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020-08-13高沙沙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9期
关键词:机电专业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摘 要] 针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探索出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优化整合,构建出了“岗课证赛”融合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机电专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 高沙沙(1985—),女,河南新乡人,工学硕士,郑州城市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材料成型、材料加工的研究和机电专业的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9-0346-03    [收稿日期] 2019-09-25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学生生源复杂,质量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不感兴趣。相反的是对实践操作类课程有较高兴趣[1]。

二、现有人才培养现状

1.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衔接不够,专业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不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同时,相关课程的校内实践手段相对落后,与理论教学结合度不高,没有形成特色。

2.原来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带有随意性。不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而以教师能教哪些课程为主线,在教师擅长的方面多开设课程,并相应增加一定课时;如果某一课程没有教师授课,便随意压缩课时甚至取消该门课程。

3.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课程和理论课程比重较大,学生尤其对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4.校内实训设施还不够完善,设备陈旧,更新换代不及时,还不能够满足实训教学需要。

三、新模式的培养

(一)机电专业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决原来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解决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差距,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原来的“2.5+0.5”改为“2+1”:即入学后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第三年进入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顶岗实习,在实践中提高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以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但由于在校学习时间的缩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必须对课程进行重新调整,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压缩和删减,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整合。

(二)通过优化整合,构建“岗课证赛”融合的课程体系

1.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工学结合。2019年通过调研如下表1所示的企业对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掌握企业对机电类专业人才的岗位设置,来指导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项目和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和能力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根据技能要求合理安排实训内容。

具体做法如下:(1)通过广泛开展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面向毕业生的跟踪调研,确定核心岗位为制图岗位、操作编程岗位、安装调试岗位、质检岗位、维修维护岗位、销售岗位等。根据核心岗位人员工作能力要求,分析各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2)以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的绘图岗、操作岗、安装调试岗等岗位的实际工作为导向,提炼机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3)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整理,总结出来机电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课程分为三大模块:综合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和职业技术课程模块。职业技术课程模块又分为职业主干课程、职业方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最终优化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岗位的素质要求相衔接,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竞赛相匹配。

2.“岗课证赛”四维融合的课程体系。“岗课证赛”就是岗位、课程、证书和竞赛[3]。在依据机电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构建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学生需获取“数控机床操作证”“维修电工证”“钳工证”或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证等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积极参加校内外专业竞赛,充分发挥竞赛的检验、激励功能。

以高職机电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且兼顾认知学习规律和机电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现有课程体系在课程门数方面有如下的变动:(1)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特点,综合素质模块中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不再开设。(2)专业课中原来“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和“数控加工技术”是两门课程并在同一学期开设,“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主要教会学生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程序编制方法,而“数控加工技术”主要是用软件模拟数车、数铣和加工中心的操作、编程和加工。教学大纲中这两门课程中有重复内容,因此只保留了“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模拟软件也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既学习了理论知识,也通过软件进行了实践模拟,更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系统性,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3)专业课中原来“机械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内容有很多章节都在讲机械加工工艺的知识,通过优化整合,保留了“机械制造技术”,将机械加工工艺的知识全部融入这门课程中。(4)原来专业课中同时开设了“特种加工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而“特种加工技术”选择的教材大部分都在讲电火花的知识,“先进制造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电火花、微细加工、超精密加工、高速与超高速切削技术、逆向工程等制造工艺技术的原理和知识。通过优化整合,保留了“先进制造技术”,将电火花的知识全部融入这门课程中。

根据职业的发展规律和课程的衔接程度,综合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和职业技术课程模块将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先后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进入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实习指导教师随时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学生实习的进程,并且校内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巡视,纠正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保证实习的效果。

四、结论

“2+1”人才培养模式对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2016级和2017级学生进行了试点。2016级学生已经毕业,根据企业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的操作机床能力、自动化生产线调试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017级学生按照教学计划正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校内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巡视。通过与学生交流,大部分学生认为确实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实践知识,为自己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出“岗课证赛”融通的课程体系,较好地体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晓男,赵琛,万乐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4,19(8):14-16.

[2]程二九.机质专业“3+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6,15(1):21-24.

[3]张春红.“岗课证赛”四维融合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3(237):102-104.

猜你喜欢

机电专业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分层教学在职校机电专业课堂中的应用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