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扶贫 越走路越宽

2020-08-13耿国彪

绿色中国·B 2020年4期
关键词:油茶生态

耿国彪

春雨洗刷过后的山林,空气宜人。曾宪椿一大早就来到山上,看着一棵棵黄花远志冒出嫩芽,脸上充满期待。

今年68岁的曾宪椿是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窑下村人,前些年,因老伴患有慢性病致贫。当地政府安排他参与激励性养殖项目,2017年,他家成功脱了贫。去年,他又加入长汀县晨露种养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中草药黄花远志。

黄花远志全身是宝,叶、花可做茶,根可做药。这种中草药好种植,成本低,特别适合弱劳动力的脱贫户。

“我们合作社2017年成立,主要种植黄花远志,如今规模已达1500多亩。”合作社负责人曾宪富是窑下村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打拼,他说,“自己经常熬夜,压力大,所以特别注重养生,从中发现了黄花远志的商机。”

河田镇扶贫办主任李焱说,种植黄花远志经济效益逐年提高,第一年每亩1000多元,第二年2000多元,到第5年能收入5000多元,由合作社统一收购,销路不愁。

像曾宪椿一样,去年河田镇共有86户脱贫户林下种植黄花远志,今年又新增15户。这样的扶贫好路子还从河田辐射到策武、濯田、南山等乡镇。

这是长汀林下经济兴起的一个缩影。多年来,长汀将水土流失治理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在努力恢复生态的同时,积极探索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目前,以兰花和中草药两大林下经济品牌为引领,长汀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现已建成21个林下经济特色示范基地。

山绿了,心稳了,人富了。2019年,长汀县共完成林下经济种植面积4557亩,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71.31万亩,实现产值28.64亿元。“我们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生态扶贫的突破口,如今绿色产业已成为县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长汀县扶贫办主任林先水说。

我国森林草原区、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地区“三区”高度耦合,既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扶贫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林草部门充分发挥林草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通过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三项举措,助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发展生态产业在长效脱贫中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护好生态 以绿生金

4月的青海湖,从严冬的沉寂中苏醒。42岁的藏族牧民扎公疾跑几步,一把按住了被风吹跑的垃圾袋。

扎公家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冶合茂村。2015年他被村里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9年起,扎公成为当地的一名生态管护员。这个岗位每年可以给他带来1.5万元的工资收入。

扎公心里有一本账——以前只靠放牧,一年收入也就1万元左右。近两年,虽说因为退牧还草等政策,家里放牧的收入看上去比原来减少了一些,但每年能收到奖补资金,再加上生态管护员的工资,一年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他盘算着,今年夏天能采点蘑菇,再联系买家定期卖牛奶,“日子会越来越好”。

“当管护员不只是多了一份收入,更多了一份责任。”扎公笑着说,“现在湖边垃圾少了,草场变好了,游客也会越来越多。”

地处三江源头的青海省,生态功能极其重要,九成以上国土面积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探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路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方案。仅仅是扎公所在的泉吉乡,2020年全乡禁牧草场就有约102.53万亩,草畜平衡草场约92.33万亩,预计发放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超过1100万元;安排各类生态管护员超过100人,预计发放补助资金约190万元。

不只是青海,贫困地区要想富,生态是一道不能绕开的考题。

随着春季气温回升,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界河口镇森生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将沙棘苗栽遍了西口子南梁。“不要看着苗苗小,其实它是个摇钱树。栽培期间咱挣的是劳务费,5年挂果以后有产业分红,土地入股还有分红,将来生活就有保障了。”合作社社员安挨成说。

界河口镇是山西省岚县最北端的乡镇,山多地少和一寒二旱三风沙的恶劣环境,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界河口镇率先推行购买式造林试点,鼓励村民组建造林合作社,以政府花钱买活树的模式,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目前,界河口镇通过购买式造林,累计实施荒山造林1.7万多亩、退耕还林1.1万亩、野生沙棘林改造1万亩,种植大果沙棘7500多亩,421户贫困户1373人依靠造林和管护实现稳定脱贫。

山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两个在山西,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太行山及北部高寒冷凉山区,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互交织。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西联动实施造林绿化务工、退耕还林奖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增效、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每年带动52万贫困人口增收10多亿元。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场战役,生态扶贫的“山西路径”越走越宽阔,已成为山西省脱贫攻坚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2015年,山西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0.5%,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生态脆弱的面貌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与此同时,贫困劳动力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缺乏脱贫的渠道。引导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近参与造林、获得劳务收益,成为一举两得的最优选择。

