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货币金融发展历史分析
2020-08-13曹小哲
摘要:中国历史上明朝是元朝之后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明朝存续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统治时间共277年,前后跨越了四个世纪。明朝建立初期处于与经济复苏阶段,大乱之后农业、手工业不断恢复、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内外贸易繁盛,也因此货币金融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针对明朝货币金融制度与政策以及明朝货币金融制度改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目的是探究明朝货币金融发展历史,以便于为完善当前货币金融制度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明朝;货币;货币金融
货币金融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变化、时代演变而发展进步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金融源于夏代,在殷商时期得到了发展,随着秦朝的统一,货币金融开始统一、完善。自此以后,中国货币金融在封建统治下形成了多元化的货币体系,直到新中国成立,我国货币金融体系才真正实现了统一,结束了封建时代多元化货币流通状态。本文将针对明朝货币金融发展历史进行详细分析。
1、明朝货币金融制度与政策
纵观我国历史,每个朝代的货币金融制度与政策,对当时的王朝统治和社会发展都意义重大。货币金融制度本身的发展就是全面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观察面,更是反应社会是否发达、是否多元化的重要物化表现。
明初,太祖朱元璋借鉴了以往朝代的治理经验,发行了纸币“宝钞”,其主目的是为了构建出一个理想的、无本万利的货币金融制度。在政策的强制下,以宝钞货币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初步构成。为了确保货币金融制度顺利实施,洪武年间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宝钞”在货币金融中的核心地位,但是“宝钞”无锚、滥发的特点,使得它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所展现出的流通效能逐渐弱化。因为唐朝、宋朝的货币制度残影遗存,在大明宝钞难担硬通货币的情况下,以白银为主的唐宋货币金融制度由下而上的复苏,最终导致明朝自上而下的逐渐认可了白银货币的合法地位。
正常情况下,货币金融制度是在国家统一规定之下,统一规定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种类,并统一规范管理。货币是社会商品经济的血液是价格衡量的尺码,合理的货币制度与商业社会的发展相得益彰,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解放。明朝中后期货币和信贷层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很多钱庄、信用票等金融产业出现,为社会经济活动带来了很大便利。简言之,明朝的货币金融可以归纳为纸币流通短暂兴盛,易货贸易长期存在,最终形成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金融体系。
2、明朝货币金融制度改革因素
2.1社会政治因素
明朝起于农民起义,朱明王朝传十二代,皇帝共十六任,中央集权在我国历史上处于较高程度。为了巩固王朝统治,朱元璋废除宰相,划分六部以便分夺文官集团的权力和加强皇权。后来为钳制文官集团,还扶持宦官势力,为党争和政治腐败埋下了伏笔。在明朝中后期,宦官干政,任免官员、监督统兵、操纵厂卫,权力极度膨胀。文官集团内部,党争也日盛一日,内阁倾轧严重。
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使税负徭役得以以货币的形式解决,明朝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货币金融系统得到了强化,民间的货币需求大大提升,白银硬通货的地位开始由下而上的逐步确立。明代中国生产的商品通过私人和官方海外贸易的形式行销全球,换回了大量白银。然而本质上中国仍是个缺银少铜的国家,自己的银铜生产能力不够,加上民间长久以来窖藏银铜的习惯,劣币驱逐良币,劣币流通而良币收储,阻碍了货币的流通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明末属于小冰期气候,此时外部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内部饥荒严重导致农民起义。农业生产不行,加之货币流通紧缺,军费开支甚巨,财政和金融失调对内忧外患的局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2.2商品经济发展因素
明朝商品经济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分别是“太祖——宣宗年间”农业稳步恢复、手工业逐渐发展;“嘉靖、万历年间”商品生产与交易空前繁盛。
明初,战乱造成的城市破败、经济萧条,商业衰落叵待恢复。朝廷将社会发展的重心放在恢复农业生产和增加人口等方面,民间农业、经濟发展的限制相对较少,促使农业、手工业快速复苏。手工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部分,也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明中叶之后,丝织、纺织、陶瓷、造纸等诸多手工业行业蓬勃发展,棉纺织、缫丝、纺织机等生产工具都有了创新改进,对手工业发展促进明显。以最具盛名的陶瓷生产地景德镇来说,明朝中后期很多创新的陶瓷样式出产,工艺工法先进,领先世界。明朝的造纸技术非常发达,甚至出现了批量印刷技术。随着农业、手工业为基础的大发展,到明朝中后期,社会商品贸易逐步得到了发展和进步。此时农田数量较多,粮食产量增加,赋税也得到了增加。商业规模城市初步成型,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在城市间交通的发展下,南北商贸往来更加频繁。这些都为货币金融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3区域之间商品经济发展因素
明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手工业产品优良,地区间的贸易频繁,海外贸易还能创造巨量利润。明朝前期虽然经历了一段较为困难的时期,但是在政策扶持之下,明朝社会当中的农业、手工业不断发展,在区域经济交互之下,很多城市贸易逐渐兴起。需求的增加反过来促进了劳动生产效率,手工业开始呈现出精细化的分工。
田赋和力役折银征收之后,很多小生产者更加注重生产效率,并且愿意将劳动产品换成银两。这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为商品经济大开方便之门。区域间经贸来往频繁之后,“集市贸易”便应运而生,集市贸易一般在乡村之间的交通要地,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贸易集散场所。一方面,集市促进乡村经济的均衡发展,另一方还有效扩大了市场规模,为商品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保障。
