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血压疾病的整合医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0-08-13周碧蓉焦长青赵韧曹海学谢丽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9期
关键词:高血压教学模式

周碧蓉 焦长青 赵韧 曹海学 谢丽娟

[摘 要] 随着诸多临床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日渐复杂,亟须培养医学生全面而系统的判断思维能力,针对当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PBL与CBL相结合,对于常见的高血压疾病问题,进行“以高血压疾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活动,探索将与高血压疾病相关的前期课程和临床教学整合在一起,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尝试开展“以疾病为中心”整合医学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 整合医学;教学模式;高血压

[基金资助] 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7jyxm1081);安徽医科大学校级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周碧蓉(1973—),女,安徽无为人,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高新院区一病区主任(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等研究;焦长青(1995—),男,安徽合肥人,硕士,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等。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9-0222-02    [收稿日期] 2019-10-08

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动力,不断发生的科学技术创新持续推动着社会生产变革和世界文明的进步[1]。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同时在临床上,由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比较复杂,再加上疾病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不可预知,所以医学生需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临床思维及分析判断能力才能够从复杂的病情中准确甄别出病因。现阶段国内医学院校仍多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割裂了临床与基础,且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所以存在一定的缺陷:(1)完全按教学进度表安排教学,医学生通常学了后面的临床知识点而忘记了前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面的授课内容,教师往往在开始新内容讲解之前,还要将前面学过的内容进行重复,客观上就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2)由于如今的医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不强,不能将所学科目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也很难让学生对疾病做到整体把握。国内外的医学专家们倡导打破学科的界限,提出以问题为导向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整合医学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逐渐得到医学教育界的认可和推广。

以问题为导向的新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启发式探讨等教学手段,称“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围绕某种疾病或者某个案例开展多学科整合式的教学方法,称为“以疾病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这两种教学方法属于整合医学创新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联合多个学科的教师,融合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将基础医学模块和临床医学模块两部分相互衔接和渗透,前一个模块从疾病的临床表现引出正常人体基础以及病理生理改变,导致发病的机制,后者围绕疾病的临床表现建立诊断和治疗预防方案[2,3]。PBL又被称为开放式探究模式,CBL又被称为引导式探究模式,将PBL与CBL模式相结合,既鼓励医学生开放思维,大胆想象,又能引导他们在合理的思想轨道上前行,避免偏离探究主题。二者旨在通过真实的问题或案例获取关键信息并有效运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医学生整个职业生涯中的规划和创新能力。不过,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对于PBL与CBL教学模式仍在探索阶段,如果将这种模式覆盖所有医学科目的临床教学之中,就有可能获得丰硕的教学成果[4]。

结合常见的高血压疾病问题,我们开展“以高血压疾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活动,具体地来说,即在教学过程中将与高血压疾病相关的前期基础课程、临床教学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整合了内科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让学生系统地掌握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降压药物的使用、临床转归及预后,使学生通过此章节的学习,能全面认识高血压疾病。开展这种整合医学在临床医学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尝试,改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医学素质。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确立教学目标

1.掌握和了解高血压疾病相关的基础课程知识点,涉及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

2.掌握和熟悉高血压疾病临床过程中诊断和治疗知识及技能。

3.培养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与医学整合创新思维。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课程导入与串联:导入一份实际临床病例,采用整合医学创新模块式教学的方法,“以高血压疾病为中心”来讲授从心脏的正常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学到如何发展到高血压疾病状态,以及使用药物等治疗使其恢复健康的过程。同时注意准备几个重要的问题放在前言,激起学生们探索的热情,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解锁,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与此同时医学生也掌握了本节课所必须了解的内容。

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首先确立导入病例,设定问题,开展涉及多学科整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具体分布如下。

1.心脏正常解剖结构。通过借助模型、大体标本、视频等手段介绍心脏的正常解剖结构,同时对比正常心脏X线胸片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X线胸片,并采取提问测评来加强记忆,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张白纸,在观看完模型、视频、大体标本后绘画出心脏结构模拟图,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通过视频播放动画血液循环章节介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动画图文并茂生动讲解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而介绍高血压形成的病理生理学,引出后续授课内容。

3.高血压导致靶器官损害的病理学改变。以实际病例进行提问,结合X线胸片,讲解高血压对心脏的影响,描述靴型心,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心脏病理改变,结合头颅CT片讲解高血压导致脑卒中的病理学变化,同时教学生观察病理标本的大体特征。

4.如何进行血压测量,高血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出如何进行血压测量,进而介绍正常高血压值范围,讲解高血压分级,并引出后续授课内容。教学方式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思考题如患者属于哪类高血压,促进学生掌握高血压的诊断方法,同时引出由何原因导致了患者的高血压,提出高血压的鉴别诊断,等等。

5.降压治疗及抗高血压药物使用。详细讲解一线抗高血压药物(CCB、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适应证和禁忌证,介绍这些抗高血压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机制、选择原则、治疗效果等,通过提问测评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思考病例中患者应选用何种药物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6.血压的正确测量。通过视频与现场演示教学血压规范化测量,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测量血压。

见习教学:带领学生在高血压病房进行一次规范的查房。

三、教学效果评测

1.准备新的高血压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诊断与治疗方案,并给出相应的理由。根据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打分评估教学效果。

2.参加社区义诊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测量血压并完成关于高血压的综述一篇,约1000~2000字。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打分评估教学效果。

在基于高血压疾病的整合创新教学模式中我们采用了PBL与CBL教学模式,整合了以往基础课程和临床教学内容,有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特点,并加强临床实践,同时能够紧跟相关领域技术的最新进展,在临床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景斌,陈正跃.医学创新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J].河南医学研究,2002,11(1):80-82.

[2]谭利霞.PBL与CBL——两种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比较[J].西藏科技,2017(2):18-21.

[3]陈萍,赵林静,张彬,等.基于疾病多学科融合PBL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1):72-74.

[4]许崇波,韩美君,刘为国,等.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大連大学学报,2012(6):104-106.

猜你喜欢

高血压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这些高血压的治疗误区你知道吗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