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资格证取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0-08-13毕扶摇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摘 要] 2014—2017年,国务院先后分批取消了434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结合这一政策,在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各大高职院校、专业群体、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到职教改革工作中来,从高校角度出发,探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实现职教改革的第一步。金融专业作为传统财经专业中的重要角色,实施专业职教改革工作、调整金融人才结构化差异刻不容缓。

[关键词] 职业资格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项目] 2017年度武汉市教育局课题“职业资格证被取消背景下高职经济类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2017036)

[作者简介] 毕扶摇(1991—),女,湖北人,硕士研究生,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高职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9-0343-03    [收稿日期] 2019-09-03

一、研究背景

自2014年起截止到2017年2月,国务院先后分批取消了434项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其主要原因是对应行业、岗位工作需求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开始转型升级,过去的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经济发展模式的需求;部分职业资格证的考核内容偏理论、考核形式主要是卷面试题形式,缺乏实操检验。一定时间内各行各业的岗位水平认证标准出现了空白,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开展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启动“学历+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一政策无疑从职教角度解决应用型、技能型工作岗位技能认证问题。落实这一政策需从不同专业的专业群体、院校、行业组织、市场企业等主体联动完成,其中,高职院校需结合实际市场发展状况、行业发展水平、对应市场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等角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处于横向、纵向交替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横向来看,整体金融市场不断涌入、衍生新型业务,私募市场的快速崛起、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因此过去的金融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对金融人才技能的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输送之间形成断层,金融市场人才输送出现结构性差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满足市场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十分必要。

二、现行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引发的思考

(一)专业方向不够明确

根据业务属性划分,我们将传统金融按照经营主体分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板块,基于这种市场需求,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三大板块设置。然而随着电子金融、信息化金融的发展,目前我国市场上的金融服务模式已经难以区分具体的业务属性,例如现行保险产品已经少有传统的纯消费型保险产品,大部分保险产品带有保值、理财性质,银行也可以作为第三销售渠道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再如,企业融资可以由银行、证券公司合作征信、发债、做资产证券化等衍生金融产品,银行卡的支付功能也一定程度被互联网金融中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分摊。新型金融服务难以定性其具体板块,这也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想要覆盖面全、知识结构深、拓展面广十分困难,容易弄巧成拙。结合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毕业岗位性质、市场需求探索出具体的、有特色的专业方向十分必要。实际上,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做出了一定尝试并且取得一定效果,如浙江金融学院开设了互联网金融专业,下设金融机构互联网联网创新方向、互联网金融产品运营与销售方向等四大方向的专业方向能够形成具体化、细致化的培养目标,突出院校专业的办学特色。

(二)教学课程设置难以满足金融市场需求

一方面通识课与专业技能培训关联度不高。各专业的通识教育所采用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几乎一样,然而不同专业对于学生基础技能、个人素养的要求是有一定差异的。就金融专业而言,金融从业者需要具备国际金融意识、基本的双语能力、计算机运用、基本的统计计量能力、沟通礼仪技巧以及时事政策的洞悉能力。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独立,与专业技能的衔接关系不够紧密。另一方面,专业课设置过度参考同专业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体系。本科毕业生与高职毕业生的岗位定位不同,社会分工不同,技能要求不同。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更多流向金融行业一线岗位,按照市场主体划分,银行业对于入职人员的门槛要求较高,主要吸收本科或重点本科毕业生,而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多是进入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私募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有的放矢,以本校专业课设置为例,传统金融主体的主要业务内容已经在“金融基础”等课程中有所包含,拓展课程开设了“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则显得比较冗余,学生毕业后很难接触到相关业务工作岗位。与此同时,现代金融已经逐渐发展到信息化、电子化阶段,互联网金融业态迅速发展、综合型金融服务机构也如雨后春笋,整体来看当前实施的专业课程设置难以紧跟市场变化的需求。

(三)实践课程设置比例小,课程内容实施不明晰

現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第一、二学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及通识课程,三、四学期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及顶岗实习集中安排在第五、六学期。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前提是每个阶段学生技能培训能够完好对接,相互承接、传递逻辑性缜密,具体课程内容落到实处,但实践中仍然存在以鼠为璞的现象。针对第三阶段,实训课程安排:实训资源紧缺、实践课程设置不细化、教学方法不够多元等原因,导致实训课程难以实现学生实操技能培训的目的,理论多于实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行业受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直接影响,这直接增大了校企合作的变数,同时,鉴于学生管理的复杂性、高风险性,使系统化、整体化的顶岗实习教学工作也难以取得突破。

