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看明清之际文艺思潮的转折
2020-08-13付文汐
【摘 要】明清之际是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文艺也得到了发展,尤其表现在市民文艺形式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文艺思潮也由明朝的崇尚浪漫主义到清朝的批判现实主义开始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文艺思潮方向上的一个转变,这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化,本文则对明清的世俗生活和对《红楼梦》的分析来论述明清的社会变化。
【关键词】明清之际;《红楼梦》;文艺思潮
一、明清之际的社会变化
明清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中,社会文艺的发展离不开当下的历史背景,并且和当下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人们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弊端进行激烈的抨击,批判封建主义成为了历史的潮流,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同时又有所发展,对儒家思想中的不少陈旧腐败之处进行改革,改革宋明理学中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制度,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学思想更加向真实性的方向发展,与国家大事,民生民意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在明清之际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文人志士们以他们的笔头攥写者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二、明清之际市民文艺形式的发展
明清之际社会的文字、小说、戏曲、版画,相当全面地构建了明清中叶以来的文艺的真正基础,那么就新的变化而言,主要有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文字
在李泽厚前辈的《美的历程》这本书中,他说:“文学开时代之风气,而哲学则是时代的灵魂,反映时代这一重大的内在脉搏”,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世俗人情”这样的词语来反映这一时期的文学,体现出了那个时代难有的人情化,也非常的贴近生活,让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新潮流,新思想。清政府大肆实行文字狱,使文人志士们不得不以更为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议,用“隐晦”的言语来表达此时社会的腐败表达对此的不满。
(二)小说
明清之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的高峰期,以小说为代表反映市民文化的通俗文学空前繁荣,中国的四大名著也于此阶段所作,在此阶段作家将叙事文学发展到极致,他们所描绘着广阔的生活场景,丰富的政治理想,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描绘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批判,他们用平淡无奇的手法描绘着真实而丰富的世俗生活或者以此为例而幻想的故事,铸就了中国古典小说最后的辉煌,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中《红楼梦》,小说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来映射当代社会,侧面描写了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的破灭,民不聊生,荒谬,腐朽和结束,不过正面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太平盛世,我们可以通过这热闹非凡的繁华看到所谓的沧桑,看到中国的衰败,作者以宝玉、黛玉、宝钗的感情为线索,暗示在旧社会中追求爱情的三人最终都是悲哀,将沦为旧社会的泡影,又以袭人,晴雯为线索诉说着对旧社会的反抗,但也无济于事,最终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文章四大家族的灭亡,实则也是说整个传统封建社会王朝的灭亡,作者间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关系使叙述的故事变得讽刺,使小说具有了讽刺性的批判性意义,也用小说掩盖住了现实的意图。
(三)戏曲
我国的戏曲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在元代由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使得国家在经济文化上出现逆流,但也正因如此,元代的文人志士和民间文学相互融合,而形成了反应市民生活的元杂曲,戏曲在明中后期到清初为繁荣时期。戏曲作为综合性艺术,人物的演唱也很重要,表演也要多姿多彩,具有感情,他们将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结合,他们把说唱、表演、音乐、舞蹈进行了完美的统一,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艺术美,同时也把中国的艺术趣味带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
(四)版画
明清之际版画把市民文艺展现为单纯视觉艺术,继承了宋元版画的传统,在技术上也有了质的飞跃,随着世俗风气的进一步传播,版画迎来了全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版画题材相比以前变得越来越多,彩色的印刷术也使版画更受人们的喜爱,表现着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整个过程,不受任何视点的束缚,有条不紊的表述着事件,既简洁又丰富富有创造,版画用戏剧性的情节展现中国艺术,用艺术的手法大胆的揭露社会的矛盾和对封建王朝的批判。
三、从《红楼梦》看明清市民文艺思潮的转折
明清之际文艺思潮的转折归根到底是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内心深处的变化,明清之际一些知识分子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利益,在意识形态掀起里要求思想解放,批判君主专制,进行民主的启蒙思想,而中国的文艺也经历了浪漫主义,伤感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那么本文就对此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明清之际文学思潮的发展
