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东五市为何要一体化

2020-08-11孙梦

商周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五市胶东经济圈

孙梦

在我国城市化持续、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速度也令人震惊。最明显的像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等,仅仅在三四十年时间里就形成了今天这样城镇密布、经济发达繁荣的局面。

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全国12大城市群占全国GDP的比重从70.56%上升至82.03%,而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GDP的比重甚至超过40%。经济圈、城市群正在重塑我国的经济版图,抓住城市群,就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

今年年初,山东揭开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的序幕。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山东省明确了青岛都市圈构成主体和胶东五市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路线图;协商推进半岛科创联盟成立事宜;提出了构建山东“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通过举办胶东经济圈工业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密集动作的背后,是一场关乎构建山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格局的变革。而只有解答出为什么要实现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这一问题,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场变革。

行政逻辑与市场逻辑

海岱齐鲁,重商的齐文化与重文的鲁文化构成了底蕴深厚的胶东文化。

数千年来,胶东五市的人们过着相同的节日,有着相同的风俗,甚至五市的方言里都充满了熟悉的海蛎子味儿,这是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的地缘文化基础。馒头、鲅鱼水饺、蛤蜊疙瘩汤……有着相同饮食习惯的胶东人,如今能否聚到一起共襄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盛举呢?

事实上,搞活胶东经济圈的想法,胶东人并不陌生。

从2000年前后提出的“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两大跨世纪工程,到2008年“一体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再到2017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直至今日的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对于胶东地区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充满期待、寄予厚望。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去年发布了《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对我国12个大型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作出了评估,12个城市群占全国GDP的比重从70.56%上升至82.03%,所有城市群占全国经济份额的比重都得到提升,经济活动逐渐向城市群集中,而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经济份额甚至超过全国的40%。2006年至2015年间,除了山东半岛外,所有其他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差距都在缩小。

根据这份报告,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推动城市群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二,虽然近年来胶东经济圈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相比,无论是在经济体量还是经济活力、营商环境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有观点认为,胶东的交通网络不发达,阻碍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的进程;也有人说,山东人因循守旧、思想不够解放,影响了山东半岛的经济发展。

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但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是,“构建经济圈、城市群有两个底层逻辑:行政逻辑和市场逻辑。”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雷仲敏认为,“在这两种逻辑上,胶东经济圈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目前,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更多的是靠行政逻辑。”雷仲敏补充道,“行政逻辑非常重要,因为胶东一体化最大的障碍是在政府而不是在市场,特别是有一个重要背景:在过去胶东五市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大于合作。”

在行政逻辑层面,推动经济圈发展需要建设包括生态环境、交通、水利、通讯等,但其中最大的难点是,实现人的一体化。胶东经济圈迄今没有放开户籍限制,雷仲敏道出了各市的隐忧,“一旦放开落户限制,人才会不会都跑到五市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

实际上,在20年前长三角地区也有过类似的担忧: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人才会不会都涌向上海?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放开限制反而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人才之间的交流。“很多上海人跑到周边地区去提供智力服务,而周边地区的人才也在上海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和归属,这与很多人的预期恰恰相反。”

另外,不仅仅是要推进人才、交通、生态环境的一体化,胶东经济圈还要打破各种行政壁垒。例如,过去各级地方政府会有强制性限制市场主体的一些行为,比如限制外地的商品进入本地;再比如,市民出行能否实现五市一卡通;还有五市跨地区、跨部门的政务服务,能否实现就近能办、异地可办。只有打破这些行政壁垒,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产业协同,一体化的市场逻辑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与根基。实现经济圈、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市场逻辑,而这一逻辑强调的是产业的协同与互补。

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珠三角一体化带动广东由落后的农业大省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大省,其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盛广耀曾评价,珠三角城市群已日臻成熟,各城市间的定位和分工也愈渐清晰,珠三角正在向世界级都市圈迈进。而雷仲敏也认为,珠三角是国内产业协同、分工做得最好的城市群,“广州是商贸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香港是金融中心,珠海和佛山是制造中心。”

