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中小学戏剧教育探究

2020-08-13倪恺祺

神州·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戏剧教育综合素质中小学

摘要:本文通过课堂实地观摩、采访笔录的方式,从戏剧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方式等方面对上师大附三学校的戏剧教育课程进行了调研,总结出该校戏剧教育开展的现状为师生需求强烈、专业师资推进授课、课程选择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着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受众不平衡等问题,笔者在此基础上试做分析并寄予展望。

关键词:中小学;戏剧教育;素质教育;综合素质

戏剧教育是以戏剧艺术作为教育内容的教育,包括以培养专业戏剧人才为目的的专业戏剧教育和以普及戏剧艺术为目的的通识戏剧教育。(1)在当今中小学戏的教育体系中,戏剧教育开始逐渐以艺术课程的形式进入教学课堂,成为戏剧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戏剧教育不同于专业的戏剧教育,一方面它可以作为一种学科的辅助工具进行跨学科交融,例如在语文、英语的教学中融入课本剧创作;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学科本质的教学,即对戏剧艺术的基本理念、创作方法与表演等进行通识教学。中小学戏剧教育的目的在于以戏剧艺术的形式对学生的进行艺术化的德育,通过戏剧这一载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戏剧的艺术鉴赏、创作、模仿与扮演中去,在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兴趣与敏感度,进一步塑造外向积极的性格、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等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

中小学生这一受众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学生的年龄在7-16岁之间,该群体包含了儿童和青少年这两个年龄阶段,这一年龄层的学生的心智发展处于一种不成熟与不平衡的阶段,同时对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心智建设尤为重要。而戏剧教育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戏剧艺术的形式让学生产生戏剧感知,提供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情感表达能力。总体来说,戏剧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推进作用。根据《中学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与定义:“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不难看出戏剧教育与新课标的整体发展方相契合。相比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戏剧教育无论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或是教育理念来说,都比前者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辅助性工具,一定程度上能够整合课程资源,在实现跨学科的同时将学科之间进行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一种开放式、自由式、引导式的互动教学新模式;此外,戏剧教育作为它本身的戏剧艺术普及来说,对学生进行戏剧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审美情趣等具有长远的教育意义。

对此,笔者着意探寻当下中小学校戏剧教育进展的情况,对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上师大附三学校)进行了一次调研。此次调研主要通过戏剧课堂实地观摩、采访学生与授课教师等形式展开,分别对该校的三种戏剧类课程的课程方案设计、教学内容、方式等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一、拓展课程种类丰富多样,师生互选机制科学合理

上师大附三学校秉承“让每一位学生充分更好地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创建特色”的办学指导方针,确立“爱心责任、合作创新、自信谦和”的育人目标,紧紧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和高安路第一小学的优势资源,借助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办学经验和成果,分段精心打造以艺术与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实验项目,形成以班级为呈现形式的特色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现代优秀中小学生。在这样的办学理念下,学校设计了三大类课程,分别是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其中基础型课程中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拓展型课程则是对基础型课程的加强与巩固。而探究性课程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它包括艺体情趣类课程、国际理解類课程、STEM课程、学科素养类课程共四种。其中,艺体情趣类课程围绕艺术和体育课程展开,分别有戏剧社、京剧、沪剧、合唱、阿卡贝拉、舞蹈、动感啦啦操、篮球、田径;国际理解类课程中开设了外教课程、西点烘焙等;STEM课程(2)中开设了乐高、生态家园、物联网、桥梁设计、义肢设计、科幻画等;学科素养课程内容由班主任自定义,一般是对基础型课程的补充与巩固。从上述的课程设计不难发现,该校课程设计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种类丰富多样,在保证对学生基础课程的培养的同时又力求学生全面发展,基本符合2019年上海市出台的《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所提出的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的中小学校体育艺术项目布局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针对探究性课程的选课采用了师生互选机制。每学期的头两次课为试听课,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选课的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试听,随后教师在这两次试听课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来筛选出符合该类课程基本条件的学生。符合条件的将继续选上该门课程,反之则将进行适当调整。这种师生互选机制是科学高效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它尽可能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而教师的选择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和课程资源利用率。这既贯彻了因材施教又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所需,可谓一举多得、科学合理。总体来说,该校拓展型课程种类多样,形式丰富,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课程选择空间,且拓展课的选课制度具有科学合理之处,值得推广与借鉴。

