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视角下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20-08-13王鑫
摘要:本文将“1+X”装配式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阐述“1”和“X”的有机衔接,通过试点工作,推进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建好用好实训基地;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一、前言
“1+X”证书制度改革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支撑类型教育的重要制度,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设计;“1+X”证书制度试点既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教职所[2020]21 号》中关于“1+X”第三批装配式制度试点推行,紧密结合目前装配式行业发展趋势和变化,以及企业目前岗位人才能力的需求,将“1+X”证书制度作为学校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积极利用企业等外部力量“双元”协同育人,教育标准是学校内部标准和行业企业等社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人才评价是对学校自主评价和学校之外社会化评价的综合应用。“1+X”证书制度促进了职业院校教育向社会开放,也必将增强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将教育性与社会性的结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二、高职院校装配式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缺乏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衔接的专业集群
大多数高职院校还遵循将建筑设计、技术、运输、安装、工程管理等与建设产业化密切相关的传统专业分散设置、互不连接,已经不适应产业发展规律和专业建设规律。另外,面对建筑业的变革和升级,对智能建设、智能建筑和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专业已经不能满足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全生命周期。因此,申请智能建筑等新兴专业,培养智能建设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与产业接轨的唯一途径。
(二)装配式建筑的课程培养体系不完善
随着建筑业的变革,对建设人员技术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对装配式建筑的产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标准等的研究还不完善,专业的开设仅限于传统建筑,开设装配式建筑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还比较少,有的专业增设了1-2门相关课程,或者作为选修课,讲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装配式建筑培训资源匮乏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只能满足现有教学的开展,不能满足实施装配式建筑教育的规模。其一,图书资源的不足,对装配式建筑教育的图书储备严重不足,对装配式建筑认识指导、深化设计、建设和工程运维管理的相关书籍不足,特别是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实用教材尤为匮乏。其二,基础教育设施也与教学的进度不能协调一致,缺乏培养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基地,对装配式人才的培养的进度形成了很大的阻力。
(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常态化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学校和企业之间仍然存在合作深度不足、宽度狭窄等问题。特别是合作流于形式,不注重内涵;合作模式比较死板,甚至只是为了签订所谓的“合同”或“协议”,没有针对性;合作的项目大部分是“短平快”,而“高大精”项目少、深层次的融合不畅等效率低下的循环现象,导致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与建筑业的升级大相径庭;教学内容守旧与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不相符。学生缺乏实际的岗位培训,缺乏实际工作实践,实操能力较弱,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得不到企业的认可。
三、基于“1+X”證书制度的装配式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1+X”装配式证书制度示范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与“X”的有机结合,通过试点作用,深化教师、教材、教学“三教”改革;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培训基地;探索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的建设,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的建设要与装配式行业紧密衔接,遵守现行行业相关技术要求,重点关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聘请行业专家,推进课程优化,加快课程建设从传统建筑业行业向装配式建筑业的过渡。课程内容设置要合理,在对装配式建筑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安排。目前市场上缺乏有关装配式建筑的书籍,大部分不符合市场行情,高校可以购买专业书籍或与行业专家共同编写开发有关装配式建筑的书籍。整合和扩大优势资源,以“加快中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目标为中心,共享研究成果,鼓励资源共享以及优势互补,促进装配式建筑领域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的变革和升级。
(二)建设专职及企业兼职的优秀教师队伍
采取校内培训、企业挂职、外聘教师,构建优秀的专职教师队伍。通过培训、顶岗训练等方式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概念建立,培养工匠文化素养,掌握BIM、绿色建筑、城市走廊、智慧建造和管理等新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提高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但不熟悉装配式建筑生产运营过程,可以将相关专业教师委托给企业,跟踪和参与装配式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和现场组织管理等技术工作,帮助教师做好教学工作。从业界内引进装配式建设市场上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骨干,可以聘用他们作为学校装配式建筑实训的兼职教师,定期来学院上课。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不仅有实操学生的作用,而且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强化内外兼顾的多层次实践教学
装配式建筑教学都归属于建筑类,因此其教学水平可以像传统教学一样分为实验、实践和设计。每个方向都有相应的授课形式和开课目的。例如,理论学习阶段主要包括教校内学生关于装配式建筑的理论知识;实践阶段,将上一阶段的理论知识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设计阶段则是包括建筑整体结构设计和装配式建筑的构件深化设计。
校外实践分为认知、拓展实训及实习上岗三个阶段。在认知阶段,通过参观了解装配式企业生产施工全过程,以建立对装配式建筑的初步了解。通过拓展实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装配式建筑工作的各种施工技术,为下一步的实习上岗做好准备。在实习上岗阶段,学生们进入各个岗位的角色,在各自分配的岗位上实习,充分发挥所学的知识,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综合技术训练,成为合格的技术人才。
(四)实训基地建设
1.装配式建筑综合实训基地主体及内部设施硬件建设
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主体建设,下一年建设综合实训基地内部软硬件建设、改造,将基地打造成为既符合校内外综合实训的要求,又能够满足“1+X”装配式考试的需求的综合实训基地,加快地区建设产业的转型,填补当地装配式建筑教育教学基地的空白,为行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优秀的人才。
设施设备和训练基地。综合教学基地建设的首要硬件建设是主体的建设,其主要部分可以分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主体框、装配式混凝土墙体结构、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技术、板式快装建筑结构系统。主体建筑物的各部分完成后,还需要起重机等设备安装。起重机等设备安装也需要具有实训用途,安排大型实操教研室,帮助学生掌握安装过程。
2.虚拟仿真信息化实训中心建设
建立符合装配式建筑模拟教学的实训室,促进从传统建筑模拟向装配式建筑施工模拟的过渡。构建装配式建筑移动端教学平台,将虚拟仿真信息技术移植到教学平台的PTS系统中,特别是手机端平台,关注手机端平台功能开发。考虑到装配式建筑的建筑现代化、信息化的特点,模拟实训中心的建设必须符合市场要求和行业规范,实训中心的信息处理技术必须符合市场要求,符合行业信息标准,梳理杂乱难点,将需要重点关注的装饰建筑技术集成到模拟系统中,通过动态交互、屏幕转换、智能模拟评价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实践练习。
3.装配式建筑设计实训软件和实操沙盘
构建了装配式建筑的模拟教育平台后,还需要将完整的软件设备集成到平台上。教育软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结构分析,包括装配式建筑结构形式和受力分析调整。另一部分是基于BIM平台,通过构建、拆分、安装和质量优化等进行装配式建筑的深化设计。在软件中运用模拟仿真后,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还需要进行实践练习。装配式建筑模拟沙盘全部设计为可以组装的建筑,按1:6的比例缩小为合适的大小,便于学生操作。模型的建立应符合装配式建筑的规范要求和设计标准,并结合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的经验设计模型。
四、結束语
为了解决当下职业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装配式建筑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建立专职和企业兼职的优秀师资队伍,强调内外兼顾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建设综合实践教学基地等对策,使职业院校的装配式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与行业的需求,满足“1+X”证书制度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三教改革”的需要,突出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群.职业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居舍,2020(12):182-183.
[2]常玲,傅柏权.面向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研究——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0(11):112-115.
[3]葛贝德,张建华,李晓光.对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专业集群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06):334-335.
[4]王涯茜.装配式建筑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建材与装饰,2020(09):118-119.
[5]张李莉.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风,2020(08):21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批号:2019262;建教协[2019]77号)成果。
作者简介:王鑫(1984-)男,辽宁鞍山人,研究生,硕士,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装配式建筑技术、BIM技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