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行业乱象需警惕
2020-08-10刘畅
(报道提示)私募基金的投资水平更高吗?私募基金是所谓成功人士的标配吗?其实不然,近年来,私募基金频频爆雷,并涉及非法集资、集资诈骗等犯罪活动,投资者必须要对私募基金行业的诸多乱象保持警惕。
继今年6月深圳证监局官宣了131家违规私募基金名单之后,7月23日,深圳证监局再次披露了部分私募基金的违规细节:盯上70岁老人养老金、卖房款,雇百余人打电话推介……
事实上,近几年,私募基金公司频频爆雷,并且涉及非法集资、集资诈骗等犯罪活动。所以投资者必须要对私募基金的性质有明确的理解,并对私募基金行业的诸多乱象保持警惕。
私募乱象之一:公开推介
“私募”基金顾名思义,是在非公开或“私交”的基础上募集资金。然而,现实生活中,私募基金往往通过各种手段公开推荐产品,违反了私募产品必须“非公开”发行的规定。
在近期深圳证监局查处的机构中,有20多家曾通过微信群发布产品或在微信群添加好友推介产品,10多家机构设立微信公众号用以发布品宣文章。如“深圳市前海新高域资本”等公司,利用在豪华酒店定期不定期举行的不设门槛酒会、答谢会,向与会人员发放推介材料,并通过有奖销售、老客户返利等诱导新客户购买产品。目前,这家公司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调查。
此外,使用电话本群呼也成为私募基金公司揽客的手段。如深圳前海新富资本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向物业索取、购买电话本等方式获取数千条公众手机号,雇佣百余人拨打电话实现推介目的。
鉴于普通老百姓不太了解什么是“私募基金”,不妨以巴菲特的职业生涯为例,看一看私募基金到底长啥样?
1956年5月1日,巴菲特管理的第一个有限合伙公司——巴菲特联合公司成立时,参与者全是他的亲戚,6个有限合伙人一共出资 10.5万美元,出资最多的个人是巴菲特的姑妈,出了3.5万美元,巴菲特自己作为普通合伙人象征性地出了100美元。大家约定,超过4%以上的收益巴菲特拿50%,4%以下的收益巴菲特拿25%。
巴菲特知道,作为一个“受托人”,人们会认为他承担的责任应该是无限的。所以,巴菲特在第一次集体会议上对大家说:“有些是我能做的,有些是我不能做的,还有些是我不知道能不能做的,这是我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你不这么认为,可以不加入。我不希望将来我高兴的时候你不高兴,或者相反。”巴菲特希望把合伙公司的目标定为“以更低的长期本金损失风险,实现更高的复利”。
巴菲特的有限合伙公司本质上就是一个私募基金,巴菲特作为普通合伙人(GP)是基金的管理人,投资人是有限合伙人(LP)只参与资金分配,不参与投资决策。这个基金是在有限的私人范围内成立的,就叫私募基金。
私募乱象之二:非法集资
名为基金,实为高息揽储,在募集端对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在完成备案后随意扩大募集对象和募集规模,甚至刻意借助登记备案信用为私募行为背书,这种行为一旦突破合格投资者底线就容易沦为非法集资。
私人募集资金的投资行为往往缺乏监管,缺乏透明度,所以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行为。对于这种高风险行为,相关法规严格限制其只能针对“特定对象”發行产品。所谓特定对象,就是和发行方以及私募基金经理有“私交”,因为有这层信任关系,所以允许募集资金。
但是,有些私募基金公司往往向“不特定对象”募资。如:深圳市恒汇兴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荧兴源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曾向大量举债或拼单凑单购买的不合格投资者募资;中天创业(深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存在高龄投资者通过卖房款、养老资金购买公司基金的情况;深圳市红隼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更是出现不少购买单只产品1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明目张胆违反合格投资者要求;深圳鑫汇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私募产品曾向一些70岁以上投资者募资,未对投资者进行实质审核,未要求投资者提交相关资产证明等。
还有的公司规避或突破单只基金200名投资人参与的限制。如已被移送公安机关的深圳市九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恒富汇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通过同一产品名称分期发行,累计参与投资者超过数百人;深圳前海金鑫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前海金牛新财富管理有限公司等存在发行多个产品投向同一个项目的情形,产品累计投资者人数都超200名;小牛资本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深圳市小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富汇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鼎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3家私募机构发行的产品共计涉及投资者1000多人。
私募乱象之三:“自融”骗局
圈来投资者的资金,用于解决自家公司的资金短缺问题——这就叫“自融”。部分机构设立私募子公司不是从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出发寻找最有投资价值的投资标的,为投资者提供专业理财服务,而是为筹集资金,满足自身或关联方的融资需求,无法有效保障投资者的权益。甚至有的机构设立私募基金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自家的债务问题、堵财务窟窿,这种行为怎么可能为投资者带来收益呢?
今年3月17日,深圳市前海汇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实控人徐山及妻子康媛媛因涉嫌非法集资诈骗,执行总裁杨桦、财富中心总监黄龙君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由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检察院报送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检察院通报显示,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汇能金控共发行75只私募基金产品,吸收1507名投资人的资金,总募资85.94亿元,返还投资人本金总计55.85亿元,未兑付资金总计29.53亿元。2013~2018年汇能财务审计报告显示,募集资金最终流入了汇能金控关联公司以及徐山、康媛媛、傅卓斌(徐山姐夫)等个人账户,从汇能金控向关联企业和个人账户单向资金流水高达90.9亿元。
有律师指出,投资人投资的基金产品都是专款专户,支付利息的资金从徐山个人账户汇出,表面上这是不合规的打款问题,但是暴露出徐山可能存在挪用资金或者职务侵占的问题。资金通过关联公司或者项目打到了实际控制人自己的资金池账户,也就是说资金池账户存在募新还旧、资金挪用问题。
私募乱象之四:庞氏骗局
除了非法集资、自融,更为恶劣的还有“集资诈骗”。
在今年5月一批被基金业协会注销的私募名单中,深圳市轩鸿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轩鸿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均位列其中。这2家私募均属于轩鸿集团旗下的私募,法人为肖建海。肖建海只是一名85后初中生,他是如何取得高净值人士们的信任,大肆敛财的呢?
