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拍场受追捧
2020-08-10方栋巷
方栋巷
从拍卖市场来看,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题材绘画,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从绘画作品本身来说,其表现形式如果能走出传统的绘画范式,则更适合今天的市场。
名家力作受到追捧
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全国九城艺术联展上海站上,艺坛伉俪乐震文、张弛的“祖国山河新传”展(第一回 延川)受到了广泛关注。用江南笔法展现西部高原,显示出新时代红色题材绘画的一大亮点。
2017年秋,乐震文、张弛奔赴陕北延川,开启他们“为祖国山河立新传”的征程。他们认为,采风、写生不能走马观花,应该深入山区,进行扎根式蹲点的观察、写生,深切感受那个地方的独特文化内涵、地理生态,体验当地人文情怀、历史轨迹,领悟到“吃透一座山”,方能更好地为这座山立传、画出其内在精神的真谛。
延川之行,陕北黄土高原的绿意葱茏和生命色彩给乐震文、张弛带来了强烈的内心冲击,也令他们对色彩的运用产生了新的灵感。此次画展,展出了他们“吃透一座山”后的国画作品近20件以及一批现场写生稿。
在这两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近现代书画都是重要板块,因可流通资源丰富、收藏群体庞大,被视作市场表现持续稳定的一个信号。在近现代书画市场中,红色题材书画作品一直受到藏家青睐。在2019年的拍卖市场上,著名画家李可染的山水画史诗巨制《万水千山图》拍出了2.07亿元人民币,为近8年来李可染作品在拍卖场的最高价格。
李可染《万水千山图》无疑是最亮眼的拍品。该画创作于1964年,画面横向展现,重山叠积,红军队伍沿狭窄山路从左往右横越画面,山体以浓墨重色写成,并敷染偏暖赭的红色,以留白形成的山路、水道穿插其间。整幅画结构规整,气象万千,是新中国美术史中的里程碑画作,也是李可染个人创作历程中的重要代表作。
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近现代书画部总经理殷华杰认为:“画作中太阳照着远处群山起伏、云彩、水面的波光粼粼,再到山的阴阳相背,这在传统中国山水画里是没有的。”
拍场屡屡创出天价
红色题材进入艺术品拍卖市场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而近年来拍卖市场上的种种数据显示,自2010年开始,有关重大历史题材的“红色经典”作品在不断刷新其最高价拍卖纪录或是画家本人拍卖最高价。
在中国嘉德2015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中,李可染作于1976年的《井冈山》以2800万元起拍,经过几十次的激烈竞价,最终以1.1亿元落槌,加佣金后成交价达到1.265亿元,创李可染在中国嘉德拍出的最高成交纪录。
李可染作为革命圣地山水画题材最成功的探索者之一,其创下亿元天价、有关重大历史题材的拍品远不止这一件。如在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李可染《长征》以1.075亿元成交,创下当时“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拍卖纪录;到了2012年中国嘉德春拍,李可染的《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又以1.242亿元的价格成交。
《韶山》是一幅革命圣地题材的山水画。构图极其严谨,景物组织、穿插,层次分明又灵动有致。毛泽东旧居,依于山峦之下,几近画面中心位置。松树在前,竹林在后,前后左右,高低起伏,以合拢包围之势,形成自然的绿色屏障。巧妙的是那半露半掩的池塘,片片嫩绿的荷叶,飘浮在水面上,洋溢荡漾,好像和声伴奏,衬托着农舍,增添了春意。这是用一个现代人眼光体察到的湖南农村,一派古朴色彩的典型美景。飘扬的红旗,相互呼应,构成隐形“三角觚”。3个红色亮点,圈出了画面视觉旋律的高音区。
除了李可染,其他画家在重大历史题材的拍卖成绩上也有过不错的表现。在2011年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册》以2.3亿元高价成交,创下当时傅抱石书画作品拍卖新纪录;同年北京保利秋拍,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以2.668亿元的价格成交,打破了徐悲鸿作品的价格纪录。
在红色经典的绘画中,不得不提的一位画家就是石鲁。不久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艺道长青——石鲁百年艺术展”。展览分为“革命史诗”“时代礼赞”“长安新画”与“风神兼彩”4个单元,囊括了石鲁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如《转战陕北》《山区修梯田》《延河饮马》(草图)《击鼓夜战》《春满秦岭》,以及向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借展的《山雨欲来》《华山松》,同时这也是这两件作品30年来首次回国展览。
石鲁是中国美术史论界公认的20世纪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巨匠,是延安时期革命文艺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用自己的名字致敬“石涛”和“鲁迅”,表达了他崇高的艺术理想和精神信仰。他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1940年起在延安工作,10年间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木刻版画和其他艺术作品。新中国成立后,石鲁积极歌颂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深情表现陕北黄土高原的风情和人民,创作了一批彰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他的作品用中国符号深刻阐释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為了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
时代特色值得关注
1959年《转战陕北》标志着石鲁的艺术步入成熟,并迎来新的创作高峰。他主持“美协西安分会中国画研究室”,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为准则,提出艺术必须“记载下我们伟大时代的一切珍贵的生活素材”,探索中国画发展的新方向。在1960年至1963年间,画家以田间山林、庄户农家的生活与劳作为题材,创作了《种瓜得瓜》《逢场作戏》《地头小趣》等作品,立意皆新。绘于1962年的《采槐图》,即为这一阶段的代表。
石鲁有感于世人有作《采桑图》而不画《采槐图》,因嫌弃喜食槐叶的羊,即便“挤奶有功”,也无人作画歌颂。本幅描绘一群孩童采摘槐叶的场景,有爬立枝头者,有捡拾枝叶者,有吃力提篮者;远处数只觅食的山羊,中间一只前肢攀在树干上啃食叶片,即是世人所嫌弃“贱馋”行为,生动鲜活地呈现出乡间生活小景。在这一阶段中,石鲁少有以长题说明创作思路的画作,此幅颇为难得,可一窥创作立意之所在。在北京诚轩2018年秋拍中,石鲁《采槐图》以207万元成交。
许多人有这样一个印象,就是红色题材的书画,一定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等。但是从拍卖市场来看,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题材绘画,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从绘画作品本身来说,其表现形式如果能走出传统的绘画范式,则更适合今天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