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的青少年积极情绪问题探讨
2020-08-13汪京玲
摘要:心理学视域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积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青少年成长问题。在心理学中,通过合理地运用积极情绪,借助情绪调节可以有效地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更为健康的成长。本文中在阐述中借助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理论探讨了其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重點围绕心理学视域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调试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学;青少年;积极情绪
心理学视域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积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青少年成长问题。“问题学生”、“差生”、“后进生”等是我们对所谓的偏离正常轨道青少年所贴的标签。而把青少年贴上这样的标签往往在于以不完善的方式看待青少年,在教育实践中也倾向于把纠正缺点使其回到正常轨道作为自己的唯一任务。心理学层面,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Kennon M.Sheldon)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颇有造诣,他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重点关注了个体身上的积极因素,认为心理学研究就是要充分发挥出人身上各种美德、善端、积极力量的作用,用积极的心态对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现象做出合理的解读,用良好的品质、积极的力量来帮助有问题的人,使所有在某方面有天赋的人的潜能得到开发,靠自身的潜能获得幸福生活。在青少年教育中,合理地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可以有效的提升青少年教育工作质量,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中将侧重围绕心理学视域下的青少年积极情绪问题展开探讨。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理论在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运用较为广泛地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传统心理学,也就是被称作为消极心理学的思考。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美国在青少年发展领域的研究中出现了“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即PYD(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这一理论成功地把多种理论整合到一起,包括情感教育、品格教育、积极心理学等,在美国青少年发展研究领域得到了快速推广,对国家层面为青少年发展制定出合理政策、进行项目建设等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我国青少年研究者带来了启迪。其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心理学能为青少年发展开辟新路径,能将学校、家庭、社会等力量整合到一起,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实现青少年能力的提升。家庭生活中,父母的婚姻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所选择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英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界、社会语言学家伯恩斯坦(Bernstein,Basil)通过研究证实:与地位型家庭文化编码的孩子相比,个人型家庭文化编码的孩子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情绪和内心世界,也非常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情绪,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就向所有的家长提出了要求,要把握住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也要经常与子女进行沟通,要敏锐地捕捉到他们的思想动向,帮助孩子创建良好的文化编码,使他们的心理变得更加健康、向上。
二是,积极心理学为研究者们更加全面地认识青少年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能使人们从积极的一面入手对青少年的发展做出评价,因为与矫正问题相比,促进青少年发展是一种更有效的做法。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有利于改善家长与教师对青少年的认识,减少类似于“差生”“问题学生”的出现。另外,积极心理学提倡的新的预防观,即自己防自己,能很好的启发我们来帮助解决青少年此阶段的问题。研究发现:人身上有多种积极力量与品质,包括乐观、热情、勇气、对未来的期待、爱心、自信等,这些都是预防问题的有效工具。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将更多的精力促进青少年的自我发展。
目前,现阶段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情况看,主要存在着三大内容:一是对积极组织系统进行研究,二是对积极人格特质进行研究,三是对积极体验与情绪进行研究。对于积极心理学而言,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积极体验与情绪,是该领域的研究核心。在青少年教育中,合理地运用这种积极情绪,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结合心理学方法进行的心理调适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避免出现一些极端的问题。
二、基于心理学视域下的青少年积极情绪的培养策略建议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社会性。要想使青少年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先要对他们所处的家庭与社会发展环境进行调整。为此,应当合理地利用积极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发挥积极情绪对学生学习、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为此,下文建立在前文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理论探讨了其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意义的阐述基础上,重点围绕心理学视域下青少年积极情绪的培养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如下建议:
(一)注重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渗透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合理地渗透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这要求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对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深入的研究,把握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从而给出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要通过深入的对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内涵、价值等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对心理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同时,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采用符合积极心理学要求的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方法与手段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引导,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髓思想和方法,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更好地帮助青少年以正确的方式调适自己的心理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升自身调节情绪的能力,实现自身更好的成长,为未来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注重培养青少年积极思维和心智习惯
对青少年而言,培养其自身的积极思维和心智习惯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进行心理调适、情绪调适,从而更好促进自身的成长。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思维。积极思维会加强免疫系统的运作,提高了人体内的多巴胺水平,对个体的健康、精神、性格和创造力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积极情绪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用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同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生也应学会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情绪形成对其他人的正向影响。例如,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二是,注重培养和建构自身的良好心智习惯。心智由习惯固化发展到模式,是通常状况下人们观察认识事物、分析判断推理、展开行动的依据。为此,青少年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應当注重培养自身完善的心智的。对青少年而言,健全其自身心智的方式通常包括:第一,注重自我反省,发现潜意识中隐含的成见、假设、逻辑、规则。在此基础上,青少年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形成更为有效的观察框架、思考路线和价值导向;第二,注重提升自身耐受挫折的能力。我们常说,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更加聪明起来。第三,应当学会善于换位思考,换位思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有时候会豁然开朗。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优势。教育者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优势,引导心理优势向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正作用”和“正能量”发展,防止、克服其“负作用”和“负能量”。例如,学会自我放松、学会自我平衡以及强化意志锻炼。通过这些青少年可以更好地获得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有效形成了耐受挫折、耐受压力的心理优势和资源。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实践教育
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根据青少年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以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干预,以消除其消极心理,从而保证青少年以积极心理进行学习及生活,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理论教育基础上,应当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实践教育。具体如下:
一是,组织青少年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调查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认识。例如,可以制定大学生自杀问题、大学生抑郁症等为主题的实践调查活动,总结其中的原因,针对人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所学的知识及内容进行有效应用,让青少年在参与和了解的过程中,形成对心理问题的正确认识,并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二是,教师应注重实践环节积极理论知识的融入以及必要的引导。在学生参加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指导学生对周围的亲友加强关注,注意周围的人是否有心理问题存在,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心理健康知识来帮助对周围的亲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在促进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健康调试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促进其形成积极的情绪,并以这种积极的清晰和已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来影响和帮助其他人,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形成健康心理更好的成长,并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学视域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积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青少年成长问题。本文中主要阐述中借助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理论探讨了其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点围绕心理学视域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调试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利用心理知识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建议。总之,在心理学视域下,合理地利用心理理论和心理学的方法,帮助青少年提升和改善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永志,白晓丽.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的教育引导——基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整合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9(06):65-70.
[2]田景玲.青少年心理游离的时间聚焦与幸福感的关系:反思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9.
[3]顾雅楠.情绪创造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4]彭惠琼.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朱仲敏.青少年自我情绪调节初探[J].江苏教育,2019(24):29-32.
作者简介:汪京玲(1984.10.20)女,汉族,北京,学士学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本科,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