虽然对外打着专业私募基金的旗号,其实他们几乎什么也不投资。肖建海的生意逻辑就是低价借钱高价转借,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以“高利贷”为主业的庞氏骗局。
据媒体报道,报案材料显示,尽管轩鸿方面一直宣称从事房地产投资12年,但是轩鸿基金实际购买的资产屈指可数,除2016年购买前海世贸3栋商铺外,余下的仅有2018年认购的22套前海嘉里的商务公寓,目前这两块资产的产权不知道被肖建海转移到何处,且大量募集资金投资去向不明。
经过初步审核,轩鸿基金共募集资金57.22亿元,累计向投资人兑付本金约41.34亿元,派发投资人利息约4.55亿元,通过信托转入证券亏损5.97亿元。
6月4日晚间,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公布了轩鸿基金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最新进展。根据公告内容显示,警方已对包括该公司实控人、财务总监等在内的24名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
私募乱象之五:“赌博式”投资
在私募基金的诸多乱象之中,除了明目张胆的违法犯罪行为之外,还有很多私募公司根本不具备可持续的投资理念,而是崇尚“赌博式”投资。赌对了,光彩四射;赌错了,关门倒闭。
2018年3月27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依法注销了一批私募基金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在20家被注销的机构中,昔日私募冠军“广州市创势翔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创势翔”)赫然在列。
创势翔曾作为2013年的私募黑马冠军横空出世,当年收益125.55%,并在2014年以300.80%的收益打破私募冠军“不能连任”的魔咒,成为私募行业第一个连续两年获得年收益冠军的私募机构。
然而,2015年创势翔的赌博式投资遭遇“滑铁卢”。2015年3月至4月,在欣泰电气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面临退市风险的情况下,创势翔通过旗下多个信托账户大举买入,两次均触及举牌线,并最终以10%的持股比例成为欣泰电气第二大股东。但不久后,欣泰电气成为创业板第一家终止上市的公司。创势翔豪赌失利,损失近2亿元。
2016年11月18日,证监会还对创势翔操纵市场一案进行了通报,证监会给创势翔开出没收违法所得约2073.8万元,并处以约6221.5万元罚款的巨额罚单。于是,“私募冠军”的庐山正面目显露出来。原来创势翔就是依靠赌博和操纵市场获利啊!
2015年的私募亚军“倚天投资”也在本次被注销的20家机构之中。倚天投资掌门人叶飞在私募界“大名鼎鼎”,不仅因为操纵市场被证监会处罚,更是担任浙江某大学EMBA总裁班“股票特训班”讲师,让跟随他上课的23名EMBA学员巨亏逾亿元。
链接:
私募行业高速发展
近些年,私募行业高速发展,但也留下很多隐疾。
7月16日晚间,中国证券投資基金业协会公布了2020年6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月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私募基金行业的管理基金总规模达到14.35万亿元,上半年大幅增加约6100亿元;存续的私募管理人有24419家,管理着86095只基金。
从私募的地域分布看,前五大地区为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浙江省(除宁波)和广东省(除深圳),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私募。具体来看,目前上海市有4659家私募,占比19.08%;深圳市有4498家,占比18.42%;北京市有4330家,占比17.73%。
随着A股市场行情起来,证券私募产品的备案和资金流入也有了明显增长。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新备案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有1428只,比5月份的975只大幅增长46%左右;同时,新备案规模达到332.43亿元,环比5月增长117.56%。
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6月的增长则比较一般。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6月份,新备案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277只,新备案规模为255.39亿元,环比增长40.50%;新备案的创业投资基金有171只,新备案规模为85.19亿元,环比下降6.22%。
短评:
私募的基础是私人信用
文/本刊记者 刘畅
银行里的高净值客户,突然一天被召集到一个豪华的五星级大酒店里,基金经理神秘兮兮地透露:他们将募集一个最新的产品,只有非常尊贵的客户才可以有一点额度。基金经理还会暗示过往神奇的投资收益,以及公司强大无敌的实力。
以上场景就是“私募基金”拉人头的通常手法。因为有高额的回扣,业务员像卖保险一样努力地推销私募基金。他们怎么会在意“特定人群”“非公开发行”等设立私募基金的红线呢?
因此,私募基金频频爆雷便不足为奇,而且动辄是百亿大案。
例如,金诚控股执行董事兼主席韦杰以及执行董事徐黎云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遭杭州市公安局调查。金诚控股至2018年9月底共管理及运营着30只私募基金,基金管理规模总额约255亿元,其主要投资目标为PPP项目。
另一个私募大案发生两年前。2018年8月29日,出逃2个多月、先后辗转数个国家的上海阜兴集团董事长朱一栋被上海警方押解回国。阜兴系相关私募产品大面积出现兑付逾期,金额高达180亿元。
私募基金是以私人信用为基础的,你熟悉私募基金经理的程度必须和巴菲特的姑妈对巴菲特的熟悉程度一样,才有可能投资这个私募产品。也就是说,你必须十分了解这个基金经理的诚信水平、道德水平,了解他的投资能力,了解这个私募产品的投资策略,认同并欣赏这个投资策略。此外,对风险还要有充分的评估。可是,很多投资私募基金的人根本连一条也做不到。
所以,一般的老百姓如果傻傻分不清楚,还想投资基金,那就选择公募产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