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广播民生新闻节目融合发展研究
2020-08-11姚天宇
姚天宇
摘要:为适应新媒体、融媒体发展趋势,民生新闻广播节目要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争夺信息传播高地。在北京新闻广播民生新闻栏目《新闻热线》基础上,微信公众号“问北京”诞生,二者融合发展为增强传统广播民生新闻传播影响力探索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新闻热线;“问北京”;民生新闻节目;新媒体融合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新媒体快速发展冲击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改变着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传统广播传播路径已经难以满足受众需求。
民生新闻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这类广播节目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勇闯新媒体大潮,考验着新闻人的智慧和勇气。
北京新闻广播民生新闻栏目《新闻热线》从1993年开办至今已经有27年历史,2019年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名专栏)奖。为提高民生新闻栏目影响力,2014年12月北京新闻广播在《新闻热线》广播节目的基础之上全力打造微信公众号“问北京”。5年多来,《新闻热线》与“问北京”形成广播、微信平台互动融合传播模式,以“传统媒体+新媒体”矩阵方式坚守民生新闻阵地,为增强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合传播影响力探索了新路。
以新渠道对接受众,寻求更广传播平台
《新闻热线》栏目是北京地区最早的一档民生调查新闻广播节目。但由于传统广播节目的一次性传播局限,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节目的影响力堪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8.54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1%。一线城市手机用户的比例更高。微信公众号“问北京”就是针对这一现实,对《新闻热线》的延伸。
通过“问北京”这一新媒体平台,《新闻热线》栏目广播报道在音频之外,拓展了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传播手段。更重要的是,广播媒体的优质内容搭上了新媒体平台,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问北京”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最高时突破20万。在腾讯“企鹅媒体平台”,“问北京”文章的推荐量达到上百万次,最高时达到500多万次;报道平均阅读量上万,最高的阅读量近50万次。
比阅读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报道在提升广播影响力的同时,也助推一些问题的解决。比如,2018年6月5日,《新闻热线》报道《滴滴约车后订单被倒卖,乘客凌晨在东四环满脸是血,司机不知去向》一文在“问北京”刊载后,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北京警方主动联系记者,就此展开调查。滴滴公司也对此高度重视,研究加强监管的措施。
以广播节目为基础,一个团队双渠道运营
“问北京”作为北京新闻广播《新闻热线》栏目的微信公众号,其主要内容就是《新闻热线》日常播出的报道内容。由于背靠每曰更新的自采新闻报道,“问北京”也就拥有了独家原创、不断更新的内容优势。目前,“问北京”团队(同时也是《新闻热线》采编团队)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双渠道运营机制,分别以各自规律运作。
首先,在《新闻热线》中播出的报道,并非全都在“问北京”刊载,团队会根据新媒体特点进行选择,刊载适合新媒体推送内容。
其次,适合刊载在“问北京”的《新闻热线》稿件,在刊载之前,也需要进行全面改写,并辅以图片和视频,才能刊发。内容“厚度”不够,图片或视频先天不足的报道,会要求补充采访。
由于新媒体渠道没有篇幅限制,而且可以采用声音之外的更多形式,对于呈现深度调查类报道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在实际运作中,对比较复杂、信息量较大的选题,广播会播出“简版”,之后在“问北京”进行更深入全面的呈现。
团队鼓励记者通过“问北京”平台,对事件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报道,对事件的社会意义进行更广泛的探讨,这有助于厘清事实、明辨是非,使新闻价值最大化。
第三,团队会根据热点事件、突发事件采写只刊载于“问北京”的报道。也会根据网友的互动情况,延展出新的选题,这类选题—般也只在“问北京”采用。
第四,“问北京”提倡“内容+”为王。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来说,节目播完传播也基本结束了。但对新的传媒形态来说,内容发布只是传播和服务的开始,后续的需求了解、服务跟进、垂直活动策划才是更具市场价值的领域。利用新媒体渠道的互动社交功能让用户成为节目内容的后续传播者和媒体品牌的后续宣传者。“问北京”多次策划粉丝回饋活动,以增强粉丝的黏性。同时,在留言的精选过程中,通过人格化的回复与粉丝进行互动,从而提升新媒体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说,新媒体运维要从传统媒体的“内容为王”到“内容+”为王,强调以内容服务用户,在用户服务中进一步做好内容。
以新媒体反哺传统广播,不断
壮大广播节目影响力
新媒体所具有的双向性、便携性、海量传播、草根自主等特点,无疑会催生民众的自主意识,而这种自主意识的唤醒逐渐会带来民众对于公共事物的关注和参与。“问北京”诞生于传统广播节目《新闻热线》,由于更多民众参与,也成为了《新闻热线》的反哺者。
首先是选题。“问北京”的粉丝与广播节目的听众并不完全重合,线索来源因此更为丰富,《新闻热线》节目的报道选题也因此大大拓宽。
其次是影响力。“问北京”的成功,使《新闻热线》节目也更受关注,一些部门把监听《新闻热线》作为每天的“必修课”,以掌握内容动态,第一时间回应。
第三是《新闻热线》节目因为“问北京”获得新的与听众互动的途径,采编团队得以更全面了解听众的观点和意见。《新闻热线》作为热线民生类节目,通过新媒体可以发挥自身与生俱来的参与、互动的节目特色,增加社交元素,为用户提供创新的节目参与形式和接触体验。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搜集受众的UGC(用户生产内容)素材,并进行挑选整合,纳入到节目内容之中。
以媒体融合为契机,打造精干采编团队
“问北京”团队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广播新闻节目采编团队向媒体融合采编团队的转型。
“问北京”依托的采编团队是北京新闻广播《新闻热线》节目的编辑记者,没有专职运营人员,但正是因为这是一个基于传统新闻节目的“新媒体”团队,才能保证新闻嗅觉的敏锐。调度指挥者是能“听到炮火”的,记者调派、编辑协作的机制是顺畅的,相互协作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比如,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由于采编力量调动简便、流程顺畅,“问北京”得以建立了快速反应的报道机制。北京境内的突发事件,要求记者编辑在接到线索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即时给“问北京”提供报道,从接到线索到发出图文报道,时间要控制在一小时左右。在多次突发事件报道中,“问北京”在京城媒体中的反映速度都是数一数二的,速度优势有时以小时计。
另外,因为“问北京”没有专门的新媒体运营人员,每个成员都是多面手,既是传统的广播记者,也要为新媒体拍摄图片、视频,同时还是新媒体编辑,统一团队成员的思想,“问北京”建立了标准严格的运行机制。
以新媒体为桥梁,构建推动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方式
《新闻热线》作为民生调查新闻栏目,根本目标是反映民声,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问北京”秉持《新闻热线》报道客观扎实,且富于建设性,很多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市委市政府、各区、各委办局掌握民情的重要渠道。
目前,一些区和委办局已将“问北京”报道纳入问题反馈机制之中,对报道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有力地提升了报道效果。北京市委办公厅信息综合室、北京市政府信息处把该栏目纳入日常向市领导报送信息的主要采集渠道。
基于各级领导和各级政府部门对“问北京”报道的重视,从2018年6月中旬开始,北京市委督查室将“问北京”报道的问题纳入督办机制之中。目前,“问北京”的报道每天汇总至北京市委督查室,接着转办至各委办局和各区。问题办理之后,再反馈回“问北京”。
通过这一机制,“问北京”报道的问题反馈和解决比例将大幅提升,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也因此得到加强。通过新媒体渠道,办了27年的广播节目《新闻热线》真正架设起了“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