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平发展视域下武陵山片区教育协作模式与实现机制探讨
2020-08-13宋曙光李瑞湘
宋曙光 李瑞湘
摘 要:民族和平发展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提供的智力支持,武陵山区欠发达的区情很难吸引外部人才,因而,开展区域教育协作,培养本土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基于武陵山区区情,本文分析探讨了武陵山区开展教育协作的必要性、立足点及其模式选择,并从建立区域教育协作的责任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实现武陵山片区区域教育协作的途径方式。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 和平发展; 教育协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6.021
民族和平发展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武陵山片区是一个有着土家、苗、侗、仡佬族等30多个民族的跨省跨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教育不发达。因而在民族和平发展视阈下探讨武陵山片区多民族协作发展机制、积极思考武陵山片区教育协作发展路径和方式,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武陵山片区多民族间团结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 武陵山片区教育协作的必要性
1.1 加强武陵山片区教育协作,是巩固扶贫攻坚成果的需要
2020年是我国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之年,意味着我们将要完成扶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武陵山片区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将完成扶贫攻坚任务。扶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如何巩固扶贫攻坚成果,防止贫困人口脱贫后的再度返贫,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整体素質的提高,是实现贫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脱贫的关键因素,它影响着国家扶贫攻坚战略部署的全过程。因此,就需要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以适应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扶贫攻坚成果。
1.2 加强武陵山片区教育协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
武陵山片区是一个有着土家、苗、侗、仡佬族等30多个民族的跨省跨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但受自然、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武陵山区域被分割为各个小块的封闭区域,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相同,教育文化发展极不平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教育的重视,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就需要打破行政蕃篱,整合教育资源,尊重人民教育选择权利,以适应人民对于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需要。比如,湖南省龙山县和湖北省来凤县县城相连,但由于隶属不同省份,受到的教育水平及享受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优惠政策却有所不同。
1.3 加强武陵山片区教育协作,也是多民族和平发展的需要
武陵山片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虽然是山同脉,水同源,在经济、社会生活上具有相似性,但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分属不同的省、市管辖,区域之间缺少联系和互动,致使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政策缺少一致性、协作性。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儿童随父母流向城市。其结果一方面是城市大量增加的生源改变原有教育布局,办学容量难以适应要求;另一方面是农村生源的流失导致了大量农村学校的“空心化”。城镇化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急需开展教育协作以应对。武陵山区是劳动力输出的主要地区,受城镇化对教育的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民族和平发展背景下,加强和推进武陵山片区教育的交流和合作,整合区内教育资源,开展武陵山片区教育协作模式和实现机制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 武陵山片区教育协作的立足点
2.1 武陵山片区教育协作须有鲜明的自身特色
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又是率先启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连区特困区,从而该片区的教育协作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等特色。因此,在制定武陵山区教育发展规划,开展教育协作中,一定要结合武陵山片区实际,形成自身特色,在教育优质资源集中地进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配备好校舍、设备、师资等硬、软件设施,使其有示范性、推广性。
2.2 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目前,武陵山片区教育发展状况不均衡,省市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不同行政区域间差异较大。有的虽然只有一河一山之隔,但由于学生所属省市不同,在享受教育资源方面却有着很大不同,导致教育发展有差异。湖南、湖北区域教育发展要优于重庆、贵州区域,而相比区域外,武陵山片区教育水平又落后于其他地区。因此,武陵山区相邻地区间开展教育协作,实行“抱团”发展是最佳选择,但在“抱团”发展中,必须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既要有“强强联合”,也要有“强弱组合”,如果不能适时地开展跨省、跨区教育协作,不能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那么,教育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会越拉越大。
2.3 坚持和平文化是多民族协作发展的出发点
倡导和平共处是我国的主要民族政策,对战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的抵制亦是团结各民族健康有序协作发展的根本出发点。长久以来,我国在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尤其在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作用下,跨区域治理与协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武陵山片区有不少革命战争老区,和平文化在区域内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深厚历史渊源;战争的教训与文明的进步是区域内多民族协作发展的有力保障。
3 武陵山片区教育协作模式的选择
区域教育协作是区域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一种新方式,突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以实现资金、知识、成果、师生等教学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和最优配置。从教育协作的推动方式来看,区域教育协作有两种模式,即政府主导型协作模式和自由结合型协作模式。在政府主导型协作模式中,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由政府组织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开展教育合作,其优势可以突出政府教育发展目标,有政府强力支持,主要适用于宏观教育层面合作和区域教育协作发展缓慢的区域教育协作。在自由结合型协作模式中,由各教育协作主体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开展协作,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其优势是自主、灵活、自由度高,主要适用于具体教育项目和区域内教育协作发展程度高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跨区域教育协作。
武陵山区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武陵山片区虽然是山同脉,水同源,在经济、社会生活上具有相似性,但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分属不同的省、市管辖,区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缺少联系和互动,致使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相异,教育政策缺少一致性、协作性。缺少合理的教育协调体制和没有形成有效协调机制的问题十分突出,教育协作和协调难以实现。基于武陵山区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区情,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在教育协作模式选择上,可采取政府主导型区域教育协作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组织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开展教育合作,成立区域教育发展基金、组织跨区域师资交流、建立教育对口支援等。
4 武陵山片区域教育协作的实现机制
4.1 建立区域教育协作的责任机制
在区域教育协作中,明确协作主体责任,对于教育协作能否成功非常关键。区域教育协作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学校、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其他组织,不同主体通过选择其适当的方式和模式来决定对资源配置的方向和数量,决定各要素组合和运用的效率。其中,政府主体起主导作用,学校、非政府组织或者企业所起的主要是基于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政府的责任主要在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调控政策及提供公共产品,改善区域合作环境等方面;政府外的办作主体的责任主要一是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进行师资培养培训、课程开发、信息共享等活动;二是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在区域间进行学校及专业的部署和定位,实现区域间的规模效应。
4.2 建立区域教育协作的沟通协调机制
区域教育协作的实现程度,更多地取决于区域之间信息的对称性,而空间的信息开放是区域之间实现信息对称的必要条件。空间的信息开放需要教育协作主体尽可能公开各自的经济、教育政策及相关措施,包括通过信息网络、权威性传媒、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会议、交流、对话和论坛等其他各种信息渠道。因此,要实现区域间顺畅的沟通与协调,就需要一是建立合作主体间的信息空间传递与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使不同区域之间在教育信息上形成互动关系;二是建立促进要素地域间连通和无障碍流动的制度和管理体制,使各种要素自由流动,消除体制性的流动障碍,实现课程、师资、设备、资金管理等各种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合理配置。
4.3 建立区域教育协作的保障機制
在区域教育协作中,合作各方都需要一种能够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并进行协商的机制,这既是对协作各方权益的保障,也是协作实现的保障。教育协作中,要建立规范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对于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可以采取共同参与、协商一致的原则。如设立区域教育发展基金,对合作成效显著、发挥作用较大的者给予奖励等。此外,区域教育合作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完成。教育投资不仅有短期经济效益,也有长期社会效益,在利益驱使下,容易出现地方保护主义、滥用权力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行为约束机制,包括应遵守的规则、对违反规则应作的经济赔偿规定等,规范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约束合作各方行为,防止合作各方出于自身利益而违背协议或合作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邵启富.武陵山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和谐发展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0):19-20.
[2]胡秀锦.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9):45-49.
[3]马树强.区域教育合作探析:模式、动力机制、过程模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7):3-7.
[4]孟立军.中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报告——以武陵山片区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