具体而言,广州着力提升核心城市的服务和管理水平,逐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中心和现代服务中心;香港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吸收和利用外资,与内地形成了广泛的协作;深圳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珠海和佛山拥有数量众多的制造业企业,是珠三角的制造业基地。目前,珠三角城市群拥有比较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城市之间有良好的优势互补与功能互补,城市群形成了发展的合力。

反观胶东经济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里,在以GDP为地方政府主要考核指标下,各地政府集中精力忙于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几乎全是临港经济,主要发展石化、冶金等产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胶东五市产业互补性弱,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

“目前,在第一、二产业方面,胶东五市相关产业的互补性比较弱,在第三产业方面,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领域,青岛和其他城市能够形成一定的互补性与差异性。”雷仲敏认为,为更好地实现和周边城市的功能互補和产业分工,青岛可以考虑定位为做胶东一体化现代服务业的中心城市,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服务能级,为胶东地区提供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服务。

6月13日,胶东五市工业和信息化主要负责人在胶东经济圈工业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从产业层面探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的路径与未来,并达成初步共识:推进产业链群一体化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一体化,建设胶东经济圈产业交流平台,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共同建设数字半岛。

未来,如果没有产业协同布局、错位发展,胶东五市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虎口夺食,只能竞相降低土地价格和税收力度,这就势必形成恶性竞争、恶性循环。 胶东五市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必须形成城市群的发展合力,共同拓展市场,以应对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

提升区域竞争力

“在全国区域竞争大棋局中,山东已不那么耀眼,由昔日的别人追着跑变成了今日的追着别人跑。”2018年5月,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人民日报》刊文直指山东经济存在的5大发展问题:发展质量不高、经济总量差距扩大、区域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共有27座城市,GDP总量约为20.27万亿元,GDP突破万亿的城市共6座,包括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宁波;珠三角城市群,共有9座城市,其GDP总量共计8.69万亿元,GDP突破万亿的城市共3座,分别是深圳、广州、佛山;胶东经济圈五市2019年GDP总量为29996.37亿元,GDP突破万亿的城市仅有青岛。而据企查查相关数据,长三角城市群的上市企业数量为3900家,京津冀城市群上市企业数量有2090家,珠三角城市群是1829家,胶东经济圈的上市企业数量345家。

北有京津冀城市群虎视眈眈,西边的中原城市群正在加速崛起,向南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GDP排名第三的经济大省山东长期游离于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之外。直至今年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胶东经济圈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与发展的核心。据统计,2019年,胶东经济圈5市人口占全省的31.6%,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2.2%(占黄河九省区的13%),对外贸易占全省的64%,利用外资占全省的67.3%,财政收入占全省的43.3%。要昂起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必须首先发展好胶东经济圈。

青岛科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隋映辉教授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制定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战略与规划,构建系统性、一体化的战略协调机制,推进经济圈一体化的“五协同”,即战略协同、机制协同、政策协同、规划协同、利益协同。通过统一规划和利益协调城市布局、创新资源、产业转型和互补合作等重大项目安排,形成产业联动,让各个城市融合发展,使城市的创新功能重点突出、差别发展、协调配套,发挥独到优势,进一步增强区域一体化的创造力与竞争力。

今天,中国的经济版图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大洗牌。城市单打独斗的时代正在过去,城市群、经济圈等抱团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如何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就要看胶东经济圈在区域规划、产业协同、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等方面的谋篇与布局。

猜你喜欢

五市胶东经济圈
胶东面塑——花饽饽
聚焦精准扶贫 助力精准脱贫——在闽西南五市老促会第22次工作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
闽西南五市老促会第22次工作交流座谈会在建宁召开
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创新能力——在闽西南五市老促会第22次工作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环太湖地区创新集聚研究——基于环太湖五市的空间计量分析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优势互补 整合资源 实现环渤海经济圈巨龙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