二、上师大附三学校戏剧教育课程观摩

上师大附三学校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自2012年建成创办以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连续三年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小学校升学中取得佳绩。该校拓展型课程自2016开设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在以上列出的九种探究型课程中,戏剧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中包括了戏剧社、京剧和沪剧。这三种课程分别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并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其中,5-7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戏剧社;1-6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京剧和沪剧。戏剧社课程每个班不超过10人;京剧课仅限男生参与,每个班不超过20人;沪剧课每个班大约在25人左右。这些课程均在艺术大教室或练功房授课。笔者对这三种课程分别进行了课堂实地观摩并对任教教师进行了采访,通过对戏剧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展开了探究。

(一)戏剧社课堂观摩

笔者以戏剧社任课教师陈馨所指导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学生人数为10人,该次戏剧课的教学内容一是即兴表演“喝中药”,二是组织做游戏“copy不走样”。

1、即兴表演片段“喝中药”

教师在教室中央摆放了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置一只空纸杯,并用两个并拢的小凳子假设成门,要求学生即兴表演一个设定的情节:回到家时口渴难耐,发现桌上有一杯饮料,急忙喝下却发现是一杯苦口的中药后的表现。要求表演者以拍手开始表演并以再次拍手表示表演结束,结束后由其余同学对其的表演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2、游戏“copy不走样”

五位学生为一组,依次并排背对站立。教师先将表演的内容以口头形式简单地描述给第一位学生,并要求将内容表演出来给第二位学生看,第二位学生模仿第一位学生的表演给第三位学生观看,依次轮流模仿直到第五位学生。最后,要求第五位学生模仿并描述出所表演的内容,若与第一位学生前后基本一致则该组为胜。

陈老师就该堂课谈到:对于中小学生戏剧表演来说,他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将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动作、心理活动清楚地表达出来,把握住人物的心理节奏与行为节奏。这种无实物片段训练所考验的是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以及对客观真实细节的观察力与把握力,学生的表演要做到将虚拟的不真实的物体通过肢体表演来让观众看明白并且去理解他。而选择“copy不走样”这个模仿游戏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培养一种团隊协作能力与合作意识。通过这个互动游戏能够让学生去主动思考与模仿,解放身体来表现自我。比如一些性格活泼好动的学生能很快地转换到表演的兴奋状态,而一些性格腼腆害羞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升温”。这个游戏能很好的改变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他们的人格养成和性格培养中发挥作用。比如有两个学生由于是后来加入进来的,表现得不适应、很害羞,经过了几次的训练之后明显变得开朗大胆起来。

在课后,笔者随机采访三位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感受,他们均表示十分喜爱这门课程且喜欢表演,尽管有时候课程任务重、作业繁多,但仍然会坚持参加戏剧课程的学习。笔者发现参与上课的学生都是能说会道、热情开朗的学生,他们在课上积极地参与到扮演和模仿活动中,课后还意犹未尽地继续讨论,足以看出他们对戏剧的那份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热情。

除了以上两种戏剧表演活动外,还有“四格漫画”,即由学生自主设计四格漫画并且进行定格两秒的表演。这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能力、理解能力与肢体表现力,目的同样在于更好地塑造学生开朗外向的性格与积极乐观的心态。除了课堂外的教学互动,戏剧活动还延伸到了学校艺术节的双语课本剧排演和英语教学课堂。这种跨学科的活动方式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二是使学生通过对一个完整剧本的感知与演绎来进一步培养一种戏剧鉴赏力和表现力。综合来看,该戏剧社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局限于对已有戏剧剧本的表现,还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戏剧作品的创作。尽管该课程开设范围较小,所容纳的学生数量并不多,但仍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二)京剧课观摩

