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SSCI期刊的国内科技查新研究状况分析
2020-08-12侯小红
侯小红
(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山西 太原030024)
1 引言
国内科技查新工作源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以“科技查新”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1989 年吉林省科技情报所刘金华发表的《浅谈科技查新工作》拉开了我国科技查新研究的序幕。此后,科技查新被国内专家学者关注,并逐渐成为当今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亮点”。那么,科技查新在国内的研究水平如何?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和有影响力的期刊有哪些?科技查新工作研究的热点在哪些方面?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呢?笔者通过对CSSCI 期刊收录的有关科技查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来阐释国内科技查新研究领域的研究特点及发展趋势,并通过绘制一些图表,直观地展示和分析我国科技查新工作的研究状况。
2 论文定量分析
2.1 论文数据来源
2019 年10 月28 日进入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选择“期刊数据库”,选择“高级检索”,以“科技查新”作为主题,选择“精确匹配”,期刊来源类别勾选“CSSCI”,其他检索条件不限制,共检索到397篇有关研究“科技查新”的文献。去除有关科技查新站介绍、图书馆介绍和新书介绍的9 篇文献,最后得到了388 篇数据文献。然后利用Excel 软件工具对这些数据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2.2 论文发表年度趋势
图1 发文年度趋势图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某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速度和理论水平和此领域发表论文的数量是分不开的。从图1《发文年度趋势图》可以看出,CSSCI期刊于1998年开始发表第一篇有关科技查新的研究文献。从整体上来看,国内科技查新研究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1998年至2007年为波动期,这个阶段发文量处于波动的状态;2007 年以后至2010年为上升期,在此期间发文篇数增长较快,至2010年达到最高值44篇;2010年以后至2012年这三年为平稳期,发文量分别为44 篇、43 篇、44 篇;2012年以后至今为衰减期,这期间的发文量逐年降低,从2012 年的发文量44 篇降到了2017 年的8 篇和2019年的6篇(截至到检索日期)。
以上这些数字说明起初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科技查新工作的关注度还不是太高,直到教育部在2003、2004、2006 年分三批设立了一共57 所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以后,才把科技查新的研究工作推向了高潮,并受到了科技查新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随后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一直到2010 年攀到了峰值。但2012年之后每年的发文量就不乐观了。这也从一个层面表明国内科技查新研究进入到了“瓶颈期”,需要适应新的国家创新教育需求和科研环境,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寻求查新业务的突破和转型,探索新的实践和方法来推动科技查新工作的持续发展。一般来说,论文的产生规律符合时代需求的发展规律。这些数据也见证了国内科技查新从萌芽、诞生和发展将近四十年的历史。
2.3 论文发表期刊和期刊被引频次
通过统计一个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可以了解此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期刊。笔者以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作为依据,对科技查新研究领域的期刊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详见表1。经统计,388 篇科技查新研究论文发表在36 种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发文10.83篇。明显可以看出,论文的期刊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有10 种期刊在1998—2019年21年期间仅发表了l篇科技查新研究论文,占期刊总数的27.78%;平均每年能发文l 篇以上的期刊仅6 种,占到36 种期刊总数的16.67%。发文量超过10 篇(包括10 篇)的期刊共有12种,占期刊总数的33.33%。发文数量最多的期刊是《现代情报》期刊,发文篇数达到了70 篇。《图书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发文量分别为66篇、37篇。这3种期刊共发表了有关科技查新的论文173篇,占总发文数388 篇的44.58%,成为科技查新研究领域的三大主要阵地期刊。同时,对这些期刊的被引频次也进行了统计。统计后发现,388篇数据文献共被引2840次,篇均被引7.32次。共有23种期刊的被引频次超过了10 次,被引频次最多的是《现代情报》期刊,被引频次达到396次,发文数量最多的期刊同样被引频次也较高。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较高的期刊均为图书情报学领域的期刊。《现代情报》《图书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工作与研究》这3种期刊不管是在发文数量还是被引频次都遥遥领先于其他期刊。可以视为在国内科技查新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期刊。
表1 科技查新研究领域CSSCI期刊的发文篇数及被引次数统计
2.4 发文高产作者
表2 国内科技查新研究发文超过3篇的高产作者统计
因为存在作者间的合著现象,通过对检索数据进行统计,388 篇数据文献的作者数量达到了551名。发文量超过4篇的作者共有19名,具体内容见表2。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两位作者是张群和季淑娟,各发表论文12 篇和8 篇。张群作者的12篇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科技查新工作的实践问题、现状、发展及建设体系探讨上,而季淑娟的8篇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了科技查新的技术标准与质量控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和技术创新等。
通过对署名超过3个(包括3个)作者的104篇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统计还可以看出,有一部分作者在科技查新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团队。这些科研团队成员超过5 人(包括5 人)的主要有:(1)季淑娟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有杜璟、王超、董月玲、王寻、张丽英、左文革、王晓丽等人,他们多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专利处。(2)马景娣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有朱玉奴、缪家鼎、张冬梅、川蓉等人,来自浙江大学图书馆。(3)王欣团队。团队成员有刘小溪、刘夏、盛安琪、刘宏军、庄伟等人,他们来自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4)邱丽君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有李蕊、杨锐、王金芝、黄豆等。他们来自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5)高彦静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有郭倩玲、张慧卿、孙秀良、杨守文、伊雷等。他们来自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6)鲁景亮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有任珩、王君兰、古志文、赵勇等。他们来自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此外还有其他作者之间的研究合作团队。
当前,团队已经成为了科技创新中重要的力量源。上述研究合作团队的形成说明了我国科技查新领域表现出的旺盛生命力和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型组织中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必然性。
图2 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2.5 发文作者机构
