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建屋瓦

2020-08-11叶飙

江南诗 2020年4期
关键词:瓦屋街道内心

叶飙

瓦 屋

我1994年出生在安庆市太湖县。从县城走100华里山路,来到百里镇上,再从一座拱桥经过,拐进桥头一条无名小路,走个约莫几百米,就来到了我家。我家的瓦屋坐落在一个坡下面,坡上一棵大大的樟树枝繁叶茂,将瓦屋罩住了一部分。在这个瓦屋,在灶台边,在煤油灯和50瓦的白炽灯下,爷爷和奶奶一起搭伙过日子,并生下了七个子女。从矮矮门槛走出去我的伯伯们。他们分家,一起组成了一個自然村落。而我的姑姑们,则外嫁出去。妈妈沿着长河向上,嫁给了我爸。外婆家相对最远,也就构成我小时候生活的最大物理半径。

我家瓦屋的侧面是一片梯田。这片山谷中的梯田,会一直蔓延到长河。从田埂小路穿过去,是一片山林,每到夜晚,这片山林就会陷入沉思。春夏秋冬四季,白天及黑夜,这片方圆不断切换面貌,十分神秘。我就在瓦屋前面的道场上,像那些家养的白鹅一样,在欢喜雀跃的奔跑中长大。也不断体会着,从那片神秘透传来的生的喜悦与死的悲哀。生的喜悦是它馈赠的泉水、稻谷、菜园,还有生火做饭的松树,死的悲哀是山林中的黑暗,是长了青苔的墓碑和微微隆起的坟头。

我2008年的时候经历过一次搬家,从田野走向了城市。抵达安庆市的时候,刚刚好是夜晚,长长的街道无比空旷,两排路灯指引着大货车前行,街道的前前后后都望不到头,除了黑暗仍旧是黑暗。等到白天的时候,也是这条街道上,我发现了诸多陌生的事物。商铺依次排列,有水果摊、有网吧、有小餐馆。连人们的行为举止都不一样了,人们用货币获得物品,而不是直观的劳作。在这里,唯有街道上的樟树让人感觉到熟悉。也是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异乡为何物,并开始具备了诗的冲动。

我在2011年开始去合肥读书,那时候真正开始接触到现代诗,我试图描摹这样的感受。那时候,我热衷于出行,在街道上不断追忆过去。我第一批作品中,大部分的“句子”都是在行走中击中我,之后再敷衍开来成为一首诗。轻灵是我最开始追求的美学感受。诗思在时间中不断闪现,又在过去的意象中不断跳跃,最终落到当前的场景里面。街是我诗歌发生的地点,而我是那个媒介,瓦屋和它周围的景象,靠我的作品吐露出来。典型的代表作品是《旅程》《炊烟》。

但轻灵无法解决内心的苦闷。“他异地的脸生长出坚硬的角质层”。在街道上行走的我试图找到过往的对应物,从中汲取真正的力量。这时候,街道上的行道树,仿佛具有通灵的力量,能够给予我追溯过去的场。另一方面,这场域从街道上不断地延展出去,让我透过它的视角,去描写楼宇、公园、雕像,还有街道上跨江而来的风。我珍视每一个意象,并企图和它们建立共鸣。且,我又试图让他们都安放在一个“熟识”的场域,让意象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情绪流动中,自己主动言说,就像是那座瓦屋和它周边的景致,充满了秩序。《诗》《街》《一天》《安庆路》等作品是在这个视角下写出来的。

好喝的水

经济学中,经常会谈到物物交换的好处,举例而言,你有两个苹果,我有两个梨子,当我们互相交换,我们分别能够得到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相较最初的状态,每个人拥有的物品的丰富度更高了。另一方面,交换又会进一步促进专业化分工,并最终衍生出市场。当将交换附加上地理这一个维度,则从乡镇衍生出了城市乃至国际化的城市。古典经济学视角的历史,本质上就是在阐述分工史。当然,这是绝对静态的视角,另一方面当用动态的视角去看,经济会呈现出周期,历史也是有周期的。人,在周期中不断生老病死。

我2015年来到北京读研,读的是经济学。如上之所述,我开始借用它的理论去为自己真正构建一个内心的理论框架,并尝试用它去反观我的经历。历史之发展,经济之周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这一生能够平平安安穿越熊牛,就是最大的甘甜,因为时间带来的物质的丰富性会不断给予人嘉奖。在这样的时空中,我的古典意味浓厚的乡愁被治愈了。与此同时,轻灵的因子在我的体内又复活了,如卡尔维诺所言,像鸟儿一样轻盈,既重又轻。《登黄斗坡》中我把这样的感受比喻为一颗松果般,滚向尘世。在《一些水……》中,我表达了我理解的人生的最高境界“一些水淡然无味/但它就是好喝”。另一方面,我将这样的甘甜与轻灵关照到了景物之中,描写了小清河的河水,无名公园的黑夜,还有翡翠湖的琴桥。

大 楼

我2018年从学校毕业,我开始让自己成为一个建造“瓦屋”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只知道写诗的诗人。但重建之路何其之难。我的内心存在两个幻象,一个是古老的建造瓦屋的人和为他们劳作的老牛,日添一砖一瓦、日耕一块田地;还有一个是真正的为人类内心构建庇护的古代诗人。我在《工作的人》一诗中是这么写的:“我手脑并用,我的母亲啊/你敲开我脑壳,老黄牛耕着脑回路。”我在《天赋》一诗中是这么写的:“他知道,这些无法触及的神牛正在/一边吃草,一边为他祝福/相应的,他不会被大海所吞没/因为获得了凝视的天赋”。

值得注意的是,我试图真正开始撰写出属于我自己建造的瓦屋,我用我自己的经历为它赋形,在诗歌中,我试图将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物料加进来。这些关键的物料,要么是在我上班的大楼里面的所见所思所闻,要么是我在租住的房子里面的经历,或者是在上下班之间的偶然思索,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物料库。大楼,是我重构“瓦屋”的场域。但与过往的作品不同的是,一方面我用更为抽象的事件以及部分的逻辑性替代了过去纯粹的静物描写;另一方面,我在人物的写作重心上,自己和自己的女友替代了过去的亲人及朋友。这一切,也都是新的对世界逻辑的认知,还有生活方式的转变对我的改造。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独自建造“瓦屋”,内心要面对诸多的心魔。瓦屋是心中的幻象,但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欲望,欲望又支配着肉身的投入。但是当肉身过于沉溺,则很容易产生幻灭的感觉。这也是现代分工如此细致,经济机器效率如此之高的情况下,难以避免的情况。我上班的大楼有一个单独的十分狭窄的电话隔间,有段时间我经常自己一个人憋在里面写报告,白色的墙壁、狭窄的空间会强迫人集中精神。但专注过后,一切都会烟消云散,有一种被抽空的感觉。在《电话间》一诗中,我是这样描述的:“那个人已经走了,这里/只剩下思索后的空无,/只剩下一个破旧的天花板。”大楼是我对过去的延续,也让我重新找到新的母题,为我开启了新的写作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瓦屋街道内心
热闹的街道
王世旺
街道生活
四川眉山:瓦屋春雪
山横瓦屋披云出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一块生锈的铁
拥有强大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