笔者以该校特聘的上海京剧院演员所任教的班级作为观摩对象,该堂课学生人数为12人,课堂的内容是学习佩戴生角的髯口、学会甩水袖,并且配合动作表演来学习演唱《捉放曹》的片段。该京剧课的学习有专门的戏服,学生必须身穿蓝色的生角戏服上课。教师首先给每人分发一只髯口,并示范佩戴方法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再进行甩水袖的练习,最后配合甩水袖表演来学唱经典京剧《捉放曹》的片段。

参与该课的的学生组成为2位一年级、3位二年级、4位三年级、2位四年级,1位五年级,以低年级的孩子为主。这个年纪的男孩活泼好动,在观摩的课程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生角的学习。由于是小班化教学,教师能有充分的时间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在教学佩戴髯口和甩水袖的过程中,该老师走下讲台挨个逐一地进行示范和纠正,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动作。在教唱《捉放曹》片段的时候,教师将学生分为四组,依次分组进行演唱教学。整个课堂氛围较为生动活跃。

在采访时,该教师说道:“京剧作为国粹,从低年级就开始适当普及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他们自己首先得有这个兴趣。京剧的教学不能只是教他们会唱,而是要让他们穿上戏服,戴上髯口,才能使他们真正进入那种状态。只有每个人亲自去做去尝试,他们才会真正感受到京剧的魅力……也不用给他们过于苛刻的要求的,毕竟兴趣拓展课不是严格的专业戏曲训练。在了解的基础上做到基本规范即可。”在笔者看来,这种“装模作样”的戏曲表演教学方式值得借鉴和推广。它实现了离开“三尺讲台”之外的互动式参与教学,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了京剧之美。

(三)沪剧课观摩

笔者以该校特聘的上海沪剧院沪剧训练营红领巾沪剧团的朱老师所带领的班级作为观摩对象,该堂课人数共24人,学生组成来自1-6各年级。此次沪剧课的内容是为准备艺术节而排演沪剧片段《办喜事》。值得一提的是,沪剧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两个板块,一种是基础型的沪语童谣,针对低年级开设;另一种是经典沪剧片段的演唱与表演。教学沪语童谣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沪语发音练习;而《燕燕做媒》、《芦苇疗养院》、《办喜事》、《拿起背包走天下》等经典沪剧片段教学则是从唱段、表演两方面进行综合的教学实践,前者是对后者的巩固与拓展。

在该课上,朱老师先让学生站成三排来练习沪剧片段《办喜事》中的身段动作;接着播放配乐让学生复习之前所学的唱段;然后将学生分为男女两组,先排演女生组的表演造型,再排演男生的表演造型,最后将两组学生组合一起,配上音乐多次练习。

在观摩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有了沪语童谣课作为语言表达基础,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地演唱该片段。对于一些发音不准、动作做不到位或唱词跑调的学生,朱老师耐心地及时纠正,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能较快地跟上团体的步伐。在该堂沪剧课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参与到练习训练中去。

三、调研总结

(一)专业师资推进戏剧教育

以往的戏剧课程作为被边缘化的“副课”,专业戏剧师资缺乏,一般由语文、英语、思政德育等学科的教师兼任。而从观摩来看,不管是戏剧社还是京剧、沪剧,这三种课程都聘请了专业的戏剧教师。相比语文、英语等学科的教师,他们更具备了戏剧艺术的专业素养。尤其是任教戏剧社课程的陈老师,她的戏剧课堂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在于她知道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戏剧状态,教导学生怎样能解放自己的身体,如何通过自我的逻辑理解来创造戏剧等等。在每位同学的即兴表演结束后,她都会及时地对表演者进行评价反馈,并且调动其余同学共同参与讨论,有时她还会亲身示范,加强学生对表演的理解。另外,笔者在学生的课堂态度中能感受到专业戏剧教师专业化的一面,学生学会怎样打开自己的身体、调动自己的情绪,怎样与戏剧教学融为一体,这些都在专业戏剧教师“交友式”教学状态下进行着,这样的戏剧课堂氛围积极轻松,充满欢声笑语,学生更能在角色扮演、游戏中亲身感受戏剧的魅力。此外,在戏剧戏曲专业教师团队的带领下,戏剧教育活动开展类型多样,分别以社团活动、专业戏剧教育课程(初级)、学科交叉教学模式中展开,这些形式由浅入深,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感知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演员教师从“舞台”到“讲台”的转换仍需探索

