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社科期刊编辑的几点思考

2020-08-10荣开明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7期
关键词:科学方法社会科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表面上看,这是新的科学技术的竞争,但从实质上看,依然是拥有综合素质的优秀编辑人才的竞争。如何与时俱进、做好新时代的社科期刊编辑工作,是一个值得长期总结反思的重大问题之一。依据个人30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牢记社科期刊编辑的宗旨、原则和方针,明确期刊方位;把握期刊编辑规律,优化编辑流程,不断开拓创新;提升编辑素质素养和能力,为优秀期刊提供内在支撑和坚强保证;掌握科学方法论,明确做人做事的精神和方法。

关键词:社会科学;期刊定位;编辑规律;科学方法

1956年,我响应党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从县基层教育领导岗位考入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政治系哲学教研室教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教得较为顺当、满怀信心时,却出乎预料,1964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将我从原湖北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调到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后改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江汉学报》(后改名《江汉论坛》)当编辑。从编辑、编辑组长、编辑部副主任、主任、主编,一干就是30多年。从门外汉,到边干边学,逐渐培养兴趣和爱好,成为本行的践行者、组织者、研究者、创新者,越干越起劲,越干越欢乐。与之相随,《江汉论坛》的形象和面貌也逐步上升,成了全省、全国注目的优秀社科期刊之一,获得了一些荣誉。从我亲身经历中,我深深感悟到:做好社科编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可编也可研,还能在编研的基础上,做点教育工作,培养研究生。但与干其他任何一件工作一样,都是苦中有乐、酸中有甜,只要认真耕耘,就会有一定收获。不久前,湖北省社科期刊协会、社科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政策》杂志社总编黄泽夫邀我就社科期刊编辑问题做一次讲座。我考虑再三,拟就怎样做好社科期刊编辑的问题谈几点个人不成熟的感受和思考。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一、牢记社科期刊编辑的宗旨、原则和方针,明确期刊方位

社会科学类期刊类型较多、性质也各有不同。其中有的是党刊、时事政论性期刊,有的是青年、妇女、少儿教育类期刊,有的是综合性和经济、文化、社会、文学艺术等专门性学术期刊,有的是情报资料动态性期刊。对于这些类型不同、性质有别的社会科学期刊,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既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坚持共同的宗旨、原则和方针,又同时注意社科期刊的特色和个性,坚持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做到尊重差别,包容多样。

依据我的亲身感受,做好社会科学期刊编辑,最为根本的是牢记社科期刊编辑宗旨、原则和方针,明确期刊方位。这些宗旨、原则和方针,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断决定的,而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指导下,期刊管理和编辑实践经验教训不断总结的智慧结晶。它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大论述和法律、法规中。

弄清期刊编辑宗旨、原则和方针,是明确期刊方位的关键。做好社科期刊编辑究竟要牢记哪些宗旨、原则和方针呢?对于这个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一段十分重要的经典论述作了系统回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① 这段论述清楚地讲明了包括社科期刊在内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宗旨、原则和方针。这些宗旨、原则和方针主要是五条: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③ 为了在党刊、新闻舆论媒体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习近平形象地提出了党刊、新闻媒体必须姓“党”姓“马”姓“共”的问题。他说:“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岀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④ 党刊、新闻媒体姓“党”,首先要坚持姓“马”姓“共”。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何考验的精神支柱。”⑤ 党刊、新闻媒体姓“党”姓“马”姓“共”,就是要在党刊、新闻媒体中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旗帜鲜明,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要加强辨析和引导,不当旁观者,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使党刊、新闻媒体永远成为党领导下的守护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前沿阵地。

第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办好社科期刊必须坚持的立场、立足点和着力点、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路径。其中坚持的立场是“坚守中华文化”,立足点是“当代中国现实”,着力点是“当今时代条件”。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和主要路径是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而不是将两者片面地分割开来,更不是将两者人为地对立起来,损害双方的发展。

