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助育人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8-13惠亚茹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9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

[摘 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我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从而促进教育公平。资助育人模式虽然已提出并运行一段时间,但是在实际资助工作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如资助形式的多样,资助金额的增加,资助制度的完备,更多倾向于物质扶贫,精神扶贫还是存在把握不准确、工作不完善的问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体系使二者紧密结合。针对现实存在的资助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努力做到经济上解困、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压;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

[关键词] 资助育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医学院校研究生资助育人体系探讨(2019xszh17)

[作者简介] 惠亚茹(1988—),女,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科员,主要从事研究生资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9-0092-03    [收稿日期] 2019-08-14

育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更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将资助工作与育人结合起来,除了对学生进行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发展、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长成才。高校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其资助工作是我国办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环节,不仅要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以完成学业,更应将其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1]。有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要想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将教育和资助相融合,资助以教育为导向,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这样才能实现最大效益,体现出真正的价值[2]。本文主要分析当前资助育人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当前资助育人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已形成奖、助、贷、勤、补,“绿色通道”等资助体系,首先在制度上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保障。根据以上工作内容,再辅以不同形式的活动,达到资助与育人的结合,如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发表学术论文、参加科技活动、参加文艺活动等与奖学金结合;诚信教育与国家助学贷款结合;资助主体征文与感恩教育结合等。虽然形式多样,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心理问题形势严峻。调查研究发现,有52.8%的学生表示会因为家庭经济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学习需求而情绪低落;有87.7%的学生表示物质贫困容易导致精神贫困[3]。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容易出现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由此而变得不自信,自我封闭,对生活期望值不高或对生活的积极性不高。

2.学生积极性、拼搏精神有待提高。并且在越来越完善的国家资助政策下,有些学生形成了较强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和错误思想。把国家资助当成理所当然,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奖学金,也不愿意通过勤工助学来减轻自己的经济压力,慢慢地失去通过靠自身努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消极地等待外界给予的资助,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缺乏积极主动向上的动力[4]。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错误的理解资助政策,认为自己享有“特权”,如学校奖学金的获得与经济困难学生对应度并不成正比,奖学金是用来资助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的学生,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获奖学金的机会并不多,一旦他们没有获取,很容易产生心里不平衡的情况,认为自己是困难家庭,奖学金却没有向他们倾斜,忽视了国家资助政策的目的是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3.学生感恩意识、诚信意识亟待加强。还有部分同学缺少感恩意识,把重点放在“钱”上,认为这是国家应该给予他们的,尤其是自2014年秋季学期以来,我国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即使在收取学费的同时,国家配备了完善的资助体系,如国家助学贷款为学生学费提供保障,奖助学金为学生生活提供保障,但有些学生依然认为,国家收了這么高昂的学费,奖助学金就是他们应该获取的,至于助学贷款,毕业之后在面临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是要偿还的,所以自己并未获取太多。另外,对“钱”的过度关注,还导致有些学生的功利意识较强,在校期间不参加集体活动、没有班级意识、没有奉献精神,只是为了能多发几篇论文,获取奖学金。甚至有些学生为了获利,不惜学术造假,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严重背离了资助育人的初衷;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减轻学生学费的负担,让学生上得起学的一个资助配套政策,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有些学生还是缺少诚信意识,没有按照规定及时办理还款或相应手续,给国家和办理助学贷款的银行都增加了压力。

4.资助育人理念、资助育人制度、资助育人活动需进一步完善。虽然当前的资助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资助育人理念也已根植在每个资助人心中,但是往往还是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如每年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为了确保程序的严谨,往往都是经过周密的程序,如学生申请,学科评议,学院审核,学校审定等,虽然程序是严谨的,但往往会导致困难生名单的泄露或评定的不客观性。就学科评议这一环节,评议的前提是要召集和学生相关的同学、老师等参加座谈,就这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但这个过程往往就降低了保密性,也增加了主观性,并且由于困难生名额的限制,只能在困难生中挑选更困难的,这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困难学生得不到认定。资助育人虽然有所结合,但还是存在育人理念不强、活动形式单一、联动效果不佳的情况。虽然每年都要举办诚信教育的活动,但学生依然热情不高,还款意识薄弱;虽然每年组织社会公益活动,但学生依然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高校虽然举办很多育人活动,但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这也是资助的局限性。资助育人绝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往往涉及很多部门的联动,如需要辅导员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困难生、需要心理辅导老师为有心理问题的困难生进行辅导、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从思想上加以引导,等等。