2016年以来,山西出台一系列政策,将造林项目由招标制改为议标制、由专业队实施改为合作社实施,组建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将贫困县造林任务全部安排给合作社,每个合作社贫困户比例不低于60%。同时,将贫困县造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800元,规定劳务支出必须超过造林投资的45%、贫困社员劳务收入占比超过60%。

吕梁、太行山区是山西省陡坡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区域,群众退耕还林改变种植结构的积极性很高。山西将退耕还林作为增加群众奖补收益的有效途径,将退耕还林任务向贫困地区倾斜,对贫困县退耕还林任务,省级配套补助700元,使每亩补助标准达到2300元。2017年-2019年,全省累計安排退耕还林473万亩,基本实现应退愿退尽退,其中在贫困县实施退耕还林436.57万亩,占全省总任务的92.3%。

太行、吕梁山区也是山西省现有林地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山西统筹国家生态护林员、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未成林管护等项目资金设置管护岗位,优先选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为生态管护员,通过参与生态管护实现脱贫。全省58个贫困县共聘用集体林管护员3.7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8万人(含生态护林员17522人),人均年工资超过7000元。

榕江,是贵州省传统林业强县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74.04%,位居全省第三。榕江,也是全国158个林业重点县之一,是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素有“杉木之乡”的美称。

春节过后,榕江县忠诚镇安乐村定达侗寨的许多百姓都选择了不再外出打工,北门田坝里,每天都有近百名侗族妇女在这里培育油茶苗。

贵州侗乡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定达侗寨建设了油茶苗圃基地50亩,年出圃油茶容器苗300万株,还帮助了8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另一边,忠诚镇锡庆村众森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榜油茶育苗基地的工棚里,也是热火朝天,村民张有其和另外50多个同伴忙着对引进的高产油茶苗进行嫁接,准备移栽培育。

“现在是造林季节,油茶苗紧俏,3.5元一株的价格,我们基地的油茶苗都订完了。”张有其笑呵呵地说。

2017年,在锡庆村党支部的牵头下,村“两委”成员动员党员、致富能人等筹措资金,成立了这个合作社,引导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劳动力入股等方式,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结方式,目前已建成2000亩油茶示范基地和50亩育苗基地,覆盖锡庆、安乐、忠诚3个村200户农户。

张有其加入合作社后,便和妻子一起留在基地工作,本来每个月5000多元的收入已经让他很满足了,如今合作社产生了效益,他还可以拿到分红,日子格外地幸福。

近年来,榕江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助力农户精准脱贫。目前种植面积达4.1万亩,产业覆盖贫困户2911户、贫困人口12240人。按照省特色林业产业的规划布局,2020年榕江将发展5万亩油茶(其中新造2万亩、低改3万亩),带动更多农户增收。随着榕江县的林业产业从单一的“木头经济”升级为多元的“生态经济”,剩余3968户11787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指日可待。

天山南麓,空旷的山前戈壁朔风阵阵。一台大马力拖拉机隆隆地咆哮着,蹒跚在布满碎石的荒滩。拖拉机身后牵引着的植树机开沟、挖坑,后面跟着的农民把树苗栽入树坑、覆土压实。就这样,一株株沙棘幼苗种进了光秃秃的戈壁荒滩,成了这不毛之地上显眼的风景。

“别看这环境恶劣,沙棘却能活下来,何况我们乌什县原本就出沙棘。” 乌什县林管站干部吐尔洪·克依木站在几行细弱的沙棘幼苗旁,苗木的高度未及他的腰部。“再有5年,树上就会挂上黄澄澄的果子!”吐尔洪就出生在新疆南部这座名为乌什的县城,干了半辈子林业工作的他显得信心满满。

乌什县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西部,北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9.9%,戈壁占27.6%,谷地平原仅占12.5%,俗称“六山、三滩、一分地”。这里曾是中国国家级贫困县,去年才摘掉“贫困帽”。为巩固脱贫成果、增加农民收入,乌什县决定规模化种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沙棘,打造沙棘生产基地。

乌什县林草局工作人员介绍,从今年起到2022年,县里计划在3年内分别种植15万亩、10万亩、15万亩沙棘。不过,野生沙棘林长在多水的河谷地带,而人工沙棘林则需要在干涸的戈壁生存。