第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向。“为人民服务”是由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个立场和宗旨,才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拥有深厚的力量源泉。“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⑥ “一切优秀文化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⑦ “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由我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文化作为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进方向必然要从属并决定于整个社会发展特别是政治、经济的发展方向,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特别是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然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基本方针。

第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发展客观规律,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正确方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办好社科期刊一定要坚持“双百”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化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⑧

第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提出来的。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发其生命活力。所謂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并在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时,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更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⑨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只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上述宗旨、原则和方针,不仅是社科期刊编辑应该坚持的,还是广大社科期刊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体现。我国期刊实行的是申报审批制。在创办期刊前,各级党组织和单位领导都要依据办刊人员的意见,向新闻出版部门提出办刊申请。申请报告的内容,包括办刊依据、办刊名称、办刊宗旨原则方针、面向对象、主管主办单位等。这就表明认真落实办刊宗旨、原则和方针,本来就是期刊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无数事实证明,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在国际国内期刊复杂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形成期刊核心竞争优势:人才优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实践斗争中,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总要求,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期刊工作队伍;强化广大期刊工作者“政治家办刊”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自觉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自觉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自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攺革,对期刊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才能真正把所办期刊越办越红火,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紧迫需要,符合人民群众诸多领域和方面的需求和愿望,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真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太平。并且通过期刊同仁的共同努力,自觉地维护党的威信、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期刊的尊严和形象,扩大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深化党对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

需要指出的是,牢记期刊宗旨、原则和方针,也是我们继承和弘扬我国期刊发展史上毛泽东、李大钊、鲁迅、郭沫若、茅盾、邹韬奋、胡愈之、叶圣陶、巴金、老金等一批高山仰止、令人仰慕的人物在进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们所创造的“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敢于开拓、勇于战斗、善于创新”等期刊文化优秀传统的紧迫需要。

二、把握期刊编辑规律,优化编辑流程,不断开拓创新

“编辑”一词由来己久。其最初之义是用丝绳将竹简顺序排列之意演变而来的。《辞源》将“编辑”释为“收集材料,整理成书”,其义与编纂相同。在现代汉语中,“编辑”一词包括三种含义:一是用作动词,指对材料或现存作品进行整理加工;二是用作表示人物的名词,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三是用作表示事物的名词,指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随着现代化的蓬勃发展,期刊编辑己经成为大众传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分工的加速,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强,期刊的分类也越来越细。从性质看,有综合性期刊和专业性期刊。从内容看,有社会科学类期刊和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从出版周期看,有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从载体看,有印刷版、缩微版、声像磁带版等。从文字看,有中文刊和外文刊,外文刊中又有英文、俄文、法文、德文、日文等。我国自古以来,编辑就与学者是融为一体的。孔子著《春秋》,编《诗》《书》《礼》《乐》,教弟子,既是著者也是编者。中国近代著名学者鲁迅、邹韬奋等人同样既是学者又是编者。

自从编辑逐渐专业化以后,常有人认为编辑只是将他人的著作编而辑之,无有自身的东西,无“学”可言。我一直不同意这种观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认为期刊编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我曾与社会科学期刊界的同仁们一起,先后在江西、陕西、天津等人民出版社走访调研,并编辑出版了《社会科学期刊编辑学》《期刊编辑的理论与实践》《期刊编辑论丛》《期刊工作手册》等著作。经过省新闻出版局批准,还创办了《期刊编辑研究》杂志(内部期刊,每季出版一期,从1991年至2000年共出版发行10年),并在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领导下,创建了湖北省社会科学期刊研究会(曾担任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名誉会长),开展了系列期刊编辑理论的培训和研究工作。就期刊编辑学的对象、内容、结构,期刊的定义、特征、演进、分类和功能,期刊编辑工作的特点、原则和一般流程,期刊的内部管理和公共关系,期刊编辑工作的现代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

