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2020-08-11翟健民
翟健民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在收藏界占有重要地位。常言道“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足见其价值。而在如今的收藏圈,瓷器藏家们对钧瓷也是偏爱有加,为能庋藏到它,也是寻寻觅觅,乐此不疲。
钧窑虽属于北方青瓷系统,但它的釉色却变化万千,尤以独特自然的窑变釉而闻名,在同时期诸多名窑中独树一帜。钧瓷的釉色多为天青色,还有月白、天蓝和紫红等,正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除了专为宫廷烧造贡瓷的官钧窑之外,民间钧窑烧制出的器物品种也十分丰富。
乳光匀净
右手页这件钧窑天青釉三足炉尽管出自民窑,但千万别小看它。此炉高11厘米,口径9.2厘米,比通常所见的钧窑炉体型更大,殊为难得。从造型上看,此炉比例匀称,卷沿,短颈,鼓腹,下接三足,整体线条流畅。其通体施天青色釉,底部也施有满釉,釉质厚实、乳浊度高,有一种温润优雅的玉质美感,当属北宋时期的工艺。在早期的烧造过程中,高温颜色釉的变化难以控制,因此重要的器物多被放置在最好的窑位——窑炉中部烧制,而民窑烧出匀净的天青色釉是非常难得的,物以稀为贵,故备受藏界珍爱也在情理之中。再如这件天青釉小水盂,胎薄、釉润、线条优美,是精品中的精品。
北宋-金 钧窑天青釉三足香炉口径9.2厘米 高11厘米
北宋-金 钧窑天青釉小盂口径5.6厘米 高9.2厘米
此外,许多钧瓷口沿釉色较浅,乃是釉料在窑温达到一定高度时往下流淌,露出其底色的自然现象。比如下图中的钧窑天青釉大碗,其聚釉的深浅层次恰到好处,有一种自然的美。其底部上釉,修足利索,显然也是北宋工艺。难得的是此碗成对,细看会发现其口沿显脏,隐隐透出锈痕。其实,这是自然形成的痕迹,当时为了保护珍贵器物,防止其磕碰,工匠便在碗的口沿上镶了银边。历经千年的时间,银已经磨尽,只留下淡淡的痕迹。
北宋 钧窑天青釉大碗口径18厘米
北宋 钧窑天青釉大碗口径18厘米
上图这件天青釉罗汉碗是非常少见的民窑制品,也被称为罗汉杯。碗内满釉,底部也施有满釉,修足非常细腻,有宋代的雅致之风,应和当时盛行的茶文化有关。罗汉碗在北宋、南宋、金、元各朝都有烧制,以北宋最为典雅周正。金、元时期,钧窑开始没落,不论造型还是釉色都根本无法和宋代钧瓷相比。器物上釉的部分一般只到六七成,最多达到八成,且底胎一般不上釉,整体相较宋代更为粗糙。
北宋-金 钧窑天青釉罗汉碗 口径9.5厘米
北宋-金 钧窑天青釉罗汉碗 口径9.5厘米
红紫斑斓
钧窑制品百花齐放,釉中红里透紫、蓝紫相映的器物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品种。我个人非常喜欢天青、天蓝的釉色,偶尔看到器物上的一块紫斑,就像抬头看见蓝天中的一片云霞,心情备感舒畅。
左图这件钧窑玉壶春瓶天青色釉均匀莹润,其亮眼之处在于瓶身有一点红斑,就好像“万绿丛中一点红”,为其增色不少。此等品质上乘的钧窑胆瓶瓷胎细腻、釉色斑斓,最有名的一件则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其瓶身遍布紫斑,被作为钧窑瓷瓶绝美釉色的典范。右手页中这件天青釉红彩鋬耳洗也是如此,通体施釉且发满紫斑,造型特殊,底部可见支钉痕,是存世不多见的钧窑精品。
民窑烧造的器物以生活用品为主,一般以碗、盘等居多,这件钧窑月白釉红斑荷叶盖罐也较为少见。其所属年代应为金代,罐身施釉面积大概为八成,在其腹部釉面上可见几处红紫斑。此斑可能是由于入土时放置在铁器附近而产生的。金代钧窑罐的瓷胎相比北宋更厚,此罐并未完全烧制成功,乳浊釉没有达到玉质感,不太通透,但整件器物看起來素雅文静。值得一提的是,其原装的荷叶形罐盖也完好地保存至今,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对研究钧窑发展史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金 钧窑天青釉红斑玉壶春瓶高23.2厘米
在古代,其实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以及老百姓所追求的美往往就是自然,对钧瓷自然窑变之美的欣赏在宋代达到极致,并一直延续到明清。上图这件天青釉鼓钉花盆托,底部有“一”字编号,属于官窑制品。顺带一提,关于此类钧窑花盆洗、托的断代,明清到民国时期一直以北宋说为主,近年来将之推迟至元明,这两种看法亟待更多的考古和文献资料来验证。
鸿运当头
还有一类釉色通红的钧瓷,被称为“钧红”,北方一般称为窑变。钧红深受民间喜爱,其釉色喜庆,器型适合插花等日用装饰,并带有“鸿运当头”的吉祥寓意,因而被大量、广泛地烧制。
最近,有一位朋友买了一只钧红小梅瓶,红釉中带蓝彩,比较少见,属民窑钧红中的精品。本页左图中这件清乾隆时期的民窑钧红观音瓶也是精品之一,其通体施釉,釉色的流动感十足,红釉中泛出的蓝紫之色仿佛波澜一般自然。钧红中以纯红釉最为常见,而窑变带蓝的特征一般出现在官窑制品中。清雍正时期,唐英创烧了钧红釉,并在乾隆时期得到极大发展,乾隆朝之后民窑烧制的品种愈加丰富,大件的器物数之不尽。上个世纪,钧红瓷器大量出口海外,作为家庭陈设装饰用品而受到欢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曾在某家进出口公司仓库里看到货架上摆有成百上千的钧红器物,其中有胆瓶、天球瓶、双耳尊等式样,令人应接不暇。
明 钧官窑天青釉鼓钉花盆托口径25.4厘米 高9.8厘米 底部戳印“一”字
最常见的是“ 砍脚钧”瓶,还有冬瓜罐、西瓜罐等。“砍脚钧”即器物底部为砂底的钧瓷,是南方的俗称,这类器物烧造完成时,底部的釉粘连在匣钵上,需先砍掉其底部,再进行打磨,因而被赋予了“砍脚钧”这个通俗而生动的称呼。比如本页右图中这件清乾隆民窑钧红釉双兽耳尊,釉色纯红且均匀,口沿的釉有露白现象,底部被打磨得非常平整,具备典型的钧红特征。
总之,就钧瓷的收藏标准而言,看到釉色均匀、造型完整的器物,都值得入藏。假设一件器物的收藏价值为100分,那么应从造型、釉色、瓷胎、底足等方面进行考量,才能综合判断其品质,找到钧瓷在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平衡。
清乾隆 民窑窑变釉观音瓶 高21.5厘米
清乾隆 民窯窑变红釉(钧红釉)双兽耳尊高3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