相比之下,京剧教学课堂氛围就不及戏剧课那么生动活泼。在京剧课上,该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最传统的“教唱与跟唱”模式,即老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有时候学生不配合或是唱得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教师就会板着脸一脸嚴肃地训斥,学生觉得无趣又苦恼。毫无疑问,这种机械式的教学训练法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也许每个学生到最后都能基本会唱,但是他们只是在单纯地模仿而丧失了自我探索的过程。这种略为生硬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专业的戏曲演唱训练或许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普通中小学生而言,戏曲进校园的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具备唱戏的条件。因此,教师需要转换原先传统的教学方式,寻找适合该年龄段的儿童学习的方法。例如面对三四年级别的学生,怎样教唱能让他们学的更好更快?怎样教学能激发他们对京剧的兴趣?从舞台过渡到讲台,这一过程是复杂艰难的,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在教学方面和理念方面进行调整,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中小学生这一普通大众群体。这是当下有志进校园任教的戏曲演员所需要面对的问题。由此也能发现,演员虽然具备全面、专业的戏剧素养,但这并不等同于演员出身的教师一定是优秀的教师,仅凭口传心授只会把儿童的兴趣慢慢消磨殆尽。

此外,沪剧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以革命爱国题材为主,形式略微单一陈旧,缺乏时代感与新意。笔者在采访朱老师后得知,一直以来,她的沪剧教学内容以样板戏的经典唱段为主。在笔者看来,固守经典不应该是新时代戏曲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新时代的校园戏曲教学需要更多“新”的内容,而戏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重点放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

(三)传承高于娱乐应是地方戏教学的关键

作为上海的地方戏,沪剧进校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采访中,任教沪剧课的朱老师坦言,如今上海话的普及程度一年不如一年,越来越多的上海儿童只会说普通话而不会说上海话,因此上海话正面临着逐渐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沪剧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从沪语童谣的发音练习到沪剧片段的表演,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既传承了地方艺术特色,又对学生进行戏曲艺术熏陶。朱老师一味地强调沪剧教学的目的是上海话教学,尽管这种教学理念略带功利性,但不得不说这种以地方戏普及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既熟悉地方方言又加深了对地方戏的了解是一举两得的方式。

但是笔者在观摩过程中感受到,沪剧课堂更多的是以一种娱乐的方式在进行,一节唱唱跳跳的沪剧课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艺术性娱乐而不是对戏曲艺术本身的感知。例如,教师在排演中大大减少了戏曲中原有的身段动作,且课堂秩序的管理调控能力明显不足。比如在排演女生组舞蹈时,就让男生组的学生坐在教室边上任凭他们玩耍打闹,甚至有几个调皮的男孩到处乱跑影响了排练的进度,教师不得不暂停排练进度来管理课堂秩序。在笔者看来,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能力与把控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氛围不能过于随意,教师需要一定的亲和力又不失威严。另外,戏曲的动作表演教学应以保持戏曲的特色与精髓为基本点,且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做一些适当简化或者抽取典型的动作加以改编。但绝不能为了简化而放弃戏曲的精髓而转化成纯粹的娱乐性唱歌、舞蹈。戏曲演员是戏曲的表演者同时也是戏曲文化的传播者,面对中小学生这一年轻群体,戏曲文化与价值的传播与传承应高于娱乐性演绎,这两者间的关系是戏曲教师需要把持的点。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需齐头并进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理论与实践都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戏剧理论是让学生从艺术史发展的宏观角度对戏剧本体产生整体的认知,而另一方面一系列的戏剧实践活动在于提供给学生自我感知与表现的平台,两者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在上师大附三学校的采访与观摩过程中笔者得知,拓展型课程的授课均在舞蹈排练厅,对于理论的授课暂时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与教学设计。从所聘请的教师构成来看,其中一部分是艺术背景出身的实践者,这类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戏剧艺术修养,但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对戏剧艺术理论的知识涉及较少,学生对戏剧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演(唱歌、舞蹈)层面,这容易使戏剧教育走向娱乐化与片面化。因此笔者提出两点设想。一是学校可以在开设的戏剧课程之外增加一些戏剧理论课程,这些课程与戏剧表演课是配套的。例如戏剧社在排演话剧《哈姆雷特》时,可以专门设计一节围绕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课,增加剧本围读环节,让学生不只是对戏剧表演产生兴趣,更加强对戏剧剧本的认知与理解。此外,演员出身的教师尽管有较好的专业素养,但是他们对艺术理论的掌握是欠缺的,因此部分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多看书多学习,在课堂中适当融合戏剧理论的教学,并提高教学的深度。比如在京剧课上可以普及京剧的发展历史、表演行当、乐器构成,介绍名人名家,播放经典剧目的选段视频等,如此结合着课堂表演训练岂不甚好。