依据我的亲身体验,做好期刊编辑工作,最为关键的是把握期刊编辑规律,优化编辑流程,不断开拓创新。

首先要明确期刊工作的特性、原则和流程。期刊编辑工作至少有四个特性。一是中介性。期刊是以传播为目的精神产品,是读者和作者、上头和下头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二是特殊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表现在设计、选题、组稿、审稿、改稿的过程中,是再度创造的设计师、美容师、整容师,起着为文稿锦上添花的把关和修饰作用。三是群体性。期刊编辑不是一个人独立劳动的成果,而是期刊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协作的成果和结晶。四是周期性。任何期刊都有一定周期,如周、月、季,是定期出版的,其工作流程也是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不断优化的。

正因为期刊工作具有上述三个特性,它的工作要求也就更严格,更具有明显的目的性、科学性、系统性、最优化。它的工作流程则体现为三个必经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具体编辑阶段、编后反馈阶段。包括以下10个具体环节:(1)确定期刊的性质和编辑方针,申报批准;(2)制订期刊整体设计和选题计划;(3)组稿,包括主动约稿和广泛征集来稿;(4)审稿;(5)改稿;(6)校对;(7)发排;(8)印刷;(9)出版发行;(10)编后反馈。这些阶段和环节环环相扣,前后相继,循环往复,一步一步地将编辑工作推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常常只注重具体编辑阶段,不注重规划设计阶段,特别是编后反馈阶段,这显然是片面的,不周全的。应该在实践中加以改善。

实施上述编辑流程的核心关系是两个:一是将上头的方针政策和下头的实际状况相结合,认真做出规划、设计与安排;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读者、作者和编者之间的关系,编辑在三者中都起主导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开拓性。但同时必须强调,读者是期刊的上帝,是期刊的主人,是期刊的评定者、最终决定者。作者是期刊的支撑。名刊靠名作支撑,名作靠名编组织、协调、加工。编辑的首要职责,是以忠诚的态度,创造性地完成党交给自己的任務,诚恳、真挚地为作者、读者服务。做一名优秀期刊编辑,就要像鲁迅那样,用不惜“碎割”生命的精神去服务作者和读者,密切编者和作者、读者的关系。多与作者、读者广交朋友、深交朋友;细“看稿”,精选好文章,发现好作品,发表他们的精品佳作,给以热忱的支持和帮助。尤其要尊重名作者,联系老作者,扶持、提携新作者,优先发表青年学者的“处女作”。精“改稿”,甘为作者做嫁衣,有时甚至把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和心得,深入调研得来的材料和刚听到的新精神,添加到文稿上,充实丰富文章的内涵,使之获得更好的效果。

编辑对作品的重视和提升,是搞好编辑和作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作者对编辑的友谊是十分深厚的。这里我想给在座各位,分享几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1984年,我去湖南开会,巧遇时任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后任省社联主席的陆魁宏同志。得知我来自《江汉论坛》后,他就向我打听60年代初为他首次将哲学论文发表在该刊前身《江汉学报》的责编。他说,论文发表前,责任编辑给他先后去过三封信,第一封说明文章可用,但要作较大修改,并提出了修改的具体意见。第二封对修改稿又提出了几处修改意见,要求再改。第三封告知文稿己刊用。可信件上盖的全是公章,没有留下责任编辑的姓名。“文革”中我因担任省委第一书记的秘书而受难,家中被抄,可是这三封珍贵的信函我一直留了下来。当他得知我就是该文的责任编辑时,两人紧紧拥抱,热泪盈眶,从此我俩一直成为挚友。

2009年7月,我在国防大学参加新中国成立60年历史唯物主义研讨会,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院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央委员)的王伟光同志,见到我后,上前来问候握手。我说:没想到你还记得我的名字。他说:如果不是你为我读博士时发表论文,并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我能有今天吗?别的人可以忘记,你的名字决不会忘记。

