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治融合”视域下乡村治理优化路径研究

2020-08-12王倩

南方农业·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优化路径

王倩

摘 要 当前,“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已然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典型示范。基于此,通过对重庆市双槐镇“首善之镇·德润民心”社会治理方式的现状考察和实践分析,提出健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实践体系、构建“三治融合”长效落实保障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15.060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大课题,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治理理念。“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已然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典型示范。基于此,以重庆市双槐镇为样本,探究新型乡村治理优化之路。

1 现状考察: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重庆市双槐镇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党员干部、群众为主体,以转变作风、改善民生为导向,以“多数人做少数人的工作”为目标,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以“五善”工程为核心(即善政——党建固本工程、善聚——产业培元工程、善建——城建美颜工程、善治——法治正气工程、善德——人文润心工程),创新开展了“首善之镇·德润民心”社会治理工程,陆续推出了“五善堂”(善政堂、善书堂、善学堂、善医堂、慈善堂)等特色建设,以“1+19+N”模式(即1个善行志愿服务团,19个善行志愿服务队,N名善行志愿者)建立了宣德扬善专业队伍,采取“以评立德、以行养德、以规促德”方式理顺了党群干群关系,建立了遵法崇德向善的长效机制。

2 实践分析:乡村治理创新的经验启示

2.1 内部关联与作用机制

自治是根本,法治是前提,德治是基础。“三治融合”分别从主体、规则和运行三个维度解决了“谁来治”(自治)、“依何治”(法治)、“如何治”(德治)的问题。“三治”各有不足,自治容易“任性”,法治“硬”,德治“软”,唯有把自治、德治的“自下而上”与法治的“自上而下”结合起来,上下对接方能张弛有度[1]。重庆市双槐镇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多元治理方式,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引领村民自治,形成了多样化治理格局,实现了全社会共治共享。

2.2 治理重点与融合关键

三治融合,核心在“治”,關键在“融”。治理重点是在推进乡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提高治理主体的意识,其中深化自治的重点在于引导全体村民在广泛的实践参与中形成对权利义务、规则底线以及共同体价值的内心自觉,实现观念转变和习惯养成;加强法治的重点在于提升村民的规则认知度;倡导德治的重点在于滋养村民的道德尊严感。而融合的关键在于健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的实践体系,构建“三治融合”长效落实的保障机制,尊重基层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基层党建的核心引领作用,向科技借力,做资源整合。

3 路径拓展:健全乡村治理的实践体系

3.1 以自治方式激发治理活力,增强实施效果

乡村治理的根本在于自治,而自治的核心是“人”。健全乡村治理的实践体系,必须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作为根本性举措,自治为体,德法兼用。要坚持夯实党的领导地位,选好、管好、用好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头人,强化村两委的行政能力,加强村民主体意识,通过政府、村委会、党支部、群众组织等多元主体合作共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2]。

3.2 以法治手段维护公平正义,保障有序推进

法治是维护村庄稳定、保护村庄安全的刚性约束。乡村治理的最终走向应该是在法治大前提下,通过多元治理实现善治。健全乡村治理的实践体系,必须优化整合多元规范资源,形成以国家法律、政策和党内法规等正式规范为基础,以村规民约等非正式规范为补充的多元规范合作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法律的权威地位,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完善基层法治体系建设。

3.3 以德治措施强化价值引领,提高思想认识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健全乡村治理的实践体系,必须坚持以德治为内在支撑,强化道德规范的教化作用。对村民,要弘扬乡贤文化,发扬“重道立德”“以德化民”“以民养风”的德教传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村民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干部,要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正官德,严纪律,强监督,以党风带民风,加强村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基层治理水平[3]。

4 路径深化:构建长效落实的保障机制

4.1 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以党建带群团共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加强基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认真落实村“两委”联席会等党内基本民主生活制度,将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4.2 坚持协同治理,建立长效化的多主体参与机制

在“中央-地方-乡村”一体多元的协商型纵向制度供给结构下,横向拓宽基层参与渠道,搭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乡镇政府服务、社会组织协同、村民积极参与”的多主体参与平台,规范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协商对话、平等交流和利益认同。健全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激励机制,将责任追究及考核机制纳入乡村干部监督机制。

4.3 坚持人才优化,提升治理队伍专业化水平

乡村治理,人才为先。在自治方面,要有效吸附农民留乡,吸引“城归”返乡,利用互联网科技构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精准对接农户需求,以专业化的治理工具提升乡村智能化服务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在法治方面,创新法律顾问和外援普法机制,打造“法治人才工程”,促进乡村法治治理能力提档升级。在德治方面,拓宽新乡贤范围,将享有较高声望、具有道德感召力、热心集体事务的党员和普通村民吸纳进入治理群体,发挥其在乡优势,深度引领和参与乡村事务管理,打通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 黄谦,闻丽英.“三治融合”对乡村善治的作用机制研究[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15-19.

[2] 赵越.“三治”融合视角下眉县农村社会治理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9.

[3] 崔文博.“德法兼济”视域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D].成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8.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优化路径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