(五)对戏剧教育与“戏剧+”课程模式的思考

对中小学生实行戏剧教育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塑造外向阳光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根据课堂观摩,笔者发现凡是参加这类戏剧课堂的学生大多是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在课堂最初,一些性格腼腆的学生放不开自我,但受到他们的影响也逐渐开始进入状态。特别是戏剧社课程更能发挥出戏剧教育的显著功能性。戏剧中的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角色与角色之间、角色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需要调动表演者的理解能力与反应能力,因此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叙述内容的逻辑性就成了外界是否能了解表演本身的重要内容,戏剧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表达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推进健全人格的养成。此外,从英语课本剧排演等活动中也能感受到戏剧教育的跨学科交融趋势。中小学“戏剧+”模式若能逐步发展并推广普及,势必能开创新一轮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浪潮。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教学方式,其拥有卓越的教学效果。在“戏剧+”模式的教学理念下,基础型学科课堂中融入戏剧可以作为一种激励教学的模式。以英语课本剧为例,当戏剧用来辅助语言进行教学,那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戏剧活动不仅是将戏剧用外语的方式表达出来,它更多的是促进一种创造性的自我表达,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与自主意识,而正是单纯的英语教育所不能及的。

(六)中小学戏剧教育发展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通过对上师大附三学校的戏剧教育课堂观摩以及对师生的采访,笔者深刻感受到戏剧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社会认知方面的提升促进作用,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教学活动没有真正让学生走进戏剧,而仅仅囿于表面,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各方面条件有限,开展力度与范围仍有欠缺,戏剧教育倾向于停留在“精英化”的教育模式中。似乎那些本来就性格活泼好动的孩子更有机会选择接受戏剧课,但往往他们不占大多数。而相比之下大部分普通的孩子很少能得到锻炼学习的机会。因此,戏剧教育固然具有诸多优势,但在中小学生这一特殊而又广大的受众群体面前,由于诸多原因难以发挥出它的作用。上师大附三学校的戏剧教育课程的尝试仅仅是个例,反观当下大部分中小学校,有些没有戏剧课程,有些即使有戏剧课程却没有专业化的授课方式,更没有相关的基础性条件。在九年义务教育体制以及传统的“语数英为大”的教育思维束缚下,可以说中小学戏剧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它需要克服各方面的阻碍才能逐步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散发魅力,但笔者相信,在众多教学实践工作者的协同努力下,中小学戏剧教育的春天终能到来。

注释:

徐骏:《戏剧教育——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其中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学则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

參考文献:

[1]徐俊.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J].基础教育,2011,8(03):68-74.

作者简介:倪恺祺(1996-)女,浙江金华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戏剧戏曲学(戏剧影视文化)研究生。

猜你喜欢

戏剧教育综合素质中小学
中小学校园戏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