类似情景时有出现。可见编辑为作者做了点事,其浓厚情谊是永生难忘的。当然,编辑做好事是自身的职责,从不会计较别人的怀念和回报。

其次,要注重不断开拓创新。崇尚创新是当今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的一个巨大潮流,也是社会各界凝聚的一个最大共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期刊创新,就是要将期刊不断办出特色,提升品位,扩大影响,力求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名刊。

创新,从哲学上讲,最本质的意蕴是破坏性建设、巅覆性建设,即重大质变。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说:“新组合意味着对组合经过竞争而消灭。”⑩科技领域从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从胶片记录变为数字记录,意味着在完全否定传统的显像管和模拟信号的基础之上,新的电视技术公司和新的数码公司占领市场,传统电视机和照相机企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道理上看,原始创新就像小鸡破壳而生出新鸡一样,不打开蛋壳,永远只是鸡蛋。只有打破蛋壳,小鸡从蛋壳中走出,才会出现新鸡。所以真正的创新是对旧的事物的颠覆性破坏,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是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如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真正的原创性创新确实很难,但是除了原创性创新外,我们在实践中的创新还有多种途径和形式,一般分为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集成创新、应用创新,还有综合性创新和吸收引进再创新。学术期刊经常涉及的创新多是指除了原创性创新外的上述诸种创新。这种创新是渐进性的日常工作,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前行。例如,近年来我在审读《政策》杂志时,就发现他们很注重经常性创新,这些创新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有设计创新、栏目创新、专题创新、内容创新、文风创新、编排创新,以及增写题记、导语、评述等等方面的创新。该刊的创新体现在栏目设置上,是从过去的较为固定变为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更简洁明朗突出。体现在内容和文风上,是从过去的较为呆板变为务实求新,更接地气,把话尽可能地说到读者的内心里,心坎上。

三、提升编辑素质、素养和能力,为优秀期刊提供内在支撑和坚强保证

打铁还须自身硬。期刊能否办好,能否优中更优,最终取决于期刊编辑自身的内在素质、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文如其人,刊如其文。只有不断提升期刊编辑自身的素质、素养和能力,才能为办好期刊提供内在支撑和坚强保证。

期刊编辑的素质、素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文化知识、语言文字、道德品格、为人处事能力等。“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立国之基,立身之本,为官之魂,为学之要。我们考核一个人,经常讲德、才、绩,这是对的,三者均不可或缺。但放在核心价值的还是德。德处于根本的第一的位置。有了良好的德,才能、学识和业绩上的不足,可以在实践中补充发展。如果道德、人品缺失,就很难用才能和学识中去填补。厚德载物,有德则乐,乐则能久,最终必能得其位,得其禄,得其寿。无德有才,虽可显露于一时一事,却难以持续。很多腐败分子的人生悲剧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中国,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国际上看,“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11}。实现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精神强大,离不开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特别是人们的人文素质、素养和能力建设。这就要求我们的期刊编辑,要主动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文化是一個非常复杂的概念。学术界的讨论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对文化的定义多达几百种。一般认为文化是分层次和类型的。有的将文化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三大类型。有的将文化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人类文化,如建筑、道路、文物、机器、设备等一切已经人化的自然。精神文化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或者虽在物质活动中产生但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的人类文化。中文化一般包括语言文字文化、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理性文化、文学艺术文化、社会习俗文化以及制度体系文化等不同类型。小文化范围要小一些,仅指上述文化中的语言文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等。文化不仅有层次和类型之分,还可按其先进与否,分为先进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等。我们党的十六大着力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为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实施、奉行和谐理念的先进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智);禽兽有知而无义;而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即为人类所驱使),何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意思是说,人有社会属性,有礼义廉耻,有精神世界,有文化追求,有创造,并且能够将这种精神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记录下来,传承创新,永世留存。所以有学者说:“一切物质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化为尘土,唯有精神文化的创造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显出永恒的光辉。”或如李白的诗句所说:“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随着中国崛起已成客观事实,国人世人都在争议21世纪是不是中国世纪?台湾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曾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讲话时说:“中国的崛起是客观事实,这个没有问题,而且会进一步发展。但是21世纪是不是中国的世纪,这不仅要看中国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更要看中国在文化上取得的成就。”“假如中国仅仅是一个巨大的世界工厂的话,仅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的话,21世纪肯定不属于中国。假如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文化上也有突出的成就,能够像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那样对人类作出那么大的贡献,这样21世纪才有可能属于中国。”{12} 我赞同这个看法。党中央一再强调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就是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关系国家存亡兴衰的高度、关系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来看待。我们办好期刊,当然要着眼于解决当今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问题,但尤为值得重视的是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文化深层根源,因而,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更是至关重要。