“沙棘头两年灌溉非常关键,县里整合了林草、农业、水利等多个部门项目,修建灌溉渠道,引来山区融水,再借助滴灌或喷灌,让种在戈壁、山区的沙棘喝足水。”吐尔洪说。

根据乌什县规划,在新种植的沙棘中,由国家项目投资种植的部分,交由刚脱贫的农民组建的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由企业投资种植的部分,政府将积极鼓励企业招聘当地农民参与管护、采摘以及深加工等工作。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地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地。从毁林开荒到巡山护林、从刀耕火种到依林致富、从与世隔绝到开门迎客,近年来,独龙江乡闯出了一条“不砍树、不烧山”也能脱贫致富的生态脱贫之路,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巴坡村村民高建龄开了一家农家客栈,享受到了独龙江的“生态红利”。

独龙江乡曾经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几乎与世隔绝。2015年11月,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全面贯通,独龙江乡和独龙族群众彻底告别了半年大雪封山的历史。交通条件改善,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很多游客都问有没有吃住的地方。”颇有头脑的高建龄从中看到了商机,贷款买下一处院子开起了客栈,收入一下子翻了好几倍。

独龙江峡谷自然景观独特,人文风情浓郁。针对群众“守着金山受穷”的现状,当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快推进独龙江风情旅游小镇建设和5A景区创建。怒江美丽公路、独龙江公路安防工程和独龙江整体提升行动工程也相继建设。

“山好、水好、空气好,游客来了都舍不得走!”高建龄告诉记者,独龙江景区提升改造后,自家客栈生意一直不错,2019年国庆期间,一个月纯利润就有近2万元。

在独龙江乡,像高建龄这样发展旅游的村民不在少数。近年来,独龙江乡积极开展旅游特色村项目,打造生态农业旅游、独龙美食文化体验、原生态民俗体验等特色村;同时,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科考探险、人马驿道等生态旅游项目,有效带动了一批村民脱贫致富。

2018年,独龙族实现整族脫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独龙族同胞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信心十足。

“5年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收锯挂斧,长达63年的木材生产时代画上句号;5年来,林区致力于转型发展,真真切切创造着停得下的‘美丽经济。”内蒙古大兴安岭旅游公司副总经理王铁钢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兴安4月,冰雪仍未消融。5年前的此时,随着最后一棵兴安落叶松缓缓倒下,内蒙古大兴安岭的转型真正开始。内蒙古大兴安岭作为中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构筑了中国北疆的生态安全屏障。

王铁钢说,相比于木材采伐带来的经济价值,林区的生态价值更重要。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林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全力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

穿过密林小路,踏着薄冰白雪,便到达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停伐纪念地,几台陈旧的集材车整齐停靠在一旁,一本镌刻着2015年3月31日、4月1日的木质日历见证着大兴安岭的“前世今生”。

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517工队队长董永胜向记者介绍道:“如今,停伐纪念地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到访林区旅游的标志性文化景点。”该工队借助林区停伐仪式纪念基地,将工队原址原貌保留下来,改造成为林区最后一个工队纪念地,打造为旅游景点,原517工队部分职工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让“砍树人”变为旅游产业“股东”。

董永胜说,春秋两季防火期,“股东”们忙于护林防火工作。夏季,以林业早期生产作业工序情景再现、山野菜和工队大锅饭特色餐饮、工队主题住宿帐篷等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元素打造旅游业。

曾经,“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成为内蒙古大兴安岭务林人的重大考题。如今,他们立足富集的森林资源、厚重的历史民族文化等独特优势,全力打造特色森林生态旅游业。当地先后打造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4A级旅游景区、多个3A级旅游景区。同时,将94个重点旅游项目纳入了属地发展规划,满归、根河等9个林业局分别入选中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森林健康养生地、中国森林康养基地等名录。数据统计,2019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接待游客31.18万人次,旅游服务业实现产值6970万元。

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全面推进林草生态扶贫工作以来,重点地区贫困户平均获得财产性收入9000元,组建2.1万个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吸纳120万贫困人口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林下经济风生水起

4月2日,贵州省榕江县寨蒿镇高赧村红托竹荪林下种植基地,刚挖出的林间道路的两侧,摆满了菌包。每个山头,都有不少农民戴着草帽,踩着泥泞的小道,迎着冰冷的细雨,背着足足有60余斤装满菌包的编织袋,源源不断地往山上运送。