通过对发文作者的所属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确定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通过统计,发现388 篇文献的作者机构共有249 个,其中发文量超过5篇的有24个机构,详见表3。
由表3可知,发文量超过5篇的单位大多来自高校图书馆和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这说明了国内高校图书馆和情报研究所这两个机构关注科技查新研究较多,是科技查新研究领域中主要的研究力量。这也可能与科技查新工作站大多设立在高校和研究所有关,借助资源优势,有利于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
通过对机构的统计,发现江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和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对科技查新的研究较为活跃。同时,研究机构之间也呈现出了合作研究的现象,并具有一定的特点:(1)高校图书馆之间合作明显。主要表现为市内、省内和跨省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如市内有南开大学图书馆和天津市军事交通学院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图书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和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合作等。省内合作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和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等。跨省有江南大学图书馆和吉林大学图书馆、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江苏大学图书馆、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和东营职业学院图书馆合作等。(2)高校与研究所合作也显著。主要表现为省内之间的合作。如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安徽大学、扬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和扬州大学、江苏建康职业学院和江苏省医学情报研究所等。(3)高校相关部门之间合作也较多。如鲁东大学资产处和鲁东大学法学院、江南大学江南发展研究院和江南大学图书馆等。其他还有研究所与数据商之间、研究所与研究所之间、大学图书馆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图书馆总分馆之间的合作等。
表3 发文量超过3篇的机构统计
但是还存在另一个现象:388篇文献中的发文机构或研究合作机构未见有企业参与。这也可能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缘故。目前国内科技查新面临的问题是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或服务。也就是目前流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实现高校与企业(社会)的共赢。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是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研究承担科研课题实现产学研各方的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流通与共享、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也正是科技查新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即助力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创新。
2.6 关键词词频和论文被引频次
关键词作为作者对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的精炼,是文章中最能表达全文含义也最能反映中心内容的名词或词组。其作为数据库收录和检索文献的标识,可使读者对论文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学科领域里关键词出现的某频次越高,即可视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对检索的数据文献进行了关键词频次统计,详见表4。
表4 词频出现超过4次的关键词统计
表4 是388 篇文献中词频超过4 次的关键词。通过分析,发现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科技查新”,这与论文的研究内容是相吻合的。排在第二和第三的关键词分别是“高校图书馆”和“高校”,这与科技查新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业务及近几年教育部设立的科技查新工作站大都分布在高校有关。词频超过10次的关键词还有:统计分析、查新、图书馆、信息服务、查新报告、科技创新和查新质量。通过对关键词词频的统计,表明国内科技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科技查新工作的统计分析、科技查新的质量控制、科技查新的信息服务、查新报告的查新质量等方面。
被引文献也是学术评价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被引频次作为一个具体而又客观的定量评价指标,显示了某期刊上的某作者的论文被使用或被研究者(读者)重视的程度和学术水平重要价值的有效测度。它直接反映了期刊论文在某学科研究领域所起的作用,也反映了某种期刊和某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以及所含的情报的学术价值。针对某篇论文来说,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了该篇论文受人关注的程度越高,其对本学科领域的影响也就越大。其学术影响力越大,一定程度上也就体现了论文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学术质量。表5 显示了我国CSSCI 期刊1998—2019 年科技查新研究领域被引频次超过30 次的文献统计。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2012年燕山大学图书馆的鄂丽君作者发表在《情报杂志》期刊上的《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调查与分析》,被引用了47 次,说明该篇论文在科技查新研究方面对其他研究者的影响力。被引频次排在前面的的10篇文献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研究方面:科技查新工作的统计分析、科技查新的服务调查与分析、科技查新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查新检索中的关键词、科技查新的质量、查新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也都是科技查新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都是从提高查新的工作和服务质量方面来促进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发展与价值流动,也都是科技查新一直研究的热门。分析结果与通过关键词的词频统计的结果是相契合的。
表5 被引频次超过30次的文献统计
续表
3 结论
科技查新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历经了近40 年的探索、实践及经验积累。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刚开始起步的逐步摸索的新生事物阶段到逐步成熟完善的常规性服务的过程。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科技查新工作虽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开展着,但科技查新研究领域的发表文献数量却停滞不前甚至减少。作为一项不断进行创新的事业,科技查新不仅需要依靠查新人员的专业训练和经验积累,还需要更多研究者们学术思想火花的凝聚和碰撞。在大数据时代下,国内科技查新研究要密切结合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的项目、专家、机构、成果等信息,构建大数据科技查新的资源池,加强科技查新工作对科技计划管理的支撑作用。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提供深层次的加工与分析,来满足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对科技查新服务的需求。依托科技查新专委会,通过行业联合,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全国科技查新工作体系。基于市场化的思维,形成科学的工作机制,以保障科技查新质量,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努力开创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