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进筑牢国家公园之基
2020-08-13耿国彪
耿国彪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中之重。自2015年以来,国家先后在12个省陆续开展了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已在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机制、健全法治保障、强化监督管理、加强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完成顶层设计,实现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统一管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按照中央要求,国家公园年内基本完成试点任务,年底前正式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公园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大美青海 正在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
从启动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在全国率先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青海正以“国家公园示范省”之名走向世界,世界也以“国家公园示范省”之名拥抱青海。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青海有基础,随着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相继启动,青海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正是得益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推进,高原大地上丰富且珍稀的动植物资源被更好地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重要组成部分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如今“千湖美景”再度归来,水草丰美的草原、湿地又成了野生动物们“撒欢”的乐园,众多牧民群众变身为生态管护员吃上了“生态饭”。
全国人大代表、果洛藏族自治州州长白加扎西深切感受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诸多利好,觉得近年来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改善了民生,还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他说,近年来果洛州顺应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在创新管理体制实施大部门制改革、统筹推进自然资源有序管理、强化项目管理和综合执法等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保护新模式,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共有3042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
2016至2019年,果洛州累计发放草原生态补奖资金13.7亿元,年人均增收2900元,目前全州草原、林地生态公益性管护员增加到10067名,其中绝大多数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玛多县基本实现“一户一岗”目标,年人均增收2.16万元。
随着青海省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的“大幕”拉开,白加扎西更加坚定了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生态环境,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信心和决心。他说:“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源头责任展现‘干流担当,以全力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实际行动营造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中华水塔更加充沛。”
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重要组成部分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担负起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辩证处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关系,初步走出了一条资源循环可利用、生态环境可承载、经济发展可持续的道路,顺应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需擦亮生态“底色”、以绿前行的发展之要。
全国人大代表、海西州州长孟海介绍,近年来海西州积极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发展优势,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绿色发展依托,以盐湖资源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为根本,从综合开发、精深加工及副产物资源化三方面着手,基本构建形成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融合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清洁利用、金属冶金以及新能源、特色生物等多产业横向扩展、深加工纵向延伸的循环型工业体系。
持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体现了青海统筹推进“五个示范省”的生态价值和生态作为。从全省看,位于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是青海省生态功能分区重要部分,也在青海全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谈及未来发展,孟海表示,将积极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着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秘书长、农工民主党青海省委主委张周平,尤其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他认为,这是当前青海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有力作为,青海应打响 “天下黄河青海清”名片,让“一河碧水绿青海”。
从“清”到“绿”,张周平认为,要充分依托青海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把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从生态产业“大构想”合理布局发展生态旅游业,以自驾游、乡村游为主打造旅游品牌,让群众真正享受到绿色惠民、生态利民的福祉。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青海花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韩文林多年致力于旅游产业发展。他认为,青海应抢抓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机遇,把独有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优势,全面加速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着力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绿色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中铝青海省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星占雄认为,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进一步凸显了青海的生态价值和优势,因势而起的清洁能源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也将为他所从事的铝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他认为青海应抢抓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机遇,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打造打通高端、深度加工铝产品的下游产业链,构建起一条完整的绿色铝生产加工鏈条,着力发展绿色高端铝产业。
今年青海又以代表团名义提交建议,支持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
代表团建议,青海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是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全国首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启动以来,全省上下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高度统一,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统筹推进规划编制、本底调查、法律法规、生态工程等建设任务,推动示范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管理体制趋于完善,机构运行日益顺畅,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试点效应逐步显现。但也面临资金投入压力较大、人才力量薄弱等困难和问题。代表团建议,中央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金融支撑,给予全方位指导。
生态补偿机制需建立