明清之际的文艺思潮经过上层浪漫主义,伤感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在明朝末期流传开来,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则与盛唐李白的浪漫主义不同,这一时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李贽,他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他提出了童心说,将描写社会现实的世俗生活和个人的思想解放相连接,坚守自我是独立的,他认为文人要真情实感的表达自己的心情,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他不仅是以童心说为自己的一个思想,也可以看做是明代思想的一个典型,他们以提倡个体自由,个性解放,反对当时的压迫和形式主义,认为天理应顺人欲,要求去虚伪的表面而接近本真,此时的文人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快乐。而后明清之际,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禁欲主义全面闭关自守,国家陷入倒退,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伤感主义是这一期真实的写照,抒發心中的亡国之音,充满了伤感主义的色彩,这既有国家动荡的原因,也有自身的个人遭遇。最后《红楼梦》中尊重女儿的思想和神话故事主要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又以它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共同构成了明清的文学思潮,清朝衰败,各领域中严重倒退,在看似繁荣富强的社会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人们无法改变任何东西,把希望寄托在空荡荡中,红楼是作者借用一个特殊的典型形象并用特殊的语言方式来表现的。 红楼梦经过浪漫主义、伤感主义不断的升华,在这以后批判现实主义走向成熟。
这时代风貌的变化,不同于魏晋的哲理思辨色彩,不同于中唐前的贵族风气门阀士族,更不同于中唐后走向的世俗化,而是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使得这时期人的觉醒提升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美的整个风貌就不大一样了,美学理想和审美观念也不一样了,明清之际的美学到了寻求一种更自由,更民主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以市民文学和浪漫主義思潮为主,标志着资本主义的近代意识的不断觉醒,这种丰富多彩的时代特征,这种独特的“有意味的形式”,积淀了特定社会历史内容的艺术形式。
(二)《红楼梦》所体现的价值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被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作者是在家族败落贫困之中,以女性角度来进行了一场思想的解放,作者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员而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价值观念,这也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涵的奇书。《红楼梦》是反封建主义的代表作,在这个主题下,作者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宝玉、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表示反对,描写了以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在《红楼梦》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第一是小说以秦可卿之死揭开了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脓疮,逾制的丧事为贾府的衰败敲响了第一声丧钟,第二是作者借用柳湘莲的话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这是作者对这个封建大家庭最尖锐深刻的批判。读者可以看到,这两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的大大小小的主子们,除了享乐,做尽了肮脏的事情,勾结官府,草菅人命,就连当时的官府都不过是“见不得人的去处”。第三是元春省亲,那种超大规模的基建和接待,造出了繁华的大观园。第四是作者通过探春之口说:“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说朱熹的话,也不过是“虚比浮词,哪里都真有的?”大家知道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在清代是封建法规的准绳,是治国之大纲,人人违反不得的,而作者在红楼之中予以了批评。第五作者用宝玉挨打显示出贾府内部矛盾,通过宝玉提出了重女轻男的主张,突出了对男女平等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呼吁,表现了对封建制度的反对,通过宝玉反对“仕途经济”,是历来封建政权得以世世延续的根本制度,是众所周知的科举制度,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政权的基础。又通过宝玉与贾政所代表的思想对立的,所以贾政说贾宝玉弄到后来要“弑君杀父”,因而要趁早打死他。把贾宝玉和贾政所代表的两种思想的对抗性交代得十分明确。第六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是以共同的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为基础的,这就是共同反封建的思想。这是他们爱情牢固的基础。薛宝钗就是因为缺少这一点,所以宝玉选择了摆脱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法束缚,摆脱世间一切俗套,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的黛玉。最后是用刘姥姥进大观园,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决定了巧姐的命运,和用人们的尔虞我诈,没有亲情,更加凸显刘姥姥是那一缕温暖,这一系列故事都和当下的社会背景所契合。
《红楼梦》体现了当时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反应了对现实社会包括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科举制度、婚姻制度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是具有历史的进步性的。
总结
综上所述,纵观对明清时期文学思潮的粗略研究,明清之际的文学和艺术都是我国历史的传承。任何形式,任何美的发展,都是附着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每个时代的文化也是该时代的真实写照。《红楼梦》融合了浪漫主义。又使伤感主义走向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揭露了对封建社会批判,同时又提出了新的生活理想。在作者笔下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描写,实际上就是作者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他是批判是属于现实社会的,而他的理想却是属于未来社会的。总之,人们所创造的文化和艺术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和代表,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但同时每个时代也会对艺术作品有所共鸣,生生不息,延绵不止,所以,这值得我们当代学人以此为楷模,鼓舞着我们在继承古代先哲优秀思想的基础上,致力于让“往圣绝学”可以古树开新花、旧瓶装新酒,在新时代的挑战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开辟新的学术道路而努力,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人类的创造,使国家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韩亚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成书之谜[J].社会科学家学报,1994.
作者简介:
姓名:付文汐,199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黑龙江,职务/职称:学生,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