区域间的贸易有效促进了商业资本的活跃,促使城镇当中出现了分别从事粮食、茶、盐、丝织品、典当等行业的商帮,商帮将区域间的物流联通,将中国的商品推向世界,切实打开了中国的经济大门。
3、明朝货币金融发展历史变迁
3.1大明宝钞
明朝的货币因为政治、经济、资源等因素,形态较多,存在多种通货形式,并且流通范围相对广泛。其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有三种,分别是大明宝钞、铜钱、白银。在国家发行大明宝钞之前,并未颁布明确的法律来废除元钞,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元钞都继续使用。洪武七年,明太祖开始计划印发大明宝钞,并在9月置宝钞提举司机管理宝钞印制发行。
明初最早的铸造钱币材料是铜,但因为铜产量不足,并且有沉重不易携带,私铸严重等问题,所以大明宝钞诞生。当权者想通过没有锚定,没有发行限额,无本万利的纸钞来解决当时明朝所面临的财政和金融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明初货币从铜铸——纸币这一发展,本是顺应货币发展的趋势,只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产生纸币,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商品和货币本身的流通。大明宝钞与元钞都以纸币形式出现,但元钞是有准备金的,而大明宝钞没有任何形式的准备金,是国家强制财政手段下的产物,并且是不可兑换的纸币。而无论是铜钱还是白银,本身就具有商品价值,在性质上是商品形态的货币。
大明宝钞的印制和发行注重解决财政问题,而忽视了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虽然在政府的钞法之下大明宝钞短暂、稳定的流通过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大明宝钞无法突破市场经济规则的限制。由于没有贵金属或实物作为发钞准备金,发行没有限额,加上投放多回收少,使得宝钞泛滥,并在发行使用二十年之后出现大幅度贬值。明朝的统治者没有先进的与时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和货币金融知识,物价调整政策也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大明宝钞短短几十年便迅速崩溃。
3.2铜钱
明朝流通的铜钱一般有三种来源,分别是制钱、古钱、私钱。在筑造“大中通宝”之前,朱元璋曾经下令铸造过银钱“应天通宝”,其面值在一两、一钱不等。随后“大中通宝”诞生,虽然它在历史上的流通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在货币金融发展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此种货币在计量时,是四百为一贯,而且“大中通宝”的版式也不同,是大小、版式存在差异的方孔圆钱。
为了保障大明宝钞的发行与使用,很多金银钱币甚至成为随葬品,铜钱铸造也一度中断。并且明朝铜产量不足,官府以不同渠道收集铜料、铜钱,对民间铸造私币的行为默许纵容,甚至采取高于生产成本的铜钱置换,变相的补贴私铸,导致泛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当中对于铜币的需求日渐增多,加上铜料产量有限,所以明朝在筑造本朝制钱时,也允许前朝古钱流通,以弥补市场需要。明代初期的制钱铸造精细、发行量不大,从嘉靖年间往后,私制钱币的问题日渐严重,管制钱币的质量也越来越差。
明朝的铜钱从材质上大致分为青铜币和黄铜币,总的来说青铜币比黄铜币质量要好,明朝前期的铸造质量比后期要好。在宝钞盛行年代,铜钱的使用居于辅助地位,在白银作为法定货币崛起后,铜钱又处于次要地位。终明一朝,铜钱始终是重要的辅助货币。
3.3白银
在商品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货币金融也随之而不断发展,社会创造的财富总体增加,市场对于货币的需求也日渐提升。而白银具有优秀的货币属性,比如可规定成色,易于转让,便于运输和保存,且容易切割。在宝钞崩溃之后,便需要一种能够替代之的主要货币,白银趁势崛起。
自明正统之后,白银便成为市场主要货币之一。在隆庆年间,白银获取了正当的法律地位,银两成为了交易货币。在使用白银时,一般使用称量,单位则是两、钱。一般情况下银子分成碎银、银锭、银元等形式。正统之后,国家赋税货币化已成趋势,对白银的需求更大。
明朝中后期优秀的手工业制品行销海外,换回大量的白银,有效的弥补了矿银产量的不足,使得白银站稳法定货币的位置。此时,中国开创了自己的航海时代,白银时代也相继到来,商品贸易使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当海外白银大量输入时,明朝仍然面临着白银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与当时自上而下藏银的社会风气有关,商贾巨贪们的大量窖藏使得巨量的白银退出了市场流通,造成了短缺的局面。此外大量偽银的泛滥流通,扰乱了市场贸易,商贾百姓深受其害,而政府几乎未见有力措施加以管束,这对商品经济的良好发展形成了干扰和破坏,影响了白银的公信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明朝货币制度经历了铜钱、法钞、白银等形式和阶段,从单一的货币制度到多种货币并行,并在十六世纪二十年代完成了白银货币化的演进。客观来说,明朝的货币金融发展基本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统治阶层和人民的需要,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中国与世界接轨,促进了区域间商品贸易的大发展。通过对明朝货币金融发展的研究可以挖掘出许多有益的史料,以验证货币金融理论,以史为鉴为完善如今的信用货币体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淑云.优化央行货币金融政策内审机制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8,233(11):28-31.
[2]王凯宣.浅谈明朝货币金融发展的历史[J].明日风尚,2017(20):379.
[3]孔祥毅."明清中国金融革命及其货币商人"之四:明清货币商人的金融业务创新[J].金融博览,2009(05):69-72.
[4]李爱.试析白银在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历史沿革[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65-68.
[5]黄阿明.明代货币与货币流通.博士学位论文,2008(5):157-213
[6]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6):56-58.
作者简介:曹小哲(1985.2-)男,土家族,湖北省人,本科,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或从事工作:专业为机电一体化,岗位为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