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手播种万顷田 大粮仓里奔小康

2020-08-11焦宏刘伟林刘硕颖

种子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种地机械化水稻

焦宏 刘伟林 刘硕颖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粮食安全的支撑作用怎么样?共和国大粮仓里群众的小康生活成色如何?近日,记者深入三江平原腹地的田间地头,品科技、看长势、算收入,一幅幅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农业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八化”在这里不断演绎,数字化农业、机械化耕种、社会化服务,伴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彻底告别了“汗珠落地摔八瓣”的时代,种地不再是“土里刨食”的辛苦活儿,农民迎来了“手中有粮、眼中有景、兜中有票子”的小康生活新时代。

敢种地、会种地、种好地

初夏时节的凌晨3时30分,在共和国每天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阳光在黑土地上慢慢散开,万顷良田在4个多月的短暂时光里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孕育金灿灿的“中国粮食”,装满沉甸甸的“中国饭碗”。这里是中国粮仓、中国粮都、绿色米都,是北大荒精神的形成和传承地。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桦川县星火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集体农庄诞生在这里。“过去插秧时全村齐上阵抢农时,早晨光脚下去插秧,有时地里还有一层小冰碴,双腿都冻木了。”村党支部书记崔俊哲说,现在全是机械化种植,再也不用人工插秧了。过去插秧时男女老少得在地里忙活半拉月,现在全村的481.3 hm2土地都由合作社统一机械化种植,几天就插完秧了,每垧水稻产量由过去的2 500 kg上升到现在的近1万kg。

近年来,佳木斯市人民牢记总书记重要嘱托和殷切希望,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发力,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9%,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5%,组建现代化大型农机合作社145个,带动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3%。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 616个,以“粮头食尾” “农头工尾”为抓手,突出打造了玉米、水稻、大豆、杂粮、乳制品、肉鸡6条产业链,“佳木斯大米” “佳木斯大豆” “佳木斯木耳”三大区域公共品牌叫响神州,“生态米都”成为佳木斯最亮丽的城市名片。通过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沃野平畴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气象和农业专家都会开展专业会商,为农业生产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帮助农民科学种地”,在富锦市现代农业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负责气象工作的西婷婷告诉记者。这里拥有一座覆盖全市的农业现代化信息指挥中心,由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共同参与管理,核心区667 hm2农田的气象、水位、病虫害、农机作业、水稻长势等各类数据汇集一起,为田间管理提供参考,达到设施建设标准化、田间管理智能化、农资投入精细化、节水灌溉精量化、科技服务信息化。

“示范园采用‘互联网+农业的手段,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可追溯、农业装备智能化。”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稻站站长张羽说,在这里可以看到全市32个“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的农作物种植、长势及农事操作等全过程。通过物联网对科技园水稻生产进行水、肥、气、热等监测和管理,使水稻秧苗处于最有利的生长环境中,为全市15.3万hm2水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让富锦农民敢种地、会种地、种好地。

种了大半辈子旱田的抚远市通江乡东安村村民吕生在2015年带着6 hm2土地加入了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入社改种水稻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底分红、农闲时打工,再也不用靠天吃饭,还能有生活保障。“以前种旱田的时候每年只能收入两三千元,现在不仅年底有3万多元的分红,打工还能挣2万多元。”吕生美滋滋地说,现在的收入可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手中粮、眼中景、兜中票

穿行在广袤的三江平原,不断闪现的万亩良田一望无际,满眼绿意展现着农业现代化的壮美画卷,在田间地头实现小康的農民在讲述数字化种植、智慧农业给种地带来的便捷。

刘春是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自17岁离开学校后整整种了40年的地,在经历了“单打独斗”的苦后,2013年,刘春组织成立了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6月12日,站在合作社万亩“稻海”前,回想40年间依靠种地从脱离贫困到带动农户走向小康的历程,刘春感慨万千,“过去人工插秧,有时过6月了还在插秧,后来用机械插秧虽然插秧速度提高了,但还要人工补苗,费时、费力。现在水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合作社667 hm2水稻10 d就插完秧了。”

刘春还自豪地给记者展示他种植的鳅稻,泥鳅既能给水稻提供养料,也能够增加收入,同时还是重要的生态指针,标志着水稻的绿色安全。“以前就想着怎么打更多粮,现在想的是怎么把稻子种得更好”,刘春说。合作社采用侧深施肥,鸭稻、蟹稻、鱼稻共生共养等“绿色”举措,提高“稻海”土壤有机质含量1.6个百分点,并减少了农药、化肥的用量。合作社除了给社员分红,还带动4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超过3 000元。不仅如此,通过应用水稻节水技术,合作社每667 m2用水量由原来的900 m3降至460 m3,减少了近1/2。合作社采取“生产+加工+科技”的运营模式,实行集约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从“种得好”转向“卖得好”,从“追产量”到“保质量”转变。2019年,合作社总收入达到了1 956万元。2020年稻子还在地里就已经按比市价高出0.9元/kg的价格全部订单销售了,合作社能多收入50万~60万元。

刘春的心中有一个“稻海田园梦”,将合作社周边0.27万hm2的水稻种出“花”来,让稻田变成大地艺术供游客欣赏,同时增加收入。记者看到稻田里的休憩凉亭、木栈道、瞭望塔和民宿已经建成,游客来到稻田不但能欣赏美景,还能观赏人工插秧和人工收割表演,共享“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自在。

桦川县星火村朝鲜族农民薛莲花说:“以前人工插秧累呀,现在机器插秧了,我们平时就种种花、跳跳舞、打打门球、宣传宣传我们村。”种地省事了,农民高兴了,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休闲活动中,享受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小康生活。

在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无人农机作业实验田内,技术人员在手机上轻点屏幕,一台无人驾驶插秧机和一台搅浆机就按照规划路线开始自动插秧、打浆。

“七星农场拥有各类农机具4.38万台套,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七星农场副场长韩天甲说,七星农场农机化率超98%,科技贡献率超70%,水稻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通过综合利用农业大数据和完善的农机智能手段,使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获仓储与耕整地等水稻生产全过程向智能化发展。

“2020年春耕期间,114台智能化插秧机上岗,进行无人驾驶作业,不但减少人工成本,还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建三江分公司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任李晓辉说,七星农场已拥有各类无人化作业机械20余台套,并新增了智能控制套件,实现了机械自助启停、油门自动控制、农具自动操作、感知环境、规划路径、自动避障等功能,以物联网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农业大脑”正在形成。

今日的三江平原再也看不到昔日北大荒的影子,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仓,处处展现出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成为小康社会的“三农”样本,现代农业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这里的人们每天迎着阳光过着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猜你喜欢

种地机械化水稻
种地钓鱼
水稻种子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如何让种地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
生活中不应该有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