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农村部部署开展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

2020-08-13

科学种养 2020年8期
关键词:麦区利剑红树林

农业农村部部署开展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

2020年5月下旬,农业农村部印发方案,在全国部署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用药和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落实安全间隔期休药期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利剑”行动将持续至2020年12月。

据介绍,“利剑”行动包括三个方面整治重点。“利剑1号”行动以蔬菜、水果为重点产品,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禁用农药,采收时不遵守安全间隔期制度,未按国家有关规范使用保鲜剂、防腐剂的行为。“利剑2号”行动以禽蛋、猪肉、牛肉、羊肉为重点产品,严厉打击养殖过程中违法使用禁用药品、使用未批准的药物及杀虫剂、不执行休药期规定,未按规定落实屠宰环节两项制度,生猪私屠滥宰、屠宰病死猪、注水注药等行为。“利剑3号”行动以养殖水产品为重点产品,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禁用药品及其他化合物、停用药品,出塘时不遵守休药期规定造成兽药残留超标,违法生产、经营和使用假兽药,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添加兽药和禁用药品及其他化合物的行为。

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围绕整治重点,采取有力措施,重拳出击。要规范种植养殖屠宰行为,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加大监督抽查力度,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开展飞行检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多抗与弱筋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夏收时节,麦浪滚滚。2020年6月初,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小麦新品种网上展示推介活动在安徽省皖垦集团龙亢农场举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活动采取了现场考察和在线视频的方式进行。会议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并通报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接种及品种表现,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对品种展示有关情况进行了点评,攻关首席专家许为钢布置了2020年度小麦联合攻关重点任务。来自北京、安徽、江苏攻关单位的20余名代表出席了现场会议,20余个省份的200名小麥良种攻关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了视频会。

经过鉴定评价,攻关组共向社会推介发布多抗品种23个。其中,兼抗条锈病、白粉病品种11个,包括黄淮麦区的“皖宿0628”“宛1204”“秦农5 7 8”“百农4 1 9 9”“郑麦1 3 5 4”“百农5847R14”、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扬14-214”,西南麦区的“川麦1 6 9 0”“黔麦2 1”“绵麦902”和“川麦93”。此外,推介赤霉病抗性品种12个,包括黄淮麦区的“安科1801”“安农1589”“WK1602”“皖宿0891”“紫麦19”“康F”“徐农029”“秦农578”和“西农511”,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扬16-157”“扬14-214”“安农1580”。

“本次活动共展示了51个品种,其中包括黄淮南片麦区品种31个,长江中下游麦区品种12个,西南麦区品种8个。所有参试材料均按当地的种植方式播种0.5亩大区,并划分为条锈病接种区、白粉病接种区、赤霉病接种区和病害防治区。在小麦灌浆初期和中期,分别调查各品种白粉病、条锈病和赤霉病发病情况,并按照相应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和鉴定评价方法对各品种白粉病、条锈病和赤霉病的抗性进行评价。”许为钢表示,为深入推进“一控、两减、三高效”的育种目标,攻关组在节水节肥、多抗、优质品种选育上进行了深入探索,建立了抗白粉病、抗赤霉病、抗倒春寒等8个小麦育种鉴定平台,同时与产业技术体系密切结合,先后开展节水、优质强筋、抗赤霉病等品种展示观摩会、品质鉴评会等活动。

自2016年4月农业农村部启动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以来,突出产业需求导向,强化协同创新,攻关联合体先后发布了一批节水、绿色、优质小麦品种,为我国小麦品种“一控、二减、三高效”的绿色优质发展方向发挥了引领作用,为促进我国小麦生产提质增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品种支撑。

我国红树林面积20年增7 000公顷

2020年6月,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我国持续加大红树林资源保护修复力度,全面恢复提升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20年来红树林面积增加7 000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55%的红树林湿地纳入保护范围,远高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