菌包运上山后,就要开始种植了,为了保证产量和效益,榕江县林业局请来了贵州大学的技术团队前来指导。

“老乡们,这个菌包见光之后,很快就变红了,所以一定要快速地种下去。”“种的时候,先把林下的松针都刨开,菌包平着放好,然后覆盖大概一个拳头厚的松针。”“菌包喜欢潮湿的环境但是又很怕水,用松针覆盖,雨水不会直接浇上去,但是空气中的水分又能慢慢地渗透。你们这个地方环境最好,种出的竹荪一定能卖很高的价钱。”贵州大学的文庭池教授一边讲解,一边现场进行示范。

林下食用菌是短平快产业,能够快速有效地带动脱贫,榕江县生态环境良好,林下食用菌长势好、品质高。2019年底,古州镇寨头村种下的1060亩红托竹荪,目前菌丝已经扭结,再过两个月就可以收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朱国胜等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一致认为,榕江县境内8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满足林下食用菌生长要求,特别适合发展红托竹荪,产业前景看好。

“把森林空間有效利用起来,通过发展短平快的林下经济产业,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榕江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蔡向东介绍,在林下经济发展中,榕江县围绕“1+3+N”产业布局,即以林下草珊瑚种植为重点,同步抓好林下食用菌、林下养鸡、林下养蜂三个重要产业,同时在条件成熟,群众积极性高的区域选择发展钩藤、板蓝根、天麻、黄精、重楼等。2020年,全县要完成新建林下中药材6.5万亩、林下食用菌0.2万亩、林下养鸡40万羽、林下养蜂1万群。

榕江县寨蒿镇高赧村是一个侗族村寨,距县城65公里,过去由于交通闭塞,没有产业支撑,被列为深度贫困村,2016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2户591人。

高赧村拥有林地面积1.34万亩,温暖湿润的山坡、草丛或丘陵地带的灌木丛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不完全统计,高赧村境内生长着野生白芨、三七、黄精、见血飞等100多种中药材。

“读小学时,一到周末,从学校回来,就上山去挖草药,卖给草医,换零用钱。以前村里穷,村民就依靠着草药赚钱,抚养出一批又一批学生。”在高赧村党支部书记杨正伟眼里,中药材一直是高赧村的“福星”,以前村里人挖药材卖,赚零花钱,现在种药材,走脱贫致富路。2019年,高赧村流转了400亩土地用于种植中药材天门冬,并套种200亩金钩藤。

“我们与贵州务川绿源中药材种植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回收订购协议,按照市场价3元一斤进行收购。”杨正伟介绍,天门冬种植两年后,每株可产天门冬10斤,按照每亩种植400株计算,400亩可产天门冬生货160万斤,3元/斤也可实现销售收入480万元。

此外,高赧村还在林下养殖了小香鸡,“马上就有5000只小香鸡要出栏了,这批小香鸡卖出去,就可以分红了。”杨正伟介绍。

无论是林下中草药、林下养鸡还是森林旅游,高赧村的产业均按照贫困户60%、村级公司30%、村集体10%的利益分配模式进行分红,将有效带动全村剩余的54户193名贫困户脱贫。

与贵州相邻的云南,同样以林下经济促贫困人口脱贫。

草果采收季,独龙江两岸弥漫着浓郁的草果清香。献九当村的方新明家在高山峡谷间的密林中种了100多亩草果,记者采访当天,刚采摘下来的第一批草果很快被商贩收购一空,“一共七千四百一十六斤,卖了三万三千多块!”

2007年,“老县长”高德荣在原始森林下试种草果,2011年实现部分挂果。在此基础上,2012年初,独龙江乡大面积推广草果种植,林业、扶贫、农业、民宗等部门组合发力,通过免费发放草果苗、送技到家门等方式帮扶独龙族群众种植草果。

也就在那时,老方家在政府的帮扶下开始种植草果。在此之前,家里主要种植玉米、芋头、土豆等农作物,但仅够一家人吃饱,并不能带来更多的收入,而种植草果每年最少也能有3、4万元的收入。

