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20-08-13王爽

锦绣·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实践存在问题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还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实习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作为一个拓宽大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开始分析,重点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出越来越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促进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不只是致力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大学生的认知问题、思想问题,通过开导大学生的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没有深刻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效。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正确认识社会

大学生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会表现在对社会的认识上。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比较封闭的环境,大学生主要的时间都是呆在校园里,缺乏与社会的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契机,可以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了解社会动态,形成正确的社会认识。

2.正確认识自我

当代大学生处于物质条件比较好的年代,很少经历生活的艰辛。在大学期间,不少大学生都是处于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除了关注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对自己个人能力、个人品格、个人审美等方面的正确认识。这个时候,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体验不同的生活,让大学生感受到工作的辛劳、志愿者的奉献,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更高的人生追求。

3.正确进行社交

大学生在校园里接触的人毕竟有限,而且大多数都是自己的同学,双方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很难得到锻炼。社会实践可以很好地改善这种情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的利益,制定出最佳方案,这不仅会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还会让大学生学会包容、倾听,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全面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认知问题”上。一方面,有些高校领导和教师没有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只专注于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侧重对大学生进行事后的心理疏导;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个别学科教师的责任,没有注重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

2.有些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单一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第一,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大多都是理论知识,缺乏典型案例的讲解,没有与学生达成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第二,教育方式比较单一,部分高校在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都是围绕“心理咨询”展开,没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上进行一些创新,很难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三.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全面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多样化社会实践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可能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要想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方面,高校领导和教师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仅专注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注重“防患于未然”。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求职工作的畅想”、“恋爱分手的建议”等专题讲座、论坛,让大学生对自己即将要尝试,想要去尝试的领域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另一方面,高校领导要全面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要从大学生的生活方面进行渗透,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比如说,有些大学生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内心容易自卑、封闭,这个时候,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交通服务志愿者”、“敬老院慰问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让大学生用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生活境遇。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鼓励每个班级的班长、团委,组织一些“说说心里话”的团建活动,这不仅可以增进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还可以通过“共同的分享”,启发大学生思维,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

2.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很好地拓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第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教师要善于“化大为小”,整合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力量来打动大学生,与大学生产生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比如说,为了引导学生用平等、善意的心态对待他人,教师可以在“社区残障中心”开展实践活动,唤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第二,高校关于“心理教育”的形式,要适当进行一些创新,除了常规的心理咨询,教师可以鼓励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公园、社区、街道进行街访,将“我眼中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汇总,制作成自媒体平台上的专题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倾听不同人的心声,启发自己的思维,收获自己的体验。

结语

高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仅要从社会实践的形式上进行创新,还要从社会实践的意义上进行系统化的统筹,要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制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契合的社会实践方案,让越来越多大学生可以走出心理问题,直面人生的风雨,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海波.浅析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措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9):109-110.

[2]李彦红.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3):68-69.

[3]李希.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经贸实践,2018,(13):308.

[4]高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2):2-4.

[5]宫黎明.从消极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18):73-75.

作者简介:

王爽,1984、04、13,女,汉族,云南曲靖,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实践存在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