文化的功能是以文化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化”,意指改变、革新、发展、教化。《周易·贲卦·彖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地,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人文就是“文明以止”,“以文化人”。“止”和“化”的途径就是做好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教化工作。期刊,特别是像《政策》这类期刊是社会教化的舆论工具。要主动积极地协助各部门、各方面做好教化的工作,使人明是非、辨善恶、知美丑、懂荣辱、讲礼仪,懂得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算合理合规合法。它跟以“武”来“止”、以“武”来“化”是相对应的。从教化功能角度看,《政策》发表的文章,绝大多数是高质量的,但也存在文化气息欠浓欠深、教化功能不足的现象,主要是有的文章只讲了“然”,即什么该做不该做,而未讲清楚“所以然”,即为什么必须或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显得说理不透彻,文化渗透力、扩张力、影响力、感染力尚有不足。

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一直有一种根本精神,那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即重视以文化人的精神。人可以与天地相并列,天地造万物,但人有主体性,有主观能动性可以与天地相并列。所以我国古代思想家說:“天有其时生万物,地有其材养万物,人有其治来参与万物的变化。”“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如果没有人这个“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般繁荣富强。宋代著名思想家张载(拱渠)早就说过:文人的责任和担当,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把“为天地立心”放在第一位是有道理的,因为人心的变化对天地的影响巨大。这也是我们今天反复强调观念更新、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深层认识渊源。人心的变化只有建立在客观实际及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才会发生正效应、正能量。如果离开客观存在的状况和规律,乱出主意,乱加发挥,就会违反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规律,犯错误,受惩罚。历史上发生的那些由于主观判断不当而产生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无不受到了巨大的惩罚。因此,管好人心就要“循理而举事”,“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保证人不乱来。

邓小平曾将包括期刊编辑在内的文化工作者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认真塑造自身的灵魂,使自己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素养、知识、技能。依据我的经验,期刊编辑越是主动自觉地增强自身的素质、素养和能力,主编、总编就越要为大家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良好的发展平台,使其得到不断提升和流动的机会。我在担任《江汉论坛》主编期间,对此做过一些探讨,采取过一些措施:(1)支持、鼓励在职编辑以编为主,编研结合,编研互补。规定新来的编辑每年要写一至三篇文章,至少有一篇公开发表。假如写了好文章而发不出去,我会尽力推荐其发表;(2)支持、鼓励在职编辑进修深造,读硕士、博士;(3)想方设法为一些编辑兼任相关学科研究会的理事或秘书,主动参加各项学术研讨活动,及时了解科研前沿,广交学友;(4)实行激励制度,定期评选编辑奖、校对奖、转摘(载)奖等,公开评议,张榜公布;(5)在有限的编制中留出一或两个空额,不拘一格地录用人才;(6)在满足社会需要、尊重个人选择的基础上,允许人才合理有序流通,让其有发展的空间和平台。20多年后回头看,这些措施在当时的确起了作用,见了成效。有人帮我做过一个统计,截至2009年,仅有12个编制的《江汉论坛》,经培训深造后己有9人由学士直接考取博士,拿到博士学位证书,6人成为学科带头人,4人成为院研究所、室负责人,从编辑部流通出去的人员中,己有5人成为副厅以上领导干部, 2人成为深圳证券界的亿万富翁和知名人士,1人成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党的正确领导及其方针政策正确和个人努力的结果。我们釆取的一些措施也仅仅是符合于当时社会的需求。其实在我的具体工作中存在的缺失和不足还是较多的。