从一户到几户、从一个小组到几个小组、从一个村到几个村,独龙江乡草果种植面积目前已发展到6.8万亩。红彤彤的小草果,成了独龙族同胞脱贫致富的“金果果”。除了草果种植,独龙江乡还通过“林+菌”“林+畜禽”“林+蜂”等模式,带动独龙族同胞发展羊肚菌、独龙牛、独龙鸡、独龙蜂等林下种养殖业,极大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春暖花开,南宁市横县、贺州市平桂区等地农民纷纷上山进林,抢抓时节种下一片片草珊瑚。替公司打日工的农民,在家门口每天就有130元的收入。

草珊瑚、穿心莲、牛大力等中草药,原本就在山林野生野长,如今通过人工种植在林下形成规模发展。利用林下空间发展中草药在广西颇具规模,形成了林下种植的一大产业,带动很多山区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全区林业中草药总产值突破百亿元。

在八桂大地,原本来自山林的家禽家畜,回归山林放养也渐成主流。“上树鸡”“跑山鸡”“食虫鸡”“果园鸡”“八角鸡”……牌子响当当,肉蛋香喷喷。

以林下种养为主导的林下经济,广西在全国率先倡导、大力推行,迅速发展成了千亿元产业。据广西自治区林业局统计复核,2019年广西林下经济总面积达到6423万亩,占全区林地总面积的1/4以上,开始超过全区耕地总面积;林下经济总产值1144亿元,亩均产值约1781元。除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两大集群外,藤编、芒编、竹编等林间产品采集加工,林业部门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发展森林旅游康养等,共同组成广西林下经济的四大集群,形成在全国独树一帜、名列前茅的广西林下经济。这四大集群,新创造出比普通用材林还高出一两倍的财富,使广西第一产业悄然崛起一个新的千亿元产业。

竹林里培育竹荪,红锥林下培育红锥菌,生态林中培育灵芝……仿野生、半野生方式发展林下食用菌,绿色生态,市场走俏。龙眼树上附种铁皮石斛,沉香林中套种金花茶……特色水果、高值林木下再添“仙草”“奇葩”,锦上添花,好事成双。

广西自治区林业局有关专家表示,广西森林覆盖率名列全国三强,人工林面积全国最大,植被生态质量、淡水海水水质均为全国最优,富硒土壤面积全国第一,空气质量也位居全国前列。多重叠加的这些绿色资源和生态优势,使得广西林下经济异军突起、前景广阔。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势必进一步生长出更多更好、又大又强的生态产业和绿色经济。

多年来,山西以红枣、核桃为主的传统经济林产业整体效益较低,全省已结果的830万亩干果经济林中,低产低效林占60%。为推动实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山西大力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对4-20年生的低质低效干果经济林开展整形修剪、高接换种、科学施肥等综合管理,每亩补助200元。项目优先安排对贫困县、贫困户的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组织贫困人员成立技术服务队,采取专业合作社或“企业+技术服务队+农户”的模式,实现贫困户干果经济林综合管理全覆盖,同时有效解决群众缺乏管理技术的问题。

以乡土树种野生资源改造为突破口,山西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集體和个人所有的林地林木资源量化入股、开展林业资产性收益改革试点等综合性措施,形成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有效增加农民资产性收益。采取“林药菌禽蜂”一体化的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业产业。

2016年,山西将全省贫困县和省直林局新造林、退耕还林、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配套资金纳入政策性银行贷款支持范围,成立山西林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采用“省级统贷统还、政府购买服务、银行整体授信、按照项目核准、分批发放贷款”的模式解决配套资金。2019年3月,省政府批复了林业生态扶贫PPP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成功纳入财政部PPP项目库,并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总行的授信评审。2019年12月30日,项目公司与国开行山西省分行签订了61.76亿元的借款合同,首批贷款资金20亿元已到位,成功实现PPP融资模式在林业生态扶贫领域落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果资源丰富,产业庞大。疫情期间,自治区林草局统筹部署全区林草备耕工作。修订了葡萄、核桃、红枣等12种主栽树种栽培管理技术明白册,通过在广播电视上采取专家连线等方式,指导开展林果业春季生产。各区县林草主管部门组织果农分时段、分区域进入果园开展作业。

阿克苏地区有林果近500万亩,是当地贫困农牧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地区各级林草部门抽调技术骨干,深入乡镇现场指导果树修剪等工作。各县(市)由领导干部包联果园,实现领导干部包联果园全覆盖。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提供种苗,吸纳数百名果农就业。柯坪、乌什、库车、阿瓦提等县创新形式,以“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助推林果业发展。截至3月20日,全地区共完成果树整形修剪342.7万亩、果树疏密15.4万亩,基本完成春灌工作。

