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语语境下国产动画电影汉语视听教学研究

2020-08-11匡义

中国电气工程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动画电影

摘要:当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不仅在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上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且在传播思维和传播技巧上也显得新颖独特。近几年,国内各大视频软件在海外的强势登陆为汉文化推广开辟出了一条新道路。海外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国产影视剧来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大部分国产影视剧引入国外后会经过配音处理,但是配音之后的视频可能会与原声本意相差甚远,如果将其作为汉语教学材料则会误导汉语学习者。该文将以克拉申输入假说为理论基础,以泰国初级视听课堂为实践客体,深入探讨在泰语语境下,国产动画电影在汉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希望能为对外汉语影视教学的向前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泰语语境;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动画电影;视听教学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种特殊教学形式,国产动画电影视听教学实践同样需要第二语言教学相关理论支撑。而且相关理论基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综合作用,对国产动画电影在非目的语境的教学产生影响。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后,认为主要应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学法理论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产动画电影视听教学相关理论

1.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目前学界一般观点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由行为主义(behaviorism)和先天论(innatism)两大学派构成。行为主义认为语言的习得是学习者在外部语言环境影响下发生的,而先天论的提出者乔姆斯基(Chomsky)则认为儿童自身存在一种语言习得机制(LAD)可以让他们自由习得任何一种语言。两者虽然在学习者本体是否存在先天机制这一层面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但是它们都不否定学习者需要外部语言环境刺激才能实现第二语言习得。克拉申(Krashen)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便开始关注第二语言习得,在其著作《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1981)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1982)中,克拉申系统地区分了语言“习得”和“学得”概念。并且由此提出了著名的五大假说,即:习得-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克拉申定义“语言习得”为学习者在无意识状态下,自然而然的学会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习得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学习者个体与周围语言环境的交流而产生的,是学习者潜意识对外界语言信息进行内化的产物。克拉申认为,语言的“习得”是促进学习者第二语言能力发展的动因,而“学得”则是对“习得”内容的检查,但并不排斥“学得”的作用。

作为克拉申五大假说理论的核心,输入假说认为如果要达到语言习得的效果,那么学习者就必须通过听读等方式获取略高于自己当前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即输入要达到“i+1”的效果。学习者通过语境和语际信息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理解并掌握所输入的“i+1”语言信息。在此基础上,克拉申又区分了粗调输入和精调输入。粗调输入往往因输入内容过于宽泛而会导致出现“i+2”的情况出现,而且无效输入会对学习者完成语言习得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因此克拉申提出理想状态下的输入需要满足可理解性、有趣且相关、非语法程序性和足够的输入量这四个条件。而且克拉申提出过早让学习者运用语言是不妥的,必须要在完成了一定语言输入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应用。

2. 心理学理论

视听教学自身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學和心理学理论基础构成的复杂性。目前大多数视听教学实践表明,视听教学所依托的主要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理论。“刺激-反应”论主要观点认为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中任何事物都可以带给学习者相应的刺激,并促使学习者根据刺激做出具体的反应行为。从视听教学的表现形式来看,视听教学是通过声光电技术带给学习者视觉和听觉双向刺激来提高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感知。但是视听教学带给学习者视听感官的刺激并非简单要求学习者对所输入语言信号进行瞬间反应,而是需要学习者通过一定手段和时间的加工内化后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图式进行输出。因此,从视听教学发生作用的原理来看,不能仅以“刺激-反应”论来概括。构造心理学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为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产生“注意”是从刺激开始。

新异的刺激会带来初级的注意,而往往这种注意是无意识的情感注意,并不能引发学习行为。

而伴随外部刺激信息输入时间的延长和输入量的增多,所输入内容的新异性和吸引力会逐渐降低。但是如果学习者在新奇感过后对所输入内容产生兴趣,那么学习者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则不需要靠意志来维持注意,而且可以回复到之前由新奇感产生的注意状态中。除此之外,构造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情绪和情感状态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构造主义主要代表人物铁钦纳认为情绪是整体,各种情感组成了情绪。而且铁钦纳提出,人的思想感情不仅包括人的各种情绪,更主要还包含了人的认知成分和感受。在构造主义心理学观点中,情感和认知是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这一点在视听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从对以上心理学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国产动画电影作为汉语教学素材首先要做到所选动画电影的画、音、字三要素能够给学习者带来足够多的心理刺激,学习者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会对进一步观看所播放内容。然而教师若要将学习者的好奇心理转化为对国产动画电影中语言点的学习兴趣,则需要通过练习和鼓励等方式使得之前的刺激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持续。如此一来,学习者在课堂中可以一直保持适度的紧张和兴奋状态,学习者所学知识也能进入到长时记忆系统中。

