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应急救援队参与重大疫情时的职能转变及启示
2020-08-13刘承军殷爱民姚叶豹罗莹莹陈吉刚刘庭琪
刘承军,殷爱民,姚叶豹,罗莹莹,陈吉刚,王 利,刘庭琪
2019年12月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并流行的情况,感染患者主要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症状,少数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严重者出现肺炎以及呼吸衰竭等症状[1]。2019-nCoV潜伏期为1~14 d,平均潜伏期为5.2 d[2],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传染能力强,人群普遍易感,现已造成全球范围的扩散,当前武汉地区最为严重。截至2020年2月11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4 653例,现有重症病例8 204例,累计死亡病例1 113例,累计治愈出院4 740例,现有疑似病例16 067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451 462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85 037人[3]。
2020年1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2019-nCoV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崂山医疗区作为核应急二级医疗救治机构,承担核医学应急的现场增援和地区专科救治任务。在面临重大疫情时,应主动担当作为,要当参与者,去打赢这场瘟疫战,但核应急医学救援队如何完成职能转化,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立足该院自身情况,对开展的工作做了如下经验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1 组织管理
该院核应急医学救援队由卫生勤务办公室主任组织领导,疫情发生后,指挥权迅速移交至医院领导。核应急医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几乎同样适用于卫生应急,虽然其模块设置略有不同,但却有相互对应的关系。核应急医学救援所设立的独立的去污洗消区域,其分区理念与卫生应急基本一致,在必要时可以改造为临时隔离病房。核应急医学管理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如核污染人员的现场分类、去污洗消等技术可用于疫情管控。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该院将发热门诊与普通门急诊进行隔断,将核应急二级救治机构的病房改造成隔离病房,并与普通病房进行隔离,且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均配有专门的医生护士轮替值守。一级核应急医学救援的模块设置与重大疫情防控模块设置的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一级核应急医学救援的模块设置与重大疫情防控模块设置的比较
重大疫情防控与核应急医学救援毕竟不尽相同,核应急医学救援队处置疫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具体见表2。
表2 核应急与疫情防控处置过程比较
2 物资储备
核应急医学救援队在第一时间将用于核应急救援的物资储备交给了医院统一支配。核应急医学救援队储备的物资包括医用防护服100套(白色,作为核应急救援时的内层防护服)、隔离防护服150套(黄色,作为核应急救援时的外层防护服)、防护眼镜50个、防护面罩35个、N95口罩90个、外科口罩600个、帽子500个、一次性手术衣50件、床罩40个、床单48个、中单50个、负压担架2个、鼻咽拭子采集管100支等,这些物资可直接用于疫情防控。核应急装备电子测温仪和红外热成像仪也可用于体温测量。
3 心理咨询
随着疫情的发展,出现心理问题的公众人数不断增加。常表现的问题有:(1)恐惧心理:有的疑心已经患病而产生紧张恐惧心理,但又害怕去医院确诊;(2)强迫行为:有的听到相关新闻报告,反复就医,反复洗手,反复消毒;(3)抑郁、失眠:有的由于社区的管控措施,导致抑郁情绪、睡眠障碍;(4)躯体症状:有的公众出现肢体无力、疲乏、胸闷、气短等情况;(5)愤怒情绪:有的因无法马上救治或确诊对医护人员心生怨愤等。上述这些心理问题也是导致发热门诊量大增的原因。
疫情救治一线的医务人员和医院职工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如:长期过劳导致身心俱疲;未见到“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而压抑沮丧;面对患者的抱怨感到孤独和悲愤;长期面对大量患者感到压力和无助;长时间无法回家,对家人充满愧疚和担忧,等等。
针对公众和医务人员出现的心理问题,核应急医学救援队的心理小组迅速做出反应:①对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进行短期心理培训,以更好地安抚前来就诊的患者;②在默默无闻不添乱的情况下可以对疫区、非疫区公众开展心理援助,尤其是对核设施营运单位的运行人员、医务人员以及保卫、保洁、餐饮等人群密切关注,开通心理专线,及时进行心理援助;③通过院内网以及公众号普及“COVID-19的相关知识以及预防措施”,提高公众和医护人员对COVID-19的认识,同时有助于消除恐慌心理;④下发心理问卷调查表,及时掌握一线医护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4 技术力量
