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晓青与井人眎交游小考
2020-08-13马明洁
摘要:释晓青为南岳下第三十六世,退翁弘储法嗣,先后住苏州灵岩寺,常熟三峰寺等,素与同门井人眎交好,井人眎生平事迹记载多散见于方志、僧传当中,记载不详,部分问题有待厘清。
关键词:释晓青;井人眎;交游
一、井人眎之生平经历
井人眎,福建莆田人,俗姓林,字笠居,号不庵。初参具德弘礼,具德弘礼殁后,参退翁弘储。《宗统编年》称井人眎“初游白下讲席,弃登双径,谒礼和尚。礼寂,参退翁储于古尧封,服膺入室。储寂,复游白门,卞孝旨居士请居石头庵。”[1]253石头庵在金陵(今南京)碧峰寺附近,《金陵梵剎志》曰:“在都门外南城安德街东。”[2]613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主狮峰寺,[3]31井人眎生年不详,王泽弘《硕揆和尚塔铭》曰:“比二公来乞铭,而不庵亦已化去。”[4]189-203知井人眎早于硕揆原志坐化,而王泽弘《硕揆和尚塔铭》曰:“丁丑,师年七十……七月中元午刻……坐脱而去,世寿七十,法腊四十。”[4]189-203因此只能推断井人眎大约在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之前去世。具德弘礼卒于康熙六年丁未(1667),[6]329据前《宗统编年》小传可知,井人眎在具德弘礼坐化以后师从退翁弘储,虽然井人眎师从退翁弘储较晚,但亦颇受师翁器重,曾命其担任西堂,[4]189-203并随侍左右,王泽弘《硕揆和尚塔铭》记载了退翁弘储与井人眎的一段对话:“储公既退灵岩,喜而不寐,顾谓西堂不庵眎曰:硕侄知我喜,则知我平日之忧也。今见硕侄始终不与世心和合,一意以从上法道为己任,千百年后知三峰老和尚有孙如此,具兄有子如此,退翁早不失却一只可喜也。”[4]189-203虽然目的在于称赞硕揆原志,但亦足见井人眎在退翁弘储心目中的地位,井人眎曾就此事去信硕揆原志:“山头老师曰:吾兄不求合于古,而自无不合于古,是真实语,是满腹语,是没定语,从其口出者,不敢于语外复置一念,惟默而祝曰:凡今之得座披衣,号为人天师者,无问先一叶,同一叶,后一叶,及二叶三叶以至多叶,如是如是,不独滹沱之统持以不坠,即诸宗亦多荣藉之幸。”[4]189-203井人眎平生不喜交际,“孤怀大意,落落难合,衲子多及门而退。”[1]314其作为“灵岩高弟”,[4]189-203性情孤傲,“一杖远引,骂尽一世。”[4]189-203但唯独对于硕揆原志却赞誉有加,其中可能不只是硕揆原志的个人魅力与造诣令其折服,或许也体现了井人眎受退翁弘储影响之深刻。
二、井人眎与释晓青之交往
井人眎与释晓青相识较晚,《三峰藏和尚语录》卷十六“己巳二年”下载:“是时弘储始出家,越二十五年熊开元投弘储,剃度纳戒于灵岩,法名正志,字檗庵,又五年得法,又三年住三峰。”[5]209可知檗庵正志始住三峰寺时间为康熙一年壬寅(1662),时晓青三十四岁,而康熙甲辰三年(1664)退翁弘储值六十寿辰,释晓青去信祝贺,信中提到:“某自二十以上,三十五以下,无一时一刻不在老和尚左右,无端背业,风吹出山来,遂有失乳之叹,三峰长庆,仅止一程,岁犹得三五度礼觐仰,视慈颜如儿傍母。”[3]65据此可知,释晓青接替退翁弘储担任三峰寺住持一事,即大約发生在康熙三年甲辰(1664),此后释晓青即因寺务难以脱身,而井人眎康熙六年丁未(1667)后始参退翁弘储,但释晓青与井人眎之间亦常有书信往来,关系密切,[7]280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三月,释晓青前往湖北汉阳等地,途中得知井人眎移锡狮峰,亦不忘去信祝贺。[3]31据《宗统编年》载:
“居士毛坤叩请诸方重复天池古剎,天池自毛中丞重建以后,后人营私,遂成丙舍,驱僧伐木,干没名山。坤字公厚,为中丞冢孙,蚤年从古南灵岩诸尊宿游。知有因果,慨念祖德戕于后人。乃走诸方以还复天池古剎叩请。松带井人眎首赠以诗,碓庵青、漏霜潜及诸山名宿,各有诗文奖勉之。”[1]313
井人眎虽如释晓青所言,“高居不出,志抗千秋”,[3]102但仍然因宗门事务等得与释晓青、月函南潜等人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系,诗歌是其在隐居高蹈的生存状态下与其他僧人沟通的纽带。前文已经提到,井人眎受到退翁弘储深刻的影响,退翁弘储寂后,井人眎曾与释晓青回忆往事,其時三峰宗门零落,昔人已往,不禁感慨万千。释晓青作诗叹曰:“凤翥麟翔记百城,先师寂后每孤行。旷违已越数寒暑,感慨今存几弟兄。照影空潭惭白发,遗踪绝壑饱黄精。此怀未遂长如负,欲就山灵更乞盟。”[7]342井人眎性情孤傲,不与人合,颇具名士风范,亦曾于世间出世间摇摆,释晓青作为退翁弘储高足,可以说是井人眎在人世间为数不多的情感寄托之对象。
三、井人眎初参退翁弘储之时间
此外,关于井人眎初参退翁弘储时间尚存在疑问,如前文所言,《宗统编年》认为井人眎是在具德弘礼圆寂之后于苏州尧封宝云寺始参退翁弘储,而据《五灯全书》所言,具德弘礼卒于康熙六年丁未(1667),《宗统编年》载:“乙未十二年秋,灵岩储和尚受古尧封宝云禅院请,吴中侍御李模、宫詹韩四维、太仆陈济生等请储住古尧封,喜其岩壑幽,可以投老,受之。”[1]308《宗统编年》又载:“庚子十七年……秋八月,灵岩储和尚住虎邱。”[1]308又可知退翁弘储在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与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之间主尧封,这就产生了矛盾,也影响到了井人眎与释晓青初识的时间,经笔者检阅《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卷四《住苏州灵岩崇报寺语》,并未言及井人眎,我认为可能是释纪荫误将井人眎初参退翁弘储的地点记作尧封所致。至于井人眎在具德弘礼坐化之后始参退翁弘储这一先后顺序,应当没有疑问。
参考文献:
[1]释纪荫.宗统编年[M].//卍新纂續藏經:86册1600经
[2]葛寅亮.金陵梵刹志[M].明万历三十五年南京僧录司刻天启七年印本
[3]释晓青.高云堂文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1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王泽弘.硕揆和尚塔铭[M].//杜洁祥.中国佛寺史志汇刊:1辑24册,台湾:明文书局,1980
[5]释法藏.三峰藏和尚语录[M].//嘉兴藏:34册.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
[6]释超永.五灯全书[M].//卍新纂續藏經:82册 1571经
[7]释晓青.高云堂诗集[M].//四库未收书辑刊:8辑2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马明洁(1995-)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