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在不同体育选项课中的运用

2020-08-13王永胡洋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9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体育运动

王永 胡洋

[摘 要] 大学时期是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后阶段,也是在对中小学黄金时期体育锻炼和体育技能培养缺失的补充。体育选项课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积极心理学原理对大学生体育选项课进行教学干预,从而提高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效果,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真正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以达到促进其体质健康并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体育选项;体育运动

[课题项目]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不同选项课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2018xjyxm22)

[作者简介] 王 永(1974—),男,安徽定远人,教育学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胡 洋(1990—),男,河南驻马店人,教育学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运动训练学理论与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8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9-0303-03    [收稿日期] 2019-09-10

一、研究目的

国家一直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与发展,但由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一些负面理念与影响,使得我国青少年体质近20年持续下滑。中小学生时期是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能的黄金时期,他们的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都处于体育运动敏感期,也是培养体育锻炼行为和终身体育习惯的最佳时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敏感期,当他们考入大学时,他们的身体素质与20年前的大学生无法相比,表现在柔韧性、协调性、力量、耐力和心肺功能等方面较差,而且经过十几年的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动力已基本丧失殆尽。

大学时期是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后阶段,也是在对中小学时期体育锻炼缺失的补课。带着这种责任和义务,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目前阶段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这也是现阶段社会赋予大学体育的使命。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通过大学阶段的体育选项课教学去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从而完成大学体育的崇高使命。这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2018年对合肥市3所高校682名学生进行相关问题调查,并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2018级在校大学生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随机对参加相关选项课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本文以实证研究为主,在通过体育教学与跟踪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积极心理学、锻炼行为改变的阶段性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和讨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问题。具体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跟踪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

三、结果与讨论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简析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与运用有一定启示。20世纪6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系主任塞里格曼基于多年研究,提出了学习过程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具生理性和认知性的观点,并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剥离出习得无助现象,挑战了传统的学习理论。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人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批判消极心理学的同时,吸纳了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扬弃。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人的优点与价值,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它的出现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一般心理特征

2018年11月对合肥市三所高校568名学生进行了对体育锻炼的一般心理特征和需求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有86%的学生选择喜欢体育锻炼,但选择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近30%,其中女生不参加体育锻炼比例更高,为42%,选择有规律的锻炼即每周锻炼3次,每次在30分钟以上的仅占5.3%。另外对体育锻炼的需求情况来看,有48.5%的学生是为了完成学业的需求,有34.4%的学生是为了娱乐需求,选择为了健康需求的仅12.1%,其他需求为5%。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有良好的态度,即表示喜欢锻炼,但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出现了背离的现象,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种背离的倾向。从学生对体育锻炼需求的调查来看,显然现今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功利主义心理,有近半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就是为了体育考试能过关,或在体育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增加GPA,认识到体育锻炼是为健康需求的为数不多。

体育运动是需要学生付出心理和生理的能量才能进行的活动,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是一件系统工程,首先要把他们在中小学时期对体育锻炼功能认识不足和心理惰性进行纠正和调整,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将学生畏难怕累的消极心理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心理引导和调控。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积极的心理引导可以采取几个策略:一是主动了解学生、观察学生的运动情况,掌握其学习情绪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和調控方法实施学生心理引导。二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进行分层教学。三是言语和情感的激励。老师善用大量激情昂扬语言和情感鼓励学生主动挑战困难行动,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勇敢迈步。四是行为表率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体能运动时候,应身体力行做好动作要领,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相应的体育动作,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五是善用奖惩。老师可以给予主动积极的学生相应的奖励,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激励学生,并善用惩罚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都有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强调健康体格和人格的塑造,帮助学生掌握一两种体育锻炼方法,并培养其终身体育思想。让其身心获得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

(三)实验教学案例一: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

据了解,大多数高校非体育专业均开设24式简化太极拳课程,但通过对合肥高校体育教师的访谈了解,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对太极拳认识的偏差,导致低学习兴趣。据调查,90%的学生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习练的项目,动作柔缓不适合年轻人的特点,太极拳的保健养生等对我们年轻人意义不大。其次,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即老师做动作,学生模仿,这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机械模仿过程中逐渐失去学习动力,从而催生了厌学情绪,因而难以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终点,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太极拳运用的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冥想吐纳等传统养生方法,对人终身受益。然而目前太极拳教学老师仅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学生以拿到学分为目的,对太极拳终身体育观的教育不够重视,等到青春不再,身体欠佳的时候再想到去习练太极拳是今天太极拳教学的失败。