核应急医学救援队伍的人员构成来自卫生管理及内科、外科、急诊、重症医学、心理、护理、药剂、医技等专业的军医和文职人员组成,他们勇于担当,本领过硬,不怕苦不怕死,是阻击疫情的中坚力量。核应急医学救援队侦检组人员负责全院医务人员防护服的穿脱培训,洗消组组员加强至药房和医院感染控制科,负责消耗物资的登记、短缺物资的采购和消毒工作;医疗保障组人员加强到放射科和特诊科;救治组人员根据需求加强至隔离病房或发热门诊;剩余人员则根据实际需求,由院领导统一安排。邀请上级医院传染科专家和本院专家组成专家组,针对本院疫情防控、人员防护、病员的病情确诊、治疗方案、病房布局以及患者出院条件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5 军地联合
与药品供应商、医疗防护物资生产厂家建立“特殊时期紧急供应机制”,以确保物资正常供应。与全市定点医院建立互联互通机制,到该院就医的患者经专家组鉴定为“疑似”2019-nCoV感染的地方人员,指导其至市定点医院,避免其将病毒扩散。
6 启示
这次COVID-19的疫情是对全国卫生应急的考验,也给核应急医学救援带来诸多的启示。(1)要充分考虑情况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疫情暴发后,个别地区出现居民由于恐慌而去抢购防护物资,药店囤积物资抬价等现象,如果我国发生核事故,由于公众对核与辐射知识的匮乏[4-5],届时可能会出现更多乱象。因此,在平时,应加强对核与辐射知识的普及,增强同地方政府和大众的联系,建立军民融合训练机制,这样在发生核事故时才能避免社会过度恐慌;在战时,核应急医学救援队可能面临核威胁以外的其他因素。(2)合理分配和安排救援力量:认清事故类型和救援能力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减员[6],合理组织与安排人员和物资,保持救援力量的可持续性。(3)构建完备的物资管理系统:把平时当战时,物资准备要做到“拿的出”、“备的全”、“可持续”和“精准分配”。(4)增强防控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申鉴·杂言》有云,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始终把“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放在心上,全力做到防患于未然。(5)职能转变的定位:职能转变必须立足于国家战略方针或地区重大战略方向,承担核应急医学救援职能的医疗机构应全面评估自身救援能力,分析职能转变的可行性,提出职能转变相关研究报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应明确医疗机构参与重大疫情防控的任务属性。(6)核应急医学救援队建设方向: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人类探索的脚步将迈进太空、深海等未知之地,与此同时,人类面临的挑战也将愈来愈严峻,未来可能还会出现类似的“黑天鹅”事件。而且未来战争是核生化威胁条件下的信息联合作战[7],单一的核应急医学救援将无法满足复杂条件下的战争应急救援任务。因此,核应急医学救援队应做到“一专多能”,甚至可考虑向全面和专业的“三防”医学救援队发展。救援队建设应把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建议从相关高校或科研院所引进相关人才,并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以及进修学习。按一人胜任多岗要求加大“一专多能”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发掘技术过硬、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骨干人才。(7)目前核应急医学救援队参与重大疫情处置存在的不足之处:医院与基层部队防疫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基层医院由于缺乏专业器材和专业人才,无法完成大批量患者的收治,尤其是重症患者,即使该院第一时间完成了病房改造,并邀请了专家指导,由于装备的限制,仍无法接收重症患者,只能接收确诊的轻中度患者;由于没有制定相关的方案预案,职能转变初期出现了物资分配管理混乱、分工不明、工作无序等现象。
此外,新冠疫情为我军的卫生应急系统敲响警钟,同时全国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也为我军疫情防控提供诸多借鉴之处:(1)军队驻地和大型舰船应制定相关方案预案,将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列入年度训练计划,并且要及时补充和完善应急物资。(2)相关军队医院应与军队驻地和大型舰船建立定点援助关系,发生疫情时,以便及时提供医疗技术以及设备,防止疫情扩大。(3)军队驻地和大型舰船要培养“吹哨人”,确保在疫情萌芽期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吹哨人”一般由技术水平过硬的技术人员和医疗人员担任。
自疫情暴发以来,各地政府机构都积极且及时地采取了相关措施,如:稳定市场,管控交通,在“三站一场”设立体温检查点、筛查点,督导居民做好防护。各省市医疗机构也迅速做出响应,成立定点医院,且重点医院抽调专业力量驰援武汉。全国人民积极配合,捐款捐物。海外华侨也积极筹措救援物资,支援武汉。现在全国协力抗疫,全民皆兵,我们定能共克时艰,战胜疫情,中国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