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年一贯制中“小初衔接教育”的研究

2020-08-13陈雪彤

锦绣·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国民素质义务教育课程建设

摘 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小初衔接;义务教育;课程建设;九年一贯制;国民素质

一、引论

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一直以来引领着西南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为教育教学改革及制度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新的一轮改革浪潮的兴起,新课程、新课标的实施,有必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为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的实施探索理论依据.

二、研究的必要性

“中小学教育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这里的小学教育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育,而中学教育则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教育,不包括高中教育。若把“中小学教育衔接”放到“师与生、教与学”这一教育教学的基本矛盾中去考察,“衔接”的含义非常宽泛,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这里主要研究解决如何铺垫搭桥,引导小学生顺利过渡到到初中学习生活的问题,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中小学学生的发展后劲。

三、存在问题

(1)对教学研究不够,没有适当调整教学方式

从汇报课上可以看出,目前,部分中小学在教学研究上,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来。一个小学老师很少会去浏览一下中学教材,在教学时“就理论课”不管学生的后续学习,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给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在中学,大多数教初一的老师是从初三毕业班下来有的是新分配来的,自身的角色还没及时换过来,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了解不够,对初一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造成教师的教学要求與学生实际脱节。

(2)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根据修订后的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广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而且应当重视“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眼下因为升学的压力、生源竞争等因素,中小学教师(尤其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没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教材已经更新,可是教师的观念变化太慢。课堂上总是自己当主角,孩子们身上培养出来的一些好的习惯渐渐淡化了,没有了,其实也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时效性,过于“泛化

教师追求课堂小组合作这一形式,就目前课堂教学看,热情有所减退,老师们趋于理性思索,对小组合作有所把握,但就它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还不够好,教师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二是小组合作时间不充裕,不能充分合作,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三是小组合作的内容没有大的探讨价值,表现在有些老师把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让学生合作学习,浪费了有效教学时间。

(4)课堂教学缺乏有效评价

教师的评价是一堂课的关键,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准确到位的评价,必将引导学生朝准确的方向思考,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调研,感觉教师普遍淡化评价、活动的设计,课堂上对学生的情绪、行为的即时评价欠缺,评价表象层次的居多。一方面说明老师们不够重视评价,另一方面说明老师们对学生学习行为关注不够,不能适时抓住来自学生的思维做有效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够。

四、改进措施

(1)面对现状,摸索特色发展之路

我们学校作为成华区义务教育的标兵,其应该起到对整个区的教育发展引领、辐射的作用,尤其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问题上应该摸索一些有用的经验供参考。

目前,大多数九年一贯制学校陷入发展困境,2013年成都市中考以 A 卷合格率排名,九年一贯制学校排名全市倒数100名的有70所,其中公办学校的37所进入名单,这与九年一贯制学校设立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从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建设到评价标准都需要有学校去摸索实践,而小初衔接实施的好坏对检验这些九年一贯制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聚焦课程,打通小初“任督”二脉

“任督”二脉是借用中医经脉中连通阴脉与阳脉的说法,借喻小初衔接。针对中小学课程体系问题,2001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提出“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从上海、北京以及成都本地的一些优秀学校的成长发展历程来看,其背后都有建设课程体系影子,以课程来统领学校发展。我们学校也应该利用改革契机,将课程体系构建作为小初衔接的核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梯级课程体系建设和国家课程校本化方面做有意义的尝试。

(3)关注内容,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小初衔接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最大的阵地是课堂。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是否准确到位,课堂的实施是否优效,学生是否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都取决于教师对课程教材内容的把握和课堂具体的实施形式。当前小学和初中的课堂教学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以及基于经验教学的现象,这些现象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不够,《标准》提出“课程按九年一贯制整体设定,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随着人才观的更新,高校制度的改革深入,一场由上而下、影响深远的教育制度改革正在酝酿。而九年一贯衔接教育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成都市学道街中学.小初衔接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07(03):50-51.

[2]北京市燕山教研中心.当中小学衔接瓶颈 开辟学生健康成长通道.[J].北京教育.2009(11):34-35.

[3]黄海森.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9):51-52.

[4]上海师大二附中.切实抓好中小学的衔接与过渡[J].上海教育,1997(08):15.

[5]乌仁巴拉.“学段衔接”调研报告[J].内蒙古教育,2012(12):17-18.

作者简介:

陈雪彤(1990-)女,汉,四川省成都市,本科,现职称:中小学二级.

猜你喜欢

国民素质义务教育课程建设
强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探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群众文化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与意义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文化素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