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行雨故事研究
2020-08-13唐卫萍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项目批准编号:2019XKT675。
摘 要:作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李靖,他有勇有谋,功勋卓著。在歷代小说、戏曲中,李靖的故事多有记载。笔者选取了李靖行雨的故事进行研究,探讨文学作品中李靖行雨的故事,及其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有关李靖的民间崇拜和民间祭祀。
关键词:李靖;行雨;祭祀
作者简介:唐卫萍(1995.10-),女,汉族,江苏人,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2
李靖是唐朝的军事家,功勋卓著,善于用兵,极具谋略,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就是这样一位传奇式的人物被人们写入书中,并在后代的作品中不断发展演变,成为现今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流传的李靖故事中,其行雨故事在涉及其人物的小说、戏曲中多次出现,是有关李靖的故事中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因此笔者选取了李靖行雨的故事进行研究,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真实人物——李靖
李靖(571-649)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人(今陕西省三原县),隋末唐初著名的军事家。靖姿貌瑰伟,少有文武材略,样貌瑰伟,少有大志,长于谋略,善于用兵。李靖在唐初的统一战争中创下了辉煌战绩。武德年间,李靖击败萧铣,消灭了南梁萧铣的割据势力。平定辅公祐的反叛,破匈奴颉利可汗,远征吐谷浑。李靖一生战功赫赫,被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死后,陪葬昭陵,谥曰景武。
《旧唐书·李靖列传》:“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1]可见李靖年少时就胸有大志、满腹韬略。李靖一生“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其一生骁勇善战,为国抗敌。高祖赞叹李靖是“萧铣、辅公祐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2]李靖虽有娴熟的兵法和精深的战术,但是他写下的著作却不多。《李卫公问对》、《彭门玉帐》《兵家心术》《名将秘要》等书都出自李靖之手,只是现今多散佚,留给我们的只有目录而已。
作为唐朝的名将,李靖一生战功无数。作为唐朝的开国大将,李靖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武开创了大唐的安定和祥和。他铲除萧铣,消灭辅公祐,稳定了江南的局势。击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将数百年来倾扰华夏民族的蛮夷部落彻底铲除,使唐朝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为了感念开过元勋的功劳,表彰贤臣的忠义,唐太宗建立了凌烟阁,在凌烟阁内绘画了包括李靖在内的二十四人的画像。太宗在下诏图画功臣像于凌烟阁时曾下诏说:“茂绩殊勋,冠冕列辟;昌言直道,牢笼搢绅。宜酌故实,弘兹令典,可并图画于凌烟阁。庶念功之怀,无谢于前载;旌贤之义,永贻于后昆。”[3]李靖被列入其中,可见皇帝对其的欣赏与嘉奖。唐朝开元十九年,玄宗皇帝为了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而设置了庙宇,它以周朝开国太师、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李靖位于十哲之列,正式步入国家祀典。
李靖死后,有许多文人歌颂李靖。宋代杨义方《唐卫公晋封灵显王碑记》赞扬了李靖一生的丰功伟绩。《乐府诗集·高昌》:“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4]描写了李靖在战场上英勇抗敌的威猛形象。《题落石山李卫公祠》是这样赞颂李靖的:“三辅曾膺异姓封,谁知此际颂功宗。簪缨色耀凌烟阁,剑佩声悬落石峰。万壑流光来玉磬,千林积翠绕金钟。云旗风斾萧萧里,祀事勋高卫霍踪。”[5]
二、文学作品中的李靖行雨故事
李靖作为唐代赫赫有名的战神,他的形象毫无疑问会被写入文学作品之中。各个朝代中涉及到李靖形象的小说种类和数量繁多。由于李靖不朽的战绩,文人往往会将李靖刻画得很神秘,赋予其神秘的气息。笔者在此主要探讨其行雨故事。
唐代牛僧孺编撰的传奇小说《续玄怪录》首次记载了李靖替龙行雨的故事。书中的李靖去山中狩猎,为了追赶一群鹿,导致后来天黑迷路了,无意间留宿于山中的一户人家。主人款待周全,食物味美。因主人家的儿子不在,半夜里被龙母请去代行行雨一事,李靖才知道此处不是寻常人家,而是龙宫。龙母嘱托道:“郎乘马,无勒衔勒,信其行,马躩地嘶鸣,即取瓶中水一滴滴马鬃上。”[6]于是李靖上马行雨,“腾腾而行,其足渐高,但讶其稳疾,不自知其云上也。风急如箭,雷霆起于步下。於是随所躩,辄滴之,既而电掣云开。”[7]可见李靖马上行雨时的英姿。但是李靖念着百姓的好,没有按照龙母的要求滴一滴,而是滴了二十滴。他何曾想到此一滴是地上的一尺雨。于是大水泛滥,致使龙母受到了杖责。此是书中《李卫公靖》的故事,就是讲李靖替龙行雨之事。但是这个故事篇幅短小,叙事较简单。清代《隋唐演义》中也出现了李靖行雨的故事,其中增加了许多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人物对话很多,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到后来的《木兰奇女传》李靖替龙行雨的故事描写得更为细腻。《李卫公靖》中短短数百字的情节在《木兰奇女传》中用了两回的章节进行刻画。文中还出现了之前书中未出现过的两位龙子,最后龙母将二女娘许配给李靖的情节也是前书所未载。