3. 教学法理论

与二语习得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一样,国产动画电影视听教学所依托的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视听教学实践之一,国产动画电影视听教学首先依托的教学法理论就是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视听法。视听法又称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声、光、电等多种现代媒体设备,将学习者对外部事物形象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与目的语相联结,进而促进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该教学法在结合了直接法、听说法二者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母语与目的语对比确定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学习者对视听教材中目的语项目的反复操练,达到培养学习者形成目的语语感的效果。视听法强调通过对外部事物的整体感知来形成对所涉及语言知识的体系建构,因此一般视听教学遵循“段-句-词-语素”这种从整体逐渐过渡到局部的教学顺序。然而如果在非目的语语境中按照这种顺序进行视听教学,学习者很可能会因两种语境过渡太过突然而在头脑中进行语言信息过滤,视听材料的教学功能会被大大削弱。除此之外,视听法过于强调学习者对视听材料中交际对话的模仿,但是却忽略了学习者在实际交际场景当中对所学交际用语的应用。而且学习者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下进行简单机械地模仿非但达不到视听教学的目标,相反还会引起学习者心理上的反感。

针对孤立使用视听法出现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将视听法与全身反应法(TPR)相结合可

以使视听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身反应法的观点认为,这种动作行为上的反映并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设定,并且教师要对学生课堂上的身体反应进行全程把控和引导,学习者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引在活动情境中感知并掌握语言。学习者在情境中体验语言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吸引学习者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习者课堂参与度。在全身反应法的指导下,教师不会给学习者施加额外的教学压力,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是否参与活动或做出动作反应。如此一来,学习者课堂焦虑感大大降低,语言习得可以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发生。虽然全身反应法的弊端主要在于其所适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范围太过狭窄,而且难以兼顾不同个体在视听感知能力上的差异。但是当其与视听法相结合时,二者之间可以尽最大可能实现优势互补,使视听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综合对以上教学法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国产动画电影视听教学并非一时一课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而是需要通过对外汉语教师进行多次教学实践,在具体情况中进行具体分析,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国产动画电影语言信息实现最大限度的有效输入。

二、泰语语境下的对外汉语视听教学

1. 国外语境理论相关研究述评

语境作为交际范畴的内容,主要指的是语言使用的环境,具体包括交际意图、前言后语、交际场合与背景知识等内容。“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最先是由德国语言学家威格纳提出,威格纳将其理论定义为“情景理论”。威格纳认为言语交际中的“情景”可以分为“明显情景”(交际双方所处的直接交际情景)和“记忆情景”(交际双方根据自己记忆所获取的背景知识)。威格纳情景理论虽然比较系统的阐释了情景因素在交际中,尤其是在不同方言中交际的重要性,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语言研究。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在《原始语言的意义问题》中首次提出并解释了“情景语境”概念,“情景语境”即话语产生当时及紧接在其前后的各种实际事件,即语言发生的情境。1935年,马林诺夫斯基又提出了“文化语境”的概念,即话语产生的整个文化背景。“文化语境”也可以理解为说话者所生活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关于两种语境,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的纠结在一起语言的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个单词的意义,不能从对这个单词的消极的苦思冥想中得出,必须参照特定的文化,对单词的功能进行分析之后才能推测出来” 。综合马氏的观点可以得出,交际话语只有在“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才能产生实际的意义。然而马林诺夫斯基研究语境主要是由于人类学领域涉及到语境而提出“语境”思想,并非是在语言学领域中自觉研究“语境”。马林诺夫斯基的学生弗斯在此基础上语义学角度对语境的因素进行概括,提出了“意义层级理论”,从而完成了构建语境理论的任务。在此之后,英国语言學家韩礼德又在语言学领域引入“语域”这一概念,他指出“语场、语式和语旨是语域理论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三个变项成为情景语境的主要特征,他们共同决定语域的取向” 。韩礼德的理论进一步深化了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理论,将语境细化到交际中每一单元以及每一过程当中,语境理论至此已臻成熟。

2. 国内语境理论研究述评

在国内,语境理论起源相对较早,1932年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著中提出“六何(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一说,奠定了国内语言学“语境”理论研究基础。王德春给语境下定义,认为“语境就是对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张志公则提出:“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的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前言后语。” 张德禄、李艳(2004)认为:“语境在视听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和语言关系十分密切,主导着语言的运用。” 李香玲、贾超琴(2005)在探究视听教学法的优势时认为,相比起传统教学而言,视听教学可以做到“把语言教学情景化” ,使学习者能够在试听教学材料建构出来的语言交际场景中提升自己的语言感知力。丁赟(2014)通过在韩国语境中进行对外汉语视听教学实践,得出结论认为在非目的语语境中进行汉语视听教学需要考虑到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和学生自身的情况,重点从视听教学资源的选材上讨论在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对外汉语视听教学。王健(2015)指出:“把影视资源运用到对外汉语课堂上,可以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语言交际氛围。”

