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学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2020-08-13施秀娟

好日子(中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心灵新课程诗人

施秀娟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摒弃了语文教学的功利企图,致力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内在素养,与新课程的理念完全契合。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中,应致力于悟“情”、悟“韵”、悟“法”,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和实践中培养语感,提升素养。

【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悟 “情”“韵”“法”

新课程在遵循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下,注重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我们所倡导的“感悟”,它摒弃了语文教学的功利企图,致力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内在素养,与新课程的理念是完全契合的。

所谓感悟,一是感性的体验,二是理性的思考,是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清代学者陆世仪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心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从中可看出,感悟是人人都具有的,只要给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发出“火光”,“感悟”这种个人禀赋的客观存在,就决定了培养和开发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我们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良机和思路。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去思索和收获。

在长期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中,笔者把感悟文章的悟点分为悟“情”、悟“韵”、悟“法”。

一、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学作品中最活跃的因素。渗透在作品中的种种情愫,细微的,似涓涓溪流,崇高的,如长江大河,让我们感受着沧桑心灵最美的变奏。而要想使学生悟“情”,教师首先要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意境。黑格尔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圆的深刻而重要的有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教学情境是指体现在课堂上的特殊气氛和情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各种手段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使师生首先入境,而后才能动情。即叶圣陶所谓的“入境始与亲”。比如执教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我先让学生回忆并背诵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首诗,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一种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我还设计了一段导语:“台湾诗人余光中由于命运的安排不得不离开祖国,几十年来,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听听那冷雨,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我们去共同体会那绵绵的乡愁吧!”通过这样的导入,渲染了一种愁思绵绵的气氛,创设了一种教学情境,增强了感染力。当然,“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好文章亦是如此,《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表面看来晦涩难懂,仔细品读,才能悟出常人难以体会的深沉的情感。阅读时的迷惘混沌,需要我们执着地走出晦暗的迷宫才会豁然开朗。“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当历史的书页在不知多少个岁月的黄昏缓缓地翻过,我们才会在某个灿烂的黎明嗅到它文字的清香,感受到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体味自己心灵的悸动。妙趣需要等待,奇迹需要坚守,这就是感悟的力量。

二、悟“韵”

所谓悟“韵”,即悟一篇文章的意蕴意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重点语句、重点字词所表达出来的形象美、色彩美、声音美,感悟作品的意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准确的、敏锐的感受能力。阅读教学中,尤其是诗歌的教学特别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凡是优秀的诗歌,都与诗人的悟性相关。悟性是诗人感受世界的高级智能,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我们学习诗歌就要深入到诗人诗歌生命的深处、意识的深处,感受到诗人的诗意、诗境。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需要静心感悟,诗人与南山天天相见,但却熟视无睹,独有一天在采菊之际,偶一抬头,“悠然”之意溢于心头。诗人悟到了,读者也要悟,也要有这样的心境,平和安详宁谧意静,拒万端杂念于胸外,而此时若迷醉于金钱、碌碌于功利、心情浮躁就无法领悟。如果我们还要问,这“悠然”之意又是什么呢?我们不明白,诗人也说不出,说不清,也不消说,只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诗人的“忘 言”是真实的,也是策略的。而读者的悟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常常要靠灵性去认识或领会。诗歌的根本出发点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要感悟诗歌,就要伴随诗人心灵的悸动。悟“韵”应该是对一首诗、一篇文章的整体性把握,常常以有限的课堂和书本为依托,以宇宙和生命为参照,冷静客观地表达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独立颖悟的期待。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要跟随作者,有一种整体上的大悟,这种大悟,始之于宇宙,发之于心灵,是一种彻悟。感悟意境主要是契合心灵的感应,同时又符合艺术审美的真实。因此,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让教师分析得支离破碎,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学作品中那“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神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再在作品与学生之间做一名说破道尽的媒人,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与学生一同去品味作品中的“韵”。

三、悟“法”

所謂悟“法”,即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悟思维之方法、写作之技巧。我们反对“支离破碎的、繁琐的讲解”,并不排斥对关键字词句段甚至对篇章结构的品读;我们反对“题海战术”,其实反对的不是适度的训练而是“不悟法”。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与数理化等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数理化等学科,没有相应的知识就没有相应的能力,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而语文知识却不能直接转化为语文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津津乐道、费尽心力重复讲解语文知识,无论语法知识、文学文体知识、还是读写知识,都不直接介入读写过程。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感受——感悟(形成语感)——积累——运用,循环往复,才能逐步提高。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悟“法”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的内在精神力量,是在学生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我们做教师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它的积累。”可见,感悟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感悟的思想,时时处处把语文教育的情与思、智与力用在“悟”点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返阅读的本真,直抵心灵的圣境。

猜你喜欢

心灵新课程诗人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诗人”老爸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愤怒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心灵小语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