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3例临床观察
2020-08-12刘永辉王向阳邱永琪崔宏勋
刘永辉 王向阳 邱永琪 崔宏勋
摘 要: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膀胱训练治疗,观察组43例患者在膀胱训练基础上加以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比较两组尿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充盈期逼尿肌压)。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均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及充盈期逼尿肌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h排尿次数及尿失禁次数低于对照组,单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募穴和下合穴利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排尿功能障碍,减少尿失禁次数,值得推荐。
关键词:电针;募穴;下合穴;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
中图分类号:R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0)-12-0182-02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较为常见并发症,由于外界原因使人体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受损,导致患者尿失禁、排尿困难、排尿功能异常,同时还可引起尿路结石、反复尿路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治疗该病主要有膀胱功能训练、药物、盆底肌电刺激等方案,膀胱功能训练虽能够有效改善排尿功能,但起效缓慢,而药物治疗存在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针灸是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方法,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鉴于此,本研究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针灸治疗,旨在观察针灸治疗对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28~45岁,平均(35.88±2.16)岁;病程2~9个月,平均(5.10±0.96)个月。观察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30~42岁,平均(36.04±2.03)岁;病程3~7个月,平均(5.04±0.98)个月。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自愿配合完成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对本研究所用电针、膀胱训练等方法存在禁忌者,近期内接受相关药物治疗者等。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接受膀胱训练,步骤如下:①定时饮水:指导患者养成良好饮水习惯,每天至少8次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达2000mL。②定时排尿: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尿习惯,排尿4~5h/次,可采用刺激会阴部、牵拉阴毛、按摩膀胱等方法刺激膀胱排尿,建立反射性排尿,刺激仍不排尿者可从上至下挤压下腹部、膀胱,手法由轻到重,直至尿液排出。③定时导尿,导尿开始时每5h导尿1次,若刺激膀胱、挤压膀胱后能够自动排尿200mL作用则频率改为每8h导尿1次,自动排尿量提高则导尿频率逐步减少,直至参与尿量低于100mL时即可停止导尿。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选穴:①腹部募穴中极、中脘、关元、双侧天枢、双侧京门。②下肢下合穴双侧足三里、双侧阳陵泉、双侧委中、双侧委阳。对针刺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选用针灸针进行针刺,进针后轻轻捻转,缓慢提插,留针30min,连接脉冲针灸治疗仪,连接电针正负极,选用疏波,以患者耐受为宜,每天进行1次。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尿流动力学监测,包括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充盈期逼尿肌压。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排尿日记,包括24h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单次排尿量。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文数据均经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流动力学
治疗后观察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均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及充盈期逼尿肌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排尿日记
治疗后,观察组24h排尿次数及尿失禁次数低于對照组,单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脊髓功能损伤导致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膀胱功能异常,引发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功能训练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其价格低廉,且对训练环境及地点无明显要求,适用范围较广,使得多数患者容易接受,然而其训练时间较长,甚至需要患者长年训练,养成习惯,起效较慢,难以满足患者快速解决问题的需求[2-3]。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六脏六腑各有一个,募穴位置与相关脏腑的位置相近。本研究选用募穴为中极、中脘、关元、双侧天枢、双侧京门,其中中脘属任脉,为胃之募穴,是胃气积聚之处,针刺能够调养脾胃,调和气血,蓄养元气之功。关元属任脉,为小肠募穴,天枢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募穴,针刺能够疏通肠道,使水道通畅,利于尿液排出。中极属任脉,为膀胱经募穴,京门为肾之募穴,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针刺能够调补肾精、充养肾气,肾气得养则气化功能得用,水液得以代谢[4]。
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本研究选用足三里、阳陵泉、委中、委阳穴,其中胃合于足三里,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针刺能够调节肠胃、调理膀胱[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尿流动力学优于对照组,24h排尿次数及尿失禁次数低于对照组,单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表明电针募穴和下合穴能够有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尿流动力学,减少尿失禁的次数。
综上所述,电针募穴和下合穴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排尿功能及尿流动力学,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李俊,贾勤,陈苏红.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1):43-46.
[2]马璟,韩晶,沙漠.骶神经根磁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20,10(2):120-121.
[3]朱婷立,章海娟,漏佳丽,等.针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4):735-738.
[4]吕婷婷,吕坚伟,蒋晨,等.电针神经刺激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9,35(1):34-37.
[5]刘双岭,孔妍,唐祎周,等.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9,41(8):1236.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