和田地区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今年将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做大做强林果和食用菌等产业。墨玉县扎实推进林果业管理、饲草料种植、生产资料和物资调运,确保按时完成春耕备耕。于田将全县生态护林员分成小组,每3人一个修剪小组,每3人一个清理果园小组,每2人一个打药小组,拉网式开展林果业管理。莎车县今年主抓产业提升,13万亩万寿菊种植已提上日程,将延伸出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全方位带动贫困户增收。

近年来,随着生态扶贫产业的发展,山大沟深、地处偏远等发展劣势,正在成为贫困地区探索绿色发展、开发生态富民产品的新“热点”。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带路,推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等产业,山上长出了“金叶叶”,田上结出了“金果果”。中西部22个省区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已达到4.26万亿元。

科技兴林效果佳

在广西东兰县武篆镇拉乐村,村民王有杰正在山林里为油茶树剪枝。作为村里致富带头人,王有杰带领拉乐村群众种植1100多亩油茶,使3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

东兰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近年来,当地实施退耕还林,积极发展经济林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记者日前在江洞油茶核心示范区看到,连片油茶分布在群山之间,盘山而上的产业路从油茶林中穿过,种植户正抓紧为油茶施肥。

东兰县林业局油茶产业发展中心工程师韦孝海介绍,江洞油茶核心示范区所在地以前是荒山,零散分布着一些老油茶树。2018年设立示范区后,政府修建产业路,帮助群众改造和新种油茶。如今,核心区达3120亩,辐射周边7500亩林地,带动一批群众脱贫致富。

武篆镇上圩村贫困户罗智种有9亩油茶。罗智说,以前群众在山上开荒种玉米,水土流失严重,玉米产量很低。产量越低,群众越开荒,陷入越种越穷困境。退耕还林后,他开始种植油茶,原来的荒山逐渐变绿,原本夹杂着黄泥的溪水开始变清。“特别是近几年产业路修通后,林业技术人员帮忙改造油茶低产林,提供种植技术培训,油茶产量逐年上升。”罗智说,现在每亩油茶年产值1500元左右,他已经顺利脱贫。

板栗种植在东兰县已有400多年历史,目前全县板栗面积32.5万亩。在隘洞镇板老村的东兰县板栗产业核心示范区,原本树冠高大的板栗嫁接后,产量和效益都得到提高。

板老村贫困户韩建凡说,林业部门免费帮助贫困户进行低产林改造,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他家有10亩板栗林,以前每亩年产板栗300斤,改造后预计今年亩产达500斤。按照每斤6元的平均收购价,收入达3万元。

2019年东兰县森林覆盖率84.25%,林业产业已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县林业局副局长石华介绍,全县已形成油茶、板栗、核桃三大经济林产业,带动油茶生产、食品加工、冷链物流等发展,2019年全县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8.14亿元,6.6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偿和相关林业特色产业中受益。

眼下正是油桐树吐芽花开的时节。站在山顶,望着满山遍野冒着小白花的油桐林,贵州省独山县的“90后”创业小伙杨安仁不仅对今年秋季的油桐挂果充满信心,更是庆幸和感激,自己家的这片油桐林在生病的时候遇到了中国林科院来的一群“好医生”,把濒临枯死的油桐林救活了过来。

独山地处贵州省最南端,属于深度贫困县,是国家林草局4个定点帮扶的国家贫困县之一。独山从2014年贫困发生率的29.2%,到2019年底的1.37%,再到2020年6月力争贫困发生率全部实现清零,这一路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林科院长期活跃在独山的林农专家们的智慧和力量。

杨安仁是土生土长的独山人,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承接了几辈人艰苦创办的油桐事业。为了改变传统油桐产业在产业原料缺乏、技术落后、产销乏力等方面的困境,他毅然拿出全部积蓄并贷款流转了万亩山林种植油桐。不幸的是,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大面积匆忙上马的油桐林尚未投产就染上了致命的枯萎病,成片的油桐从根部开始枯死、倾倒。眼看着全家的希望就快破灭,中国林科院研究员汪阳东带领团队赶赴基地,研究制定了应用新研发的抗病新品系进行分区治理、逐步替换、综合防控的技术方案,挽救了4000余亩枯萎病油桐林,直接挽回经济损失1500余万元,把濒临崩溃的企业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在独山,油桐产业通过林地流转、就近就业、产业链延伸,直接解决当地百姓就业231人,户均年收入增加3万-5万元。目前,该油桐基地不仅渡过了难关,重建了油桐产业体系,稳定成套的技术还成功辐射到贵州三都、重庆等地,成为了区域内充满潜力的科技型企业。

