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与学生工作目标

2020-08-13廖明星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9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立德树人

[摘 要] 从“立德”“树人”历史源义、当代新义以及二者关系,阐明了立德树人的内涵,据此内涵界定分析得出了学生工作中要落实立德树人的五个目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生命价值观以及培育学生的中国精神。

[关键词] 立德树人;学生工作目标;学校教育

[基金项目] 2018年韶关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18年度韶关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课题立项支持(SY2018DS04)

[作者简介] 廖明星,硕士,韶关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食品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9-0072-02    [收稿日期] 2019-10-15

一、引言

“立德树人”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先哲就提出了“立德”和“树人”的概念。“立德”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树人”语出《管子·权修》。“立德”和“树人”合而为一,最早见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教育的實践。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有力地推动了“立德树人”开始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新命题。2016年12月7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讲政治的高度,论述了学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学者对立德树人的内涵进行了解析[1-3],笔者结合自身长期的学生工作与学习,对立德树人及其目标,也有自己的浅见。

二、立德树人的内涵分析

(一)立德与树人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理解与把握“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需要立足于学校教育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当下,做到与时俱进,也需要追寻根源,遵从语源学本义、科学辨析“立德”和“树人”之间的关系。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可见,“立德”语源本义即强调了教育主体自身要形成个体德性、建立个人德业,并以此影响他人。传播效应上强调:上位的领导与管理及示范实施者对下位管理对象、教育对象或后辈的道德垂范作用。“上者”有德为榜样为标杆——为后来者建立正确的方向、可行的路径、合理的方法,才能守法、合规、顺达、有效地实现“树人”的目标[1]。“立德”不是从教育之始,即要求受教对象有德,但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教育者自身从教之始即有良好师德。学校教育实践中,要求教师能坚持有立有为——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以德立世与垂范他人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4]。

“树人”之“人”既指社会生活主体,也指职业成就主体。一个合格的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不仅需要高情商据以理性地生存,还要求有能力有智慧创造美好的生活、有责任有担当参与构建并服务于实现全体社会的自由民主、有爱心讲奉献致力于公共利益的建设以增进人类福址。“树人”要求教育教学从以规范养成为核心的“应当”,向立足于以成长发展为核心的“可能”转变,在品格保障“保底”的前提下,以最大限度地给予受教育者自主空间完成内化与创新,促进人们更好更快地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树人”。

“立德”与“树人”的关系,是递进性的承继、不是平行性的同义与反复[1]。《管子·权修》:“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尹知章注:“树人,谓济而成立之。”可见,树人的语源本义即有要“济而成”,即需要有学习榜样、学习助力等外部条件的参与,进而个体修养的内成。首先,在程序与因果上,先“立德”后“树人”,立德是树人的起点和保障、是“济而成”的“济”,树人是立德的归宿和目标、是“济而成”的“成”,立德是因、树人是果。其次,在内容的建构维度上,“树人”包括“育人之德”在内,但又不仅限于育人之德——通过教育行为促进他人之德形成,还指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促进,即树人不仅要“成”的要求,更需要有“济”的助益。

(二)“立德”和“树人”都蕴含对教育总体性的深刻关切

“立德树人”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的拓展与深化,其本质特征在于“立德”和“树人”两个方面都蕴含对教育实践总体性的深刻关切。“立德树人”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教育教化“成人”的不朽事业,也绝不能仅由学校独立承载,而是需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教育本位的协同良性运行。党中央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确立,从国家政治战略高度强调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要素要各就其位、勇于担当——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形式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德育应当超越学校教育渠道,以总体性理念重新构筑起德育体系;超越课程化路径,推进德育路径的优化整合;超越教师伦理的功能包办性,举全社会助力以全面实现教育的总体道德性——教者垂范、学者自律。

(三)创新是立德树人的新任务

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成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任务。党中央把立德树人再次提升到政治战略高度,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方略,需要紧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时代主题,持续高扬创新精神、提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发展与立德树人在推动教育发展方面良性互补的贡献,一方面立德树人推动与促进创新的内涵建设,另一方面创新发展革新了立德树人的方式方法、激励立德树人的内在需求。

三、立德树人对学生工作的目标要求

对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学校教育的本质即为育人。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将会获得更多的现实可能性,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最大推动力量——教育责无旁贷。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要在学生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决不能脱离学生工作的实际,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个体阶段性成长规律,把学校教育的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落到实处、生根发展并产生实际效果,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目标内容分析如下: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