呢?除了运用过渡句之外,我们可以运用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上文。有时,我们也可以将景物设置为线索,通过环境描写,贯穿文章始终,串起材料,使零散的材料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4.运用环境描写深化文章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为了突出和深化这个主题,有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环境描写,以多变的色调,暗示主题,深化中心。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祥子在烈日下和暴雨中挣扎的情景。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更彰显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主题。
佳作示例
令我感动的滋味
孙于心雨
人生百态,酸甜苦辣,没有“滋味”,何来“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但有的滋味就像刻在了心里,像尝了一口柠檬,无论多久,只要稍想片刻,便会感受到那使人耳根发酸的味道。我就有过这么一种强烈的滋味——令我深深感动的滋味。
今年暑假,住在城里的我终于来到了期盼已久的乡村。走在路上,远远望去,路边的景色格外的美。看着那田间的一排排小屋和那片绿油油的田地,我很开心。一阵微风袭来,田间的麦穗低下了沉甸甸的头,仿佛在热情地欢迎着远方客人——我的到来。
这时,我被一阵沁人心脾的香气吸引了,原来,一家普通的农户门口种植了许多美丽的花儿,它们如一张张盛开的笑脸般开得如此绚烂。一位老奶奶安详地坐在门口,一动不动,但眼睛却闪闪发光,嘴边盈满笑容,似是在说着什么。旁边有一只苍老的手用手帕轻柔地擦去老人嘴旁的污渍。原来,坐在轮椅上的奶奶是一位残疾老人;而前面戴着老花镜,念着报纸,时不时为老奶奶擦口水的是她的老伴儿。据说,老奶奶年轻时烧伤了腿,被迫截了肢,生活一直不便;前几年,又不幸中了风,她的老伴儿已经不辞劳苦地照顾了她四十多年。
妈妈告诉我,这是我们家相处了几十年的乡亲。老爷爷见我们来了,忙拉过几把椅子,让我们在院中乘凉,一边又去准备水果。进屋前,他先将毛毯折叠整齐,盖在老奶奶腿上,这一小小的举动,看似无心,却又那样温柔,不知是多少年养成的习惯,才让一位老人有了如此细微的举动。看到这一幕,我的心突然像掉入棉花团中,柔柔的,很舒服。
也许,这样的一件小事不像生离死别般震撼人心,却仿佛一杯温水缓缓灌入我的心里,令人心情舒畅。
我想,世间有一种感动,不需要言语,只是一个动作,一份细心,一个眼神,便已足够。老奶奶的嘴角依然轻扬着,眸子依旧闪亮着,心也一定甜蜜着。因为,那是感动的滋味。
点评
打动人心的,是不经意的细节。小作者写感动自己的滋味,巧用环境渲染,用大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描绘了农村田园的优美风光,渲染了农村静谧、祥和的氛围,用花香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农户门口,将一对老夫妻温馨相伴的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这样,环境描写就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气氛和深化主题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有了這些环境描写,作品既有自然的优美风光,又有人文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