国家公园试点大都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试点建设中资金投入压力比较大。代表委员针对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九三学社中央在提交的《关于深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提案》中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赋予国家公园承担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和品牌属性,明确国家公园准入程序和运行制度,特别是国家公园保护和建设中的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理顺国家公园纵向事权、横向事权。加强对国家公园建设中统筹保护与利用、发展关系的基础研究,充分考虑国家公园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国家公园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周边区域促进国家公园有效保护的良性循环。创新自然资源使用制度,探索建立鼓励生态受益地区与国家公园所在地区通过资金补偿等方式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从小生长在祁连山,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的全国人大代表、张掖市肃南县明花乡上井村村委委员、妇联主席杨海蓉在调研时了解到:2011年自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采取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强有力的措施,加大草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有力促进了草原生态修复,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促共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7年9月启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根据祁连山国家公园(肃南段)范围及功能区划意见,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区范围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祁连山国家公园(肃南段)总面积127.16万公顷,占祁连山国家公园总面积的25.3%,占肃南县总面积的63.03%。其中核心保护区55.73万公顷,占肃南县国土面积的27.62%。
为此,杨海蓉建议,希望通过各项措施,在确保保护区内农牧民减畜不减收的基础上,为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让地“留白”,为祁连山的未来“储绿”。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于迅提交提案,建议加快建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制度。提案指出,国家公园范围内的“社区”因其发展机会受到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建设要求限制,应在国家层面统筹建立综合性生态补偿制度。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试点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积累经验,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范例的使命,建议财政部会同国家林草局研究建立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制度,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当地居民脱贫致富,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于迅还建议,出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实施方案》。从制度上明确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时间表、路线图和主要任务措施。重点对国家公园范围内常住居民,依据其所拥有的生态资源不同,实行多渠道、多形式生态补偿。其中包括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以及其他生态脆弱和敏感区域内居民实施生态搬迁,对国家公园范围内常住居民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直接权益损失给予适当补偿,以在工作岗位安排上优先选择当地居民等方式解决居民的后续生计问题,加强生态补偿效益评估,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目前,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自然保护地治理,存在无法登记备案、缺乏从土地权属上确保社区参与的法律机制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沈国军提出,加快自然保护地立法,鼓励普通民众以志愿者形式参与自然保护地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地志愿者服务制度。
沈国军表示,2019年中央发布《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要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并鼓励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探索公益治理、社区治理和共同治理等保护方式。他认为,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才是自然保护地立法的核心,应建立从土地权属上确保社区参与的法律机制。
呼吁建立新的国家公园
今年全国两会上,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们联名提案《关于建立若尔盖国家公园 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引起各方关注。他们呼吁建立若尔盖国家公园,筑牢黄河上游蓄水池。
为何要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全国政协委员、阿坝州政协副主席达扎·尕让托布旦拉西降措介绍,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涵盖川甘青3省7县,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论面积,若尔盖湿地仅为黄河上游流域很小一部分,但论水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若尔盖湿地对黄河上游水量的补给分别约达上游来水总量的29%和45%。
这份联名提案显示,近几十年来,若尔盖泥炭沼泽湿地退化,草原沙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下降。达扎·尕让托布旦拉西降措说,“我出生在若尔盖。小时候,我家门口有一个小湖泊,后来因为气候变迁等原因,慢慢枯竭了。”
虽然国家和川甘青3省各项湿地生态保护举措不断加码,但高原湿地、草原退化和沙化程度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全國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分析说,一方面3省和相关区县之间尚未建立协调治理机制和跨区域生态保护规划;另一方面,除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副县级机构外,其他保护地均未设强有力的管理机构,保护能力不足。因此需要把若尔盖湿地保护提升到国家生态建设的层面,设立若尔盖国家公园。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秦岭处在中国腹心地带,是与中国昆仑山一脉相承的中央山脉。大秦岭既是中国地理中心,又是中国生态精髓,既是中国南方与中国北方的分界线,又是两大母亲河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有“中央水塔”“生物基因库”之称。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科院院长昝林森建议加快启动秦岭国家中央公园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视。2015年1月,习总书记到陕西视察时指出:秦岭是中国的地理标识,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我们要保护好秦岭一草一木。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昝林森代表说,建设秦岭国家中央公园是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建议有关方面对于建设秦岭国家中央公园给予高度重视,加快启动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渭南市副市长高洁也就秦岭生态保护修复提交了《关于加大支持力度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提案》。
高洁提出,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的水土保持区。高洁建议,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支持秦岭国家公园、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工程等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发展改革委主任许宁建议,从国家层面将宁夏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體系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重大工程予以重点支持。到“十四五”末,宁夏黄河流域将全面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空间格局分明、实际管控有力、生态价值提升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许宁还建议,对拟建立的六盘山和贺兰山2个国家公园、10个自然保护区和28个各类自然公园分别投资,开展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生态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人工措施为辅的生态系统修复,构建贺兰山、六盘山、沿黄河干支流湿地三大生态廊道。
自然保护地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最精华、最基本的部分,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也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代表委员们认为,建设国家公园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建立健全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逐步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从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的一个个实践,到保护体制机制建立、产业发展布局和民生福祉改善,都需要我们认真思索,找到最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