据介绍,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保护红树林 保护海洋生态”。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的栖息地。我国红树植物有37种,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从趋势上看,全球35%的红树林已经消失,目前还在以1%~2%的速度减少。我国红树林面积总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红树林从20世纪50年代的5万公顷减少到2000年的2.2万公顷。随着近20年保护修复力度加大,2019年增加到约2.9万公顷。

目前,我国已建立并不断完善红树林保护国家法律制度体系,出台了多个与红树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各地加快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和保护体系建设,已在红树林分布区域建立了52个自然保护地,使55%的红树林纳入保护范围。同时,我国不断强化科技支撑,组建了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和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委员会,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的系列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着力解决红树林造林成活率低、病虫害严重等难题。

非洲猪瘟疫苗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2020年6月10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2020年重大科研进展发布会上获悉,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按照农业农村部党组统一部署,中国农科院全力组织开展非洲猪瘟防控科技攻关,相继完成了非洲猪瘟疫苗创制实验室研究和产业化中间试制工作,一株基因缺失疫苗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疫苗株于2019年12月通过国家评审,批准开展环境释放试验;2020年3月获农业农村部兽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批件,获准在黑龙江、新疆和河南3个养殖基地开展临床试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按照批准的试验方案,科学严谨推进,取得初步结果。

环境释放试验顺利开展。攻关团队克服地方极端低温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于3月开始开展疫苗株环境释放试验。截至目前,疫苗接种仔猪生长状态良好,无异常临床状况;疫苗接种母猪状态良好,无异常临床表现,无异常发情、无流产。免疫猪无疫苗毒排放,无水平传播。免疫后大部分母猪已产仔,免疫组与对照组产仔、死胎率无显著差异,仔猪生长状况良好。

临床试验进展顺利。按照临床试验方案,于4月上旬、5月上旬和6月上旬分别在黑龙江、河南和新疆3个基地启动疫苗临床试验,试验猪共计约3 000头。截至目前,免疫仔猪群生长状态良好,无明显临床不良反应;对注射疫苗的猪进行剖检,无明显病理变化;无疫苗毒排放;无水平传播;免疫后至今,整体死亡淘汰比率低于1%,免疫组和对照组猪无显著差异。临床有效性试验正在进行中。

下一步,中國农科院将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非洲猪瘟防控科研攻关的统一部署,按照动物疫苗生物安全管理和兽药评审要求,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各项工作。

中国援马达加斯加水稻产量创新高

2020年6月初,在位于马达加斯加马义奇占地40公顷的试验田里,成熟的杂交水稻正在等待收割。中国农业专家与当地农民协作,使用农用小型旋耕机进行杂交水稻栽培试验示范。初步估算,杂交水稻平均产量约为每公顷10吨,而目前该地区的平均产量为每公顷2.8吨。

“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参加该项目的农民翰塔说,“栽培技巧并不难,但需要经常参与。我计划在下一季度增加试验田的面积。稻农需要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使用杂交水稻种子,因为利润非常可观。”

2019年10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项目支持下,中国农业农村部派出9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前往马达加斯加传授农业技术。项目主要在三个地区实施:在马义奇和安巴通德拉扎卡地区推广杂交水稻,在戴安娜地区实施改善小型反刍动物的繁育以及相关饲料作物的生产。

项目启动以来,中国专家和技术员、当地合作伙伴和技术部门共同合作,传播杂交水稻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涵盖杂交水稻育种、栽培、植保和病虫害防治、农田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推广杂交水稻种植与马达加斯加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息息相关。马达加斯加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计划通过该项目在2年内培训大部分技术人员和1 000名稻农掌握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使马达加斯加的水稻产量提高到每公顷至少8吨。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培训稻农310名。

(以上摘编自《农民日报》)

猜你喜欢

麦区利剑红树林
藏着宝藏的红树林
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
用好安法利剑 维护长治久安
当前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
神奇的红树林
河南省同一适宜生态区小麦品种引种备案目录(第四批)
走过红树林
环保督察,利剑出鞘
利剑出鞘
亮出质疑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