对2018级新生太极拳教学进行了实验教学,对5个实验教学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积极心理学的策略,即让任课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另外,对实验教学班的老师要求用统一教学方法。第一,每次课前,精心设计与本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通过游戏导入课程。第二,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徐缓大方、上下相随、圆润连绵,给学生的感觉是太极拳没有实战价值,所以讲解攻防含义在太极拳教学中的意义重大,让学生认识到太极拳每一招式中都有攻防含义,借力打力、以守为攻、引进落空、攻中有防、防中带攻,让学生充分了解太极拳招式的技击含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培训学生的兴趣,促进动作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这一点在教学中非常重要)。第三,音乐、视频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后,可以播放太极拳的音乐,在空灵的轻音乐中,让学生体验到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表现力。第四,通过相关运动医学研究的成果告诉学生,太极拳对人体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及代谢健康有着其他项目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价值,并把中国传统养生中吐纳与太极拳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吐纳对内脏按摩的感觉与功效,尤其对长期用脑过度、面临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大学生,习练太极拳能够放松神经、缓解压力和疲劳,达到身心全面发展。

另外,五个对照班,让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做相应的心理引导,按一般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果显示,有心理引导的班级学生,对太极拳动作要领的掌握和对太极拳感兴趣的程度及考核成绩明显高于没有积极心理引导的班级学生。为了了解积极心理学教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我们对这10个班级学生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我们进行了跟踪问卷调查,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教学的5个班级学生142人(A组)和没有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教学的5个对照班级138人(B组),调查结果表明:A组有25.3%的学生还在坚持练习已学过的太极拳,通过访谈了解,这部分学生之所以到了大二下学期(学习太极拳一年后)还在坚持练习太极拳,受益于大一老师在授课时强调了太极拳对长时间用脑学生的重要性,并不断强化太极拳的功能和攻防含义,使得学生在大脑皮层产生积极的反应,并促成了他们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不断向前推进,从“凝视阶段”到“维持阶段”。可见积极心理学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可以促成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和维持。

(四)实验教学案例二:篮球选项课教学

由于高校按教育部要求,体育教学均实行三自主选课,因此,课堂学生的能力有较大差异,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无法对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实行有效的导向控制,给体育课堂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受传统观点和评价体系的影响,教师易把体育教学目标理解为提高运动技术能力,出现一刀切现象。这种重技术,轻情感和兴趣的教学目标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掌握篮球技术好的学生感到体育课肃然无味,让体育素质和技术差的同学产生畏惧心理和消极应付学分的心理。因此,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体育教学应分层教学,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注重开发学生的积极品质和情感,针对不同学生设定不同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师应全面兼顾不同学生的均衡发展,重视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教学内容要考虑开发个体积极潜能,放弃一刀切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以篮球课为例,A班(30人)根据学生的情况,分成三队,一队为高级班,以上篮球战术为主,并以实战演练巩固其他基本技术;一队为中级班,主要是巩固和纠正篮球基本动作要领为主,并进行篮球裁判知识教学与实践;一队为初级班,主要进行篮球基本技术教学与练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2018—2019第一学期周四上午3、4节篮球课),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了积极情感体验、习得积极情绪,学生受益匪浅。与此对照的一个篮球班B班(30人)(2018—2019第一学期周四上午1、2节篮球课同一老师授课),因教学内容统一,学生的感受却明显差于分层教学班。分层教学班的学生因为三个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均获得了自己目标,而且因为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收获,心理上获得极大满足,根据后续的跟踪调查,分层班的67.6%学生在学期课程结束后喜欢上篮球运动,继续在课余时间进行篮球锻炼,从凝视阶段或准备阶段逐步转化到行动阶段或维持阶段。而与分层班对照的普通教学班出现的情况呈倒“U”型,即有篮球基础的学生因为在篮球课上没有学到想学的技术,认为自己技术不错,没有进取心,而且看不起其他技不如他的同学,且不愿和他们打球,时间长了,也就不怎么去打球了;而那些籃球技术差的同学,同样因为集体教学中没有学到基本的篮球技术,学期结束混个学分就满足,更不用说课余时间去进行篮球锻炼了;只有中间一部分学生,占该篮球班学生的23.8%,在篮球课上巩固了本来掌握的技术、学到一些新技术和实战能力,并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心,他们在课程结束后从体育锻炼阶段的“准备阶段”向“行动阶段”转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改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再认识,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任务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生理和心理才愉悦,并最终构建体育知识技能,形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积极心理学中的分层理论对一些课程可以设计出直观并按照学生自身能力能够亲身体验的真实情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成功体验和分享,这样的实践课堂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二)建议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之一,高校体育工作者应加强相关理论学习,构建理论模型指导教学,提高自身修养,用科学的理论去设计直观和重体验的实践课堂。高校要重视体育选项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大学生能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让体育选项课真正对学生体质健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08(4):562-566.

[2]徐晓飞,王永.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教学目标设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3):51-52.

[3]武曾强,马珍珍.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6):30-32.

[4]Seligman M E P.学习乐观——成功人生的第3个要素[M].洪兰,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32-319.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探索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