在戏曲作品中,李靖形象也多次出现,主要出现在红拂故事中。张太和的《红拂记》、冯梦龙的《墨憨斋重定女丈夫传奇》、清代曹寅的《北红拂记》、许善长的《风云会》、京剧《红拂传》、川剧《三异图》与滇剧《三义图》等都描绘了李靖与红拂女的故事,其中不乏李靖行雨的故事。《墨憨斋重定女丈夫传奇》第四折龙宫赠奴中就描绘了李靖替龙行雨的故事,与《续玄怪录》中的描写大体一致。《虬髯客传》作为红拂故事的母题,在戏曲史上被不断地演绎改编。其中的李靖行雨情节显然借鉴了《李卫公靖》等小说中李靖替龙行雨的故事。
此外,还有诗人歌颂李靖行雨之事,如南宋郑思肖《李靖天瓢图》诗云:“梦里骑龙出八荒,埽空热恼作清凉。不消数滴天瓢雨,洗尽娑婆透骨香。”
三、李靖行雨的文化意蘊
作为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的李靖,他能够替龙行雨,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是对其形象的神化。李靖作为唐代赫赫有名的战神,一生功勋卓著。他生前立下了巨大的功业,死后被人们敬仰。在凌烟阁内有李靖的画像,又被列入国家祭典。可见在皇室里,李靖是被皇帝推崇和尊敬的。此外,李靖不仅在国家祭祀中被皇帝祭奠与尊崇,在民间也被人们敬仰。有很多民间的李靖祠堂都供奉着李靖神像,祈祷能够得到他的保佑和庇护,祈祷能够风调雨顺。李靖的行雨故事便和民间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中,雨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百姓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可以说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雨水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然而,人们在面对大自然的灾祸时总是无能为力的,于是人们就把对自然的崇拜寄托在一些精神信仰中。正如《中国民间信仰》中所说的:“民间信仰是在原始氏族社会民众处于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的社会低级阶段产生的,当时人们屈服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威力,只好幻化出各种信仰对象作为生活的精神支柱。”[8]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演进,人们不是只崇拜那些原始的自然物或崇拜那些纯属幻想的超自然力量,而是形成了一种人物崇拜,并附会以超自然力量。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历史人物的崇拜,他们或有赫赫功勋,或有高尚的品格,或是以一技之长而为后人崇拜和神化。李靖因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唐王朝的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被百姓推崇。因此,李靖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人们建立祠庙、求神拜佛的对象。
许多地方志中都描写了民间祭祀李靖的事情。笔者在翻阅有关李靖祠庙的地方志时,发现百姓大多是祭祀李靖以求降雨,缓解农田干旱。如《仁济庙加封敕牒碑》所言:“暨嘉定之元,江浙旱蝗,旁郡县尤甚,邑人有祷雨,独时若蝗去弗害。二年疫疠,民走庙恳祷,病者绝少。淇水涨溢,赖王之灵,独不为患,岁亦告稔。”[9]对降雨的祈求与上文中提到的李靖替龙行雨的故事有很大的关系,这在地方志的记载中也可发现端倪。嘉靖《安吉州志》卷八《灵泉记》记载:“泉出玉磬山,山距州治西可三里许,下有唐李卫公祠……说者谓卫公乘龙行雨,古有灵迹,乃今又出泉利物,以昭其神于一方。饮者何限皆莫之为而为之者,因名曰‘灵泉,盖山人意也。”[10]同治《安吉县志》卷十四《安吉县祈雨有感记》记载:“唐之威令,雷动风行良多,卫公以基之焉。”[11]此外,全国各地还有很多李靖庙、李靖祠,如《雍正临汾县志》里记载了临汾县的李卫公庙,《雍正山西通志》记载了平顺县、壶关县、凤台县等地都有李卫公祠。山西翼城的李靖庙被直接称为“风雨神庙”。可见,李靖行雨的故事不是仅停留在文学作品中,更是深深地反映在人们的生活中。
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决定了农民依靠土地生活,而天气的好坏决定着收成的好坏。因此,旱时求雨,涝时求旸成为人们主要的祭祀活动。人们建立李靖祠庙并供奉他,这是人们注重实际的功利目的体现,往往具有极强的功利性,是在心理层面满足人们对生活的种种实际需求。李靖行雨的故事与民间祭祀有着密切联系,折射出民间祭祀中人们把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寄托在李靖身上,希望能够得到天上神灵李靖的保佑和庇护。
结语:
李靖行雨故事在文学作品中的流传保留着《李卫公靖》的原貌,并在后世的作品中有着更细腻、生动的刻画。在民间,人们也将李靖和行雨相关联。李靖行雨是人们对李靖崇拜和信仰的体现。李靖替龙行雨的故事在后来成为执掌风雨之俗神,被百姓供奉敬仰。人们建立李靖祠庙并祭祀和供奉李靖,企盼风调雨顺,这都折射出人们注重实际需求的功利性目的。
参考文献:
[1][2][3](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温菊梅.安吉文献辑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6] [7](唐)牛僧孺,(唐)李复言.玄怪录 续玄怪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金泽.中国民间信仰[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9]湖州府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
[10]中国地方志集成·嘉靖安吉州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11](清)汪荣,刘兰敏修;(清)张行孚,(清)丁宝书纂. 同治安吉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