(四)师资力量难以覆盖行业人才技能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师“双师型”师资覆盖率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具体来看一部分原因是经验型教师缺乏一定创新和改革意识,市场实践能力不足。另一部分原因是近几年高校人才引进注重人才文凭、学历门槛,新的师资队伍大部分有较扎实的专业背景,但少数接受过系统性、职业性企业锻炼,对于行业企业的运行模式和业务创新内容并不是很了解。同时,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没有一个明确标准,对具体工作的岗位定性和工作内容没做明确要求。整体而言,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实践性教学能力以及授课内容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度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师元素需进一步多元化、多样化。

三、金融专业实现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建议

(一)探索并制定出明确的专业方向

“1+X”证书制度的推出一定程度上从政策角度指明双证融通的改革方向,“1”是基础“X”是衍生。标准明确后的第一步是明确专业建设方向。结合市场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变化、行业发展需求与现有教学资源以及今后教育资源建设方向的关系,探索出适合自身院校办学模式的专业方向。多方联动,加强院校间互通、交流,深化以先行、先驱试点院校为领头,其他院校参与学习、研究的改革模式,放大自身院校先天优势,探索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释放自身特色的专业方向。例如工科类院校可结合软件开发、风控系统与金融业务结合的专业方向;文科类院校可结合自身语言教学资源优势开发小语种金融方向;产业类院校(交通职业学院、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等)可结合产业教学优势开发产业链金融方向等。

(二)以行业需求为重心设置课程

目前不少院校存在“以教师为本”的课程设置模式,一门课程上十多年,课程实施方案、教案每年换汤不换药,教学内容陈旧,理论内容过多,缺乏与实际操作的连接性,长期存在有哪些老师,这些老师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的现象。因此,需从教师角度出发,培养自身创新、学习意识;适当调整业绩考核、职称评定标准;摒弃以教师熟练课程为主的思想。

具体实施可以从两个层面:第一,根据专业属性和需求,设置连接紧密、关系度强的通识课程。由广东金融学院承办的2018年全国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建议研讨会上,不少企业高管提出人才需求时强调,根据政策需求,“一带一路”经济建设、“长江经济带”经济建设等,金融行业能力缺口主要集中在小语种人才和软件开发人才,通识教育可以适当开展小语种、软件开发、软件编程、风控软件操作等选修课程。第二,依据人才岗位走向设置专业课程。专业课分为基础专业课和专业课衍生课,积极建设专业群,开发专业基础课精品课程,以学分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线上专业基础课学习情况。线下教学可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专业方向集中进行专业衍生、实操教学。

(三)完善实训基地与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

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校企深度合作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是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上。校企深度合作从而实现产教融合、理实一体化、工学融合,完成此类过程再次回到学校企业人才输送无缝对接的成果,实现职教闭环。然而当前阶段金融市场较疲软,深度的校企合作无论对于校方还是企业都比较困难,这就要求一方面企业要报以长远发展的目光同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配合高职院校,主动与高职院校联动推进校企合作工作,另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承担校方责任,更广、更深、更频的与企业接触,了解市场变化动态,调研企业岗位需求,基于企业、市场需求之上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校内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之间互通、学习机制。与此同时,适当释放一部分资源、资金支持校内、外实训基地软、硬设备的更新、更替,引入类似互联网金融模拟软件、风控实操软件、产业金融模拟柜台等实训设施,配合课程设置和实训设备的更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是决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跟进行业发展节奏的关键因素之一。强化高职金融专业师资队伍教学、教研、科研能力一方面是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一方面是打通校企交流屏障。具体来说,“双师型”教师教学是实现“1+X”证书制度的前提,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不能百分之百依赖企业,“双师型”教师对专业技能熟练性、全面性、衍生性提出新要求,也是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然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还有待调整,不少高职“双师型”教师仍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缺乏市场经验和实训教学能力。因此,还需开展院级、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高职院校专业教師培训工作。同时,重视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工作,建立健全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通过企业调研报告、实地抽查、教学改革方案制定等方式考核教师企业挂职工作。

参考文献

[1]虢羴犸.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4(6):62-72.

[2]浙江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2019级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方案[Z].

[3]吴南中.以资历框架推进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系统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12-15.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