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路径研究
2020-08-13程佳
【摘 要】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教育行业的发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就要与时俱进,以传统教育模式为基础构建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的育人模式。本文简述了高校构建思政教育育人模式意义与思政教育育人要点,并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路径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一份参考。
【关键词】思政教育;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实践
引言
高校思政教育是以原有教育模式为基础创新的一种教育方法,提倡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其出发点是围绕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人才需求,解决学生在各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劳动引导教育等,促进高校整体建设。
一、高校构建思政教育育人模式意义与育人要点
(一)高校构建思政教育育人模式意义
首先实现资源整合,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日常理论理论知识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教学实践与活动,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变化,以及思政实践教学的资源限制、学生对实践环节陌生等,使得思政教育实践板块存在教学质量低、教学环节弱等缺陷,为了大力发展高校思政教育育人模式,就要结合思想教育課程建设标准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优化配置教学资源,而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充分结合,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成效。实践式教学理念是科学的划分思政理论教学、实践实训以及校外实践板块,借助社会资源开展各项实践活动、社会调研活动等,组织学生开展思政与劳动融合的主题户外活动,实现实践育人目的,并将思政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多样化教学,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其次,使教育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在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理念要满足时代发展趋势,在选材上要具有针对性以及灵活性,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比较空旷,说教式课堂教学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些对学生有益的观点也会由于社会与生活的脱节,导致教学效果低下。为了更好解决这一现状,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使思政教育理念与方法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劳动素养培养自己工匠案例分析,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使思政教育更加趣味,具有体验性与研究性,结合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心理状态等,提高育人效果,并开拓思政教学空间,引入现代化内容,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实现高质量育人效果。最后,实现教育环境互补,高校学习环境涵盖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力以及心理认知等对思政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育人模式需要结合学习环境、学生心理状态以及网络传媒环境等各项因素进行设计,实现多种环境的优势互补[1]。
(二)高校思政教育育人要点
高校承担着思政育人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融入育人要点,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思政育人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国主义,在国家发展时代背景下,青年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高校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信念以及民族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与核心价值观,更好的继承与发扬民族精神,所以思政教育要重视四个自信的联系,提升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和文化自信。二是品德修养,根据立德树人目标指引,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是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内容,通过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品格,使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利用社会热点评析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三是工匠精神,高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工匠精神的塑造,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渗透工匠人物案例,通过情境模拟以及实践实训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与劳动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弘扬工匠精神。四是法治理念,随着法治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要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观念与意识[2]。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路径
(一)劳动教育课程化
首先,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社会人才需求以及高校办学理念,从课程结构、理论实践课程编排等各个方面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企业需求反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架构。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以及职业有着重要影响,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保障劳动课程质量,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其对自身发展的价值,使全体师生重视劳动教育,自觉养成劳动习惯。高校可以设置课程大纲,然后分层次设置劳动讲座、公益劳动活动以及专业劳动教育等,明确劳动教育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等,配备具有良好素养与劳动技能的教师团队,将劳动课程学分化,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化。其次,改革思政教育内容,加强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思政教育作为高校育人重要环节,当高校重视劳动教育时,面对更加具有个性化的学生,高校思政教育要实现多元创新,教师要利用劳动教育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开展多渠道教育。例如:在进行思政教育时为学生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结合劳动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活动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劳动的观念,或者在入学教育环节开展一些实际劳动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分享中进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双重教学,高校入学教育是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窗口,充分利用入学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思想,在毕业典礼中进行思政教育改革,使学生可以具备一定劳动素养,更好的投入到职业生涯中。最后,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类型,通过实践实现自我教育,通过劳动课实现自我教育是高校劳动教育育人的目标,高校要积极创新创新劳动教育类型,避免劳动教育内容单一化,例如:开展劳动讲座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认知、开展公益劳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利用劳动技能指导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知行合一、通过劳动体验分享使学生更加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3]。
(二)重视思政教育中劳动教育设计维度
在将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基础上,将劳动教育在形态上融于高校思政教育中,體现出整体性,劳动教育是思政教育的教学主题,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需要强化三个维度。首先是内容架构,反映出思政教育中劳动教育相关知识,思政教育中所涉及到的劳动教育要以指导学生学习劳动技能为基础,劳动教育内容要以人的发展立场出发,使学生了解人与劳动的关联,通过劳动对人的改变开始,引导学生理解人需要劳动的原因,呈现出劳动内容在人类发展中的变化,并引导学生结合劳动涉及到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这是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的基本内容架构逻辑。在思政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涵盖公民道德标准、社会法治规范、社会责任和国家职能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领域的交叉体现。其次是方法论,高校劳动教育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而这些实际问题都源于劳动实践中的具体情境,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传授学生基本劳动技能即可,而是要将劳动情境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基本判断力和加深对劳动内涵的理解,所以,方法论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设计内容,方法论包括劳动教育中系统方法的选择、结构化要素的选择等,进行劳动教育时要重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行为水平。在学习劳动知识与技能基础上,学生还要学会思考,能够掌握分析与判断的方法,结合不同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对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利用方法做出判断,例如:实证方法、文献方法以及叙事方法、历史分析方法以及引证审辨等,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论设计重点在于要引导学生将劳动作为人类思维深化的实践过程,通过学习劳动技能,逐渐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最后是实践力,实践力的培养可以呈现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成效,这里的实践力并非是学习劳动技能的能力,而是指学生学习的转化力,体现出主动性与贯通性,劳动教育的成效是使学习者可以在知识与方法学习基础上,增强主动劳动意识与能力。实践力涵盖个体主动参与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建立劳动与发展关系的能力,个体主动参与劳动能力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劳动教育的要求,创造性劳动能力是个体从技能标准化使用转化为创造性使用的能力,在本质上包括学习者的热情、兴趣等[4]。
三、结论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作为高校落实育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劳动内涵,树立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目标,重视劳动教育也是全面贯彻党教育方针的体现,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要求,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构建育人模式是高校教育紧迫课题,要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纪.“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者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0,29(03):47-53+60
[2]王晶.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特点、难点及应对[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9):77-78
[3]李刚,王旭,梁晓崴,郭琼.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3):9-10
[4]王永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劳动育人机制研究——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03):25-28
作者简介:
程佳(1980.04-) 汉,硕士,四川江油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