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探究
2020-08-13陈兴平
陈兴平
摘要: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育教学为学生学习的身体基础提供了保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另外体育锻炼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就设计情境、培养习惯、加强宣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效课堂;设计情境;培养习惯;加强宣传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课程,使学生在科学指导下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意识到锻炼的优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一些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于体育锻炼产生兴趣的时候,就能够以更投入的姿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且从体育锻炼中获得益处,进而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形成良性的循环,促进学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
学生平时的课业本身就比较繁重,对于体育锻炼的认知还停留在加重身体负担的思想中,所以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比较排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乐趣,学生就会喜欢上体育锻炼,并且自觉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些游戏引入到平时的体育锻炼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乐趣,激发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像抢板凳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板凳永远比人少一个,学生在音乐的节奏中围着板凳转圈,当音乐停下的时候学生就要抢到板凳,没有抢到板凳的学生就会被淘汰出局,一直到最后看一看谁是冠军。在学生被淘汰出局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惩罚,像做一些俯卧撑、蹲起等等。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灵敏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科学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正确的锻炼身体。科学的指导使学生在锻炼的时候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合理的锻炼身体的每一部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像学生在锻炼的时候,要注意课前热身、锻炼强度等等各个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锻炼的时候,要给学生不断的强调正确的锻炼技巧,使学生在科学的指导下合理的锻炼身体,避免学生在锻炼的时候受到伤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课后的活动为例。学生在上完体育课,经过激烈的运动之后,需要通过慢跑、走路等慢慢的平复身体,使剧烈的身体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学生一般在经过激烈的运动之后希望能够立刻坐下来休息,不给身体缓冲的机会,导致身体留下一定的隐患;甚至在天气比较冷的时候因为剧烈的运动出了大量的汗,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的脱衣服,最后导致学生感冒。教师在学生每次结束体育锻炼之后,要注意提醒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渐渐的舒缓剧烈运动之后的身体,保证学生在锻炼之后得到足够的缓冲,使学生在不断的提醒中逐渐的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1]
三、加强宣传,传输体育知识
教师在平时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为学生带来的好处,了解平时运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每一项运动的锻炼技能等等。教师通过宣传,使学生不断的掌握运动的技巧,学习体育锻炼中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和体育品德,使学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宣传体育锻炼中的知识,像组织座谈会、辩论赛等。通过宣传体育锻炼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就体育课对文化课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辩论。学生在参与辩论会之前,首先要收集足够的信息,对于体育锻炼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做好辩论的准备。学生在准备之后开始进行辩论。正方辩友认为体育课对文化课的影响是利大于弊,因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中的一些游戏可以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有利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反方辩友则认为体育课对于文化课的影响是弊大于利,首先体育课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分散学生的精力;其次学生在进行激烈的运动之后要经历很久才能平复下来,将注意力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体育课对文化课的影响是弊大于利。学生通过辩论对于体育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与体育品德。[2]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合理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通过活动和宣传,使学生对于体育文化和体育品德有更深刻的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晓.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如何围绕核心素养打造初中体育新課堂[J].青少年体育,70(02):33-34.
[2]吴永章.初中体育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17(2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