综上可知,国内对外汉语视听教学虽然对语境理论的关注度并不低,但基本都局限于视听教学能够营造第二语言学习环境,进而使学习者能够自然习得第二语言的作用这一方面。对于学习者所处本族语语言环境给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跨语言环境学习等问题的探讨却并不多,相关理论研究并不深刻,由此可见,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视听教学中的应用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更进一步结合,需要通过更多汉语视听教学实践来证明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视听教学中应用的合理性,并促进语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产动画电影视听教学情况分析

1.国产动画电影概念与分类

动画电影即以动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制作的电影。导演徐克曾经给动画下定义“动画是一个电影类型,不是儿童片”,这一观点的提出突显了动画电影的艺术价值,区分了仅具有娱乐功能的儿童动画片和具有价值导向功能的动画电影。在英语中“Cartoon(卡通)”和“Comic(漫画)”的区别在于受众群体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卡通主要针对16岁以下的未成年儿童,而漫画则主要面向青少年,甚至中老年也可以观看。在动画界的普遍观点中,“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而动画电影则是通过动画形式独立制作而成的正规电影作品,其价值与真人电影相当,同样可以收获电影票房。

国产动画电影起源较早,建国后的第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开国产动画电影先河,随后的《哪吒闹海》开启国产动画电影大银幕时代。步入新世纪,《宝莲灯》利用现代光影技术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2006年环球数码首次采用3D建模技术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同时国画风格的国产动画短片《桃花源记》也在国际上斩获无数大奖。步入21世纪后,国产动画电影的适龄性开始有所提升。国产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体不再仅仅局限于未成年人,更多适合青年甚至中老年观看的动画电影开始盛行。其中较为著名的有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和2019年上映的《白蛇:缘起》两部电影。

综合对国产动画电影的概念、分类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来看,国产动画电影伴随着时代发展以及科技进步而逐步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国产动画电影知名度的提升,其在国际上的传播也日渐广泛。国产动画电影语言多语种译制工作的展开,也为国产动画电影更好地让海外观众理解接受奠定了基础。从国产动画电影作为汉语视听教学材料的角度来看,汉语与其他语言实现成功转译对于对外汉语视听教学而言也是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的。

2.国产动画电影在跨语境汉语视听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分析

伴随视听教学手段的丰富,传统的对外汉语视听教学三要素已远远不能够满足学习者对于汉语语言及文化学习的需求。从国产动画电影资源本身来看,当前大多数国产动画电影都运用了微型模型建构、电脑合成图像以及3D人物建模与转场技术。取而代之的多功能放映设备、全方位立体音效音响甚至VR等技术,能够使学习者充分调动视、听、嗅、触等感官系统,使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动画中所展现的场景。其次,国产动画电影营造真实汉语交际情境的功能需要得到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中进行操练才能得到证实。因此,这便要求教师在课堂操练以及课外交流中通过各种方式营造交际情境。教师可以在综合考察班级整体情况以及教学资源特点的前提下,适度灵活地对班级组织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国产动画电影的引入,在某种程度上“倒逼”对外汉语视听教学从教学资源选取到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使用等方面得到提高,是促进汉语视听教学发展的新动力。

从学习者自身的角度来看,通过国产动画电影进行汉语视听教学,能够激发学习者最自然的交际动机,减轻学习者的学习压力,实现最自然的语言习得。在传统言语交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形象的存在与学习任务的压力会使学习者出现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或因被逼无奈而强迫自己开口这两种极端情况。任何一种情况都是对学习者交际用语习得不利的。而国产动画电影以兴趣为先导,在学习者进入到汉语语言情境中以后,可以在语境的感染下习得汉语交际。全过程可以摆脱教师形象对学习者观影及语言学习的影响,课堂学习任务也可以通过课堂活动或游戏等其他方式呈现出来。如此一来,学习者可以在极小的外部交际环境压力下自然地说出所习得语言,达到高效输出的目的。

最后,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当前国产动画电影基本都能做到“历史为骨,艺术为翼”,其中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元素基本上都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性创作,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播价值。同时,通过国产动画电影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形式轻松自然,更容易为学习者所接受。学习者的语言与文化输入的情感阻碍大大降低,习得也就自然发生了。