像这样为独山的林业产业发展带去生机和活力的例子还有很多。独山县紫林山村是国家林草局派驻担任同步小康第一书记的唯一一个定点帮扶村,也是国家扶贫开发深度贫困村。针对水苔种植在当地精准脱贫中的支柱性作用,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廖声熙和挂职第一书记曲佳、刘正祥等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为水苔的科学种植出谋划策。中国林科院先后批复3个项目,落实经费105万元,实施水苔的种质资源优选与示范应用、提质增效技术推广和培训、经营管理技术研发和推广,首次实现了水苔的村级自主生产加工,为紫林山村的村民,特別是建档立卡109户430人的脱贫增收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林果产业栽培重在良种和良法。中国林科院通过技术支撑贵州青龙公司在独山推广应用无患子高效栽培技术和果用优良无性系新品种。目前以“无患子+”产业帮扶模式已建设示范基地6万亩,辐射带动农户150多户。相关特色经济植物的精品高效培育项目的实施和技术带动,使得重点产业的良种使用率提升30%,示范林综合效益提高55%。

油桐林转危为安的经历让杨安仁终身难忘,中国林科院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他一直记在心里。他说:“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更需要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理念,中国林科院的专家们救活的不仅是一棵棵油桐树,还有乡亲们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

位于贵州省黔南州边陲的荔波县今年3月正式脱贫。荔波同样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4个定点扶贫县之一。这个林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3/4以上的贫困县,正在从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特别是以“科技油茶”为代表的特色经济林有规模地种到荔波山坡上,为荔波老百姓真脱贫、稳脱贫长久赋能。

荔波林地面积广,森林覆盖率高达71.04%。但过去一直守着青山受穷,林下经济薄弱,经济林果产量低、质量差。中国林科院发挥科技优势,和荔波县林业局联合,把推广高产油茶当作抓手,科学开展脱贫攻坚。

油茶在荔波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但这一传统特色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中国林科院经过摸底调查后认为,荔波的油茶产业主要存在生产经营粗放、树龄老化、品种混杂、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对此,中国林科院的专家认为,要通过项目实施,建立科技示范林,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中国林科院帮助荔波引种长林系列油茶国家优良品种。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4.3万亩,占黔南州油茶种植面积的近四成,年产茶籽可以达到1200吨。

中国林科院已在荔波实施了“贵州省黔南州油茶良种引种与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建立油茶良种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300亩。通过良种展示、品种配置、平衡施肥、整形修剪、无公害病虫害防治为主的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和技术培训,发挥示范样板林和基地的带动作用,辐射推广科技成果。中国林科院指导荔波油茶提质改造示范基地建设,茶油亩产量由10公斤提升到15公斤左右,切实增加了产业效益。通过专家现场培训、手把手教学,中国林科院已經在荔波培训林农150人次,培养了15位乡土专家,指导油茶种植。

荔波已脱贫摘帽,但本着“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原则,国家林草局挂职荔波县林业局副局长、中国林科院专家姚甲宝为荔波“量身”打造了科技扶贫“六个一”计划,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帮助荔波实现多元经营、长久发展,即帮助荔波编制一项《荔波林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与荔波签订一份《林业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一个油茶提质改造示范基地、批复一批科技扶贫项目、引进科技创新联盟一些企业、培养一群乡土专家和技术能手。

“六个一”计划得到了国家林草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更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姚甲宝说:“科技扶贫,科学发展,才能打造荔波特色林草扶贫保障体系,解决林农真正关心的问题,我们的扶贫工作才会精准,才会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国家林草局大力推进以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扶贫,仅油茶产业就带动173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带路,推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巩固了脱贫成果。通过生态扶贫,贫困地区群众依托当地生态条件,走出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脱贫攻坚相互促进的路子。

猜你喜欢

油茶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油茶花开茶子红
油茶价值观的转变是发展油茶产业的一个关键
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技术
高产油茶的整形修剪技术
永胜油茶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