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有的女性生了孩子,还并未“成为母亲”
2020-08-11梧桐
梧桐
“你 与母亲的关系,决定你与世界的关系。”近日,文艺片《春潮》在互联网上映,其海报上这句来自德国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的宣传语,打开了一个关于“母职”话题的讨论空间。
电影在一个逼仄的房间内讲述三代人的母女关系,在《春潮》里,没有男人,只有女人,于是有人给该影片贴上了“女性主义”的标签。一方面它被认为有思想性、有深度;另一方面又被直呼“看不懂”,钟爱爆米花电影的观众对其敬而远之。到底是什么样一部电影让观众的认知如此撕裂?说起来,不外乎三个女性一台戏。
“未婚母亲”郭建波和母亲纪明岚以及女儿郭婉婷住在同一屋檐下。工作中的郭建波具有记者天然的正义感,坚持曝光拆迁、怒杀、暴力等敏感话题。但日常生活中的她却有些温吞,面对母亲的日常咒骂不动声色;母亲纪明岚是外人眼中的“热心人”,在家却是戾气逼人的老太婆,强势又颇具话语权;女孩郭婉婷在母亲和姥姥隔阂中成长,小小年纪早已学会成人法则。二十分钟内,三名演员就将多面人物形象饱满地立起来。
烧毁父亲遗物、离间郭建波母女感情……面对母亲的种种“恶行”,女儿始终逃避着和母亲的正面冲突。她懂得,这样的方式才最能刺痛母亲。实际上,母女间从未有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激烈争吵。影片以这种反戏剧高潮的方式展现,反而加重了代际之间的疏离感和无力感。
传统美德中称颂的隐忍苦楚、自我牺牲式的母亲形象不见了踪影,《春潮》中的母亲无一例外都是不合格的“反面形象”。旧时代怨妇、丧文艺女中年、段子手小机灵……三代人的特质,很好地表现出了不同年代产生的代际鸿沟。
“影片是在我大姨房间里拍摄的,我是在那个房间里长大的。我曾在那封信里写道马桶盖都会记得我的体温。其实‘姥姥是我大姨和我妈的综合体。但是我很怀疑就算她们看到了自己,也不会觉得那是自己。”《春潮》导演杨荔钠认为,电影是自己生命血液里流淌出来的东西,是能帮助自己治愈身体或者心灵的那一部分媒介。
当然,杨荔钠的女性電影也不是为了拍而拍。“整个社会的层面,包括女性自己,应该时刻关注自身生命的一个形态,而不是在一个大形势下或是偶然形势下,才开始说我们拍的是女性电影。”以“母职”的话题为切口,以女性的身份做男女之间的平衡,更能多面反映社会现实。
就“母职”这个话题,近年来在各类影视剧中颇受关注。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母在对丈夫的不满和悔恨中生下苏明玉,又因其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导致苏明玉从小没有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如同苏母、纪明岚等诸多不满丈夫的女性一样,这些母亲将这种不满化作对女儿一次次的冷嘲热讽,以此来重叠自身的苦楚经历或者捍卫自己的自信。实际上,女性并非天生是母亲,“成为母亲”是生理、心理、社会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却也往往忽视掉“母亲”身份背后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和现实困境。
在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等话题不断成为社会热点时,这样一部文艺片的出现或许并非偶然,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正视疼痛又柔软的亲情,真正学会爱与被爱的能力,召唤自我与自由,或许正是影片最后几个流水镜头所隐藏的劝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