3. 泰语语境下国产动画电影教学现状与策略分析

笔者通过查阅之前班韩七校历任汉语教师教学档案发现,第六任和第九任汉语教师分别以动画连续剧《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和《大圣归来》为教学素材进行过汉语教学。因此,笔者就该校视听教学情况对两位教师做了访谈。

在访谈中,该校第六任汉语教师反映,考虑到该校学习者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都偏低,而且汉语学习自主性不高,所以选择播放动画的形式来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对于为何选择《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作為教学材料这一问题,该教师表示虽然在任教期间国内已经上映了《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等优秀国产动画电影,但是在泰国各大视频网站上无法找到相关资源。除此之外,该教师反映所选汉语视听教学资源《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是《秦时明月》系列第三部作品,属于分季和分集式动画连续剧。如果没有看过《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和《秦时明月之百步飞剑》这两部作品,学习者无法将动画剧情联系起来。而且从动画语言上看,虽然该作品在传入泰国后,配音和字幕都已经转译成泰语,但是学习者在观看后只对动画中精彩的打斗场景存有印象,影片人物语言表达对他们而言是再简单不过的泰语,无法引起学习者注意。在视听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上,该教师将课堂分为观影课和讲授课,即第一堂课全部用以观影,第二堂课则将上节课播放视频所涉及语言知识点进行提点式教学。然而由于学习者在观影中并未接触到汉语,所以提点式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动画连续剧剧集过长,这也导致在该教师教学任务结束后影片并未播放完成。

第九任汉语教师在汉语动画视听教学实践中并未遇到影视教学资源缺失或教学条件不能够满足视听教学实践等硬件问题。但是仍旧存在动画电影语言无法完成汉语教学任务,学习者学习热情低落等问题。《大圣归来》在泰国上映后为了方便当地民众理解而将影片语言转换为泰语配音无字幕形式,各大视频平台中相关影片资源仅仅只是转载了这种形式,并未对影片做任何处理。该教师通过字幕软件为影片添加汉语字幕后,但是学习者对字幕形式的关注度并不高,字幕对于汉语尤其是汉字形式学习的辅助作用微乎其微。其次在视听教学过程中,该教师依然延续先观影后教学的教学方法。虽然该教师在语言教学环节中改变了之前的提点式教学风格进行系统式教学,但是由于教学资源自身的限制,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重新将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回顾后才能使学习者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当中。如此一来,教学时长会因教学任务加重而延长,教学也无法继续顺利开展下去。除此之外,该教师反映由于缺乏在泰语语境中进行汉语试听教学的经验,每堂课都统一采取传统讲授式教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泰语语境下的对外汉语视听教学主要面临的难题在于现有的视听教学资源不能够满足语言教学要求。确定视听教材作为课堂总体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影响着视听教学全过程以及教学效果评估。因此要解决此类问题也需要长期技术实践和汉语视听教学工作才能把握教学资源选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三者的最佳契合点。

四、结论

视听教学作为一种当下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其实用性和课堂可接受度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大多数囿于传统书本和讲授式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学习者而言,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听材料的出现为教学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然而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初创时期,受限于视听教学手段出现时间较晚、相关理论研究未成体系等原因,对外汉语视听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长期被视作“不入流”的辅助手段,真正将视听教学作为正规教学手段并进行系统分析的文献屈指可数。步入新時期之后,伴随影视行业的发展以及教育视野的开拓,视听教学逐渐得到学界认可,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上升。但是在具体对外汉语视听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并未得到正面回答,从具体教学案例中抽取一般性的教学规律则更无从谈起。因此对外汉语视听教学更多的是需要大量的国内外教学案例进行佐证,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出更准确且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Linguistic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Longman, 1964.

[2] Krashe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United Kingdom: Pergamon Press Inc. 1981.

[3] Krash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United Kingdom: Pergamon Press Inc. 1982.

[4]王德春,陈晨. 语境学[A]. 西稹光正. 语境研究论文集[C].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5]张志公.语义与语言环境[A].西稹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C].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39.

[6]张德禄、李艳. 语境理论与视听教学[J]. 外语电化教学,2004.

[7]李香玲、贾超琴. 视听法促进语言交际能力[J]. 宜宾学院学报,2005.

[8]王健. 影视资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

[9]丁赟.韩国语境下对外汉语中级视听说课程设计---渤海大学韩国分院为例[D].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07.

作者简介:匡义(1994-),男,江西吉安人,广西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动画电影
中国传统IP动画电影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探究
动画电影《阿里巴巴与神灯》9·5开画
Why Do Adults Love Animated Movies?为何成人爱看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
3D动画电影的发展与美学构建研究
从国产动画电影看文化自信的培养与生成
有修养,不任性
动画电影中文学成人化错位与劣化趋势解析
第五届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举行
小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