二、当前资助育人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家庭经济状况带来的影响。家庭经济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家庭经济水平高,学生在读大学前的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就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个人能力也较强;反之则较低。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和其他同學朝夕相处,家庭条件、个人能力、消费观念的差距,往往会导致出现过分比较的心理,认为家庭经济好的同学一切都水到渠成,而自己没有优势,完全忽视了个人努力。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不合理调整心态,很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还有部分高校贫困生进入高校往往背负着家人的希望,入校后给自己特别大的压力,对于未来思考很多,好的一方面是可以激励学习,但也有可能出现压力过大,适得其反的情况,让贫困生越发迷茫、焦虑。还有部分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不理解,因为思想上的局限性和眼界的不开阔,很容易陷入家庭经济状况对自己的影响,导致陷入痛苦、迷茫的情绪中,缺乏自信、不愿跟别人交流、不愿去接触社会实践、把自己封闭起来。

2.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不健全。长期以来,高校学生资助的重心是资助结果怎样,也就是更加关注资助金额是否足够,各种资助发放过程是否到位、是否公平,往往忽视资助所应包含的精神引导功能,即德育功能[5]。比如没有对困难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从精神层面上给予帮助,给予温暖。困难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脆弱、敏感,自尊心比较强,不希望暴露自己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但是在困难生认定或其他与困难生相关的评奖评优时,因为程序的要求或者是不严谨,无可避免地会导致困难生信息的公布,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加剧学生的心理负担,产生自卑、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害怕困难生信息的公开,而不愿意申请困难生,导致困难的学生无法得到资助。

三、基于当前资助模式问题提出的对策

1.完善奖助管理办法,提升和完善资助体系各项功能,构建“一体化”资助工作格局。完善各项资助制度,包括困难生认定、奖助学金的评选等,在制度中凸显出鼓励学习、资助育人的理念。除此之外,还要拓展资助类型,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有能力的个人面向学校设立奖助学金、开展社会捐赠,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资助渠道。资助育人的目的是为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成才,资助部门除了发挥资助项目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之外,还要开展教育活动等,但这绝对不是全部,因为资助成才的过程是一个联动的过程,并不是资助部门所能够独立承担的,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全局把握,各部门通力配合,在全校达成育人的共识,形成育人的良好氛围。

2.高校负责资助的老师,要在思想政治观念上进行转变,用一种人文关怀去服务学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利用互联网+资助的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多形式宣传国家、学校资助政策。在资助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状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平时注重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把握和研究受资助对学生本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在精神世界的影响,帮助学生疏导困难生标签的顾忌和担忧。把资助的重点放在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如要考虑到如何帮助他们积累知识、如何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等。如开展心理健康活动,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或者对于已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解答、帮助,通过心理辅导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了解贫困并不可怕,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是家庭的贫困或富裕,而是一个人自强自立的精神,努力奋斗的决心,以及迈出勇敢的步伐。如丰富校园文化,开展一些困难生感兴趣的活动,针对性的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锻炼能力,增加自信;另外,还可以把受资助的优秀学生典型案例呈现到学生的面前,用榜样的力量带动他们。

3.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自立自强教育、诚信教育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引导作用。开展感恩教育,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于资助理所应当的心理,让受资助学生学会感恩,感谢党和国家,感谢社会,感谢学校。拥有感恩之心,才能在走入社会后,知恩图报,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帮助有困难的人,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开展自强自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努力奋斗,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成为具有优良道德、健全人格、德才兼备的青年人。开展诚信教育,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和法治观,坚守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做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4.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实践机会、就业机会等。从思想上加以引导,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只要认真学习,努力钻研,就会有收获,这是获得机会的前提,也是提高生活质量,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手段。在校期间,学生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创新意识等,具备这些条件,才有可能抓住好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对于当代大学生,他们的培养不只是全党的政治责任,更是高校发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重要抓手,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水平,物质扶贫、精神扶贫两手抓,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能力等方面的关注、帮扶和引导工作。但也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等特征[6]。

参考文献

[1]吴铁坚.高校如何坚持立德树人实现资助育人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9(3):51-53.

[2]黄建美,等.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81-85.

[3]黄帅,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现状研究调查报告[J].智库时代,2019(13):126-128.

[4]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1(7):67-69.

[5]陈清.“四位一体”发展性学生资助模式的实践分析——以三江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15(9):14-16.

[6]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7-331.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
学生写话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