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分水镇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2020-08-13钟新进
钟新进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这是唐代诗人韦庄笔下的桐庐。分水镇就是桐庐县的副中心城镇,是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制笔之乡,是首批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位于杭州西边的天目溪畔,北距杭州80公里,西距千岛湖47公里,东距桐庐县城30公里,05、16省道穿境而过,离闻名的瑶琳仙境仅有10公里的路程。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全镇总面积299.37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2个社区,户籍人口5.29万,外来常住人口2.3万。2019年,全镇经济总收入138.71亿元,人均纯收入31179.33元。
一、分水镇历史文化现状
分水镇是老县城,始建于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位置。分水镇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境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94处。近年来,又发掘出土了一大批文物,如延村洞出土的一万年前的“智人头盖骨化石”、朝阳煤矿出土的“牛角化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种类繁多、内涵丰富、风格淳朴、特色鲜明。2006年4月,我们组织人力,历时两年,编辑出版了《悠悠分水》一书,抢救了一些分水镇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许许多多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这些珍贵文化财富的流失,无疑是分水镇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保护和利用这一财富已迫在眉睫,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笔者就分水镇历史文化的现状,提出保护和利用的思路。
二、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思路
分水镇历史文化遗址分布广散,但五云山、武盛街、文化体育中心是历史文化遗址相对集中的地方,应该是我们保护和利用的重点。
1、保护好“一座名山”。分水镇五云山古时称龙口山、庆云山,山不高,古木成林,风景幽绝。相传唐元和年间山顶五色云起,故改山名为“五云”。五云山是分水的名山之一,山上有两处县级文保单位——“唐代状元施肩吾读书处遗址”和“革命烈士墓”。保护和利用好两处文保单位,可以增加五云山人文景观,丰富五云山的人文内涵,让五云山成为分水镇名副其实的重要景观之一。
一是保护和利用唐状元读书处遗址。据史料记载,唐代中叶状元、功载史册的“开发澎湖列岛第一人”施肩吾,是分水人士,且就读于分水五云山“朝阳书院”。校楼旁池塘名“洗砚池”,池中在施状元读书时种植荷花,因花瓣和荷叶上沾有洗砚时洒上的墨水,人称“墨点荷花”。
二是保护和利用革命烈士墓。五云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五云山上。原分水县人民政府把牺牲在麂坞岭与国民党王志辉匪部作战光荣牺牲的郭福立等13位解放军烈士及区干部周忠德安葬在五云山上,并于1954年4月5日修建了五云山烈士墓。此后便成为桐庐县机关干部、乡镇单位、学校师生祭奠革命烈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2、修建好“一条古街”。分水建县即有武盛街,始建于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至今1300多年),为旧时分水惟一主街(原食品厂—西门头),长1200米,宽3.5—6米(1989年统计)。原路面为石板铺设,因破损,1969年改为混凝土,2010年重修。古街尚存历史建筑城隍庙牌楼和梧桐祠牌楼(已重修)。牌楼南北两侧,有巷、弄多条。这些巷名大多数延续至今,饱含着浓浓乡土亲情,承载着悠远的历史文化。
3、建设好“一个中心”。原分水县政府惟一遗址“分水招待所”,是清代分水县衙、民国分水县政府的府衙所在地,是杭州地区最完整的县政府遗址之一。解放后,成为分水县政府所在地、“7·5”洪灾抗灾指挥部、“南堡”接待站等。“泰山压顶不弯腰”精神就是在这里诞生并传遍大江南北,千家万户。因此,我们要把占地26.5亩的“原分水招待所”改建为分水镇文化体育中心,以文化体育中心为载体,把这块历史文化遗址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
一是建设“文化楼”。文化楼是文化体育中心的主楼,2011年12月竣工,总面积2832平方米,设有多功能活动室320平方米;教育培训室120平方米,98个座位;文艺排练室320平方米;综合展览室100平方米,有书画作品19幅、名胜古迹照片37幅;体育健身室50平方米;影视播放室170平方米;体质监测室60平方米,有完整的体质监测仪一套;棋类活动室80平方米,有麻将桌1张,棋桌3张;还有荣誉室、档案室、创作室、会议室、办公室等管理用房。设施齐全,功能完善。
二是建设“体育馆”。分水镇是桐庐县的副中心城镇,但城区没有一处公共体育设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协调,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拟在文化体育中心内新建能容纳1500名观众的“体育馆”,真正解决健身运动无场所的实际问题。
三是建设“进士文化馆”。分水是老县城,建于唐武德4年(公元625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曾出过42位进士,有着“状元故里进士之乡”的美誉。所以,拟把建于明末清初的“高家厅”迁建于文化体育中心,改建为“进士文化馆”。以挖掘状元进士文化,激发后人求知欲望。
四是建设“制笔文化馆”。中国制笔之乡是桐庐县的“金名片”之一,是桐庐县最大规模的特色产业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挖掘制笔文化,提升制笔品质,拟把文化体育中心内原分水县政府“常委楼”遗址改建为“制笔文化馆”,以文字、照片、设施、产品等为载体,介绍、展示分水制笔文化。
五是建设“革命历史纪念馆”。桐庐县仅有二个革命老区,一个是分水镇,一个是新合乡。分水镇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1927年8月桐庐县第一个党支部在分水成立;1930年8月分水农民暴动;1949年5月原分水县解放等等。但分水镇至今没有一处纪念、缅怀先烈的设施和场所。所以,拟把文化体育中心内原民国分水县政府办公楼遗址改建为“革命历史纪念馆”。以此缅怀先烈,教育后人。
六是建设“文化遗产陈列馆”。分水镇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94处。勤劳纯朴的先祖,在生产和生活中,为我们后人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七是建设“古碑文化廊”。分水镇是一座积淀着悠久历史和人文古迹的历史文化名镇,先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记载着历史的古碑,散落在分水镇的各个角落。所以,要组织力量搜集古碑,并在文化体育中心内扩建“古碑文化廊”。以搜集历史存根,丰富历史文化。
分水的历史源远流长,涉及面广量大,要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我們还任重道远,但只要齐心协力、脚踏实地、想方设法挖掘和保护,分水的历史文化一定会更加丰富、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