四、掌握科学方法论,明确做人做事的精神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从他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只有学会与别人打交道,才能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然就活不下去。所以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社会、党、民族、国家的关系和矛盾,就成为人一生中最为根本和重要的关系问题。依据我近90年的人生经历,我以为作为一个期刊编辑工作者,做人做事从精神和方法上看,最为紧要的需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勤学习。这是为人、治学、编辑之首要。学习有两种:一是向书本学,特别是向经典原著学习,二手三手的书,只能供浏览,作参考;另一种是向实践中的内行人学,这是不可或缺的。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不学,懒学,定然落后。搞马列的人,尤其要勤学马列经典著作、党的文献和研讨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的新作。

第二,好思考。学和问是密不可分的。学而不思、不问,不可能提出新问题,不可能深入钻研下去,不可能术业有专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仅要通晓它的经典著作,还要了解它产生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懂得它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发展状况。因此特别需要善于思考。思考原著的创作思路、构思结构、历史背景,以及它和其他著作之间在理论、方法上的联系,同当前社会现实状况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得对其精神实质和方法论的把握,以及对现实问题求解的启示,并将这些思考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步研究的参考。

第三,重调研。加强调研是做好编辑和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的中介和桥梁。光读书本,而不加强调研是搞不好编辑和研究的。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可做调研。调研不能光看形式(如是否组成了调研组、下乡、下厂做调研等),而要看实质(是否真正了解了新情况,分析解决了新问题)。调研要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成为理论创新的突破点、学术繁荣的生长点。调研也是运用学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求得创新成果的好途径、好办法。

第四,多写作。学、思、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系列的联想,出现好些奇思怪想,酝酿出一些新感受、新思路、新看法、新论断。这就需要及时用语言和文字记录下来,将成熟的部分写成文章。文章是学、思、研的智慧结晶,是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阶梯和途径,也是人生感悟形成的纪录和足迹。人不怕笨,就怕懒。懒,什么事都干不成。笔不怕不灵巧,就怕搁置下来老不用。越不用它,越难拿起来,好似重约千斤。每天写日记就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好方法。写日记有许多好处。有些人常问我,你在做好编辑的同时还写作了多部个人专著,是怎样写作成功的?讲实话,60岁以前,除在高校任教师几年之外,我的主业就是编辑,在编辑之余写个人专著确实不容易。我的办法是九个字:先打点,后联线,再成片。“先打点”就是先抓住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打一枪,放一炮,听听社会反馈,再加深度反思。“联成线”就是将相关问题联结起来做系统化的逻辑思考,看看己经发表的文章还有哪些缺失和短板,再加以补充完善。“再成片”就是最终整理成一本著作。比如,1983年我的第一本著作《人怎样少犯错误》(该书曾作为中南五省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青年思想修养丛书”之一,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先后连续两次再印,印数达11万多册,获湖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就是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普遍存在的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过程中的严重错误而写作的。写这本著作之前,我并未打算出书。当时我在省应化工程指挥部负责宣传工作,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很多基层干部提出了一个重大认识问题:党为什么会犯错误,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这些错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工作之余重新学习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什么是错误,为什么会犯错误,怎样认识和改正错误的相关论述,并将这些论述归结起来,曾在应化工程指挥部科和车间以上干部培训班做了几次专题报告,引起了不少党员干部的共鸣。粉碎“四人帮”后,我重返省社科院,便在原讲稿的基础上改写成了几篇理论文章,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错误》《错误和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相互转化》《错误的难免和可免的辩证法》《错误对认识发展的积极作用》等。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社科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有两篇还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我便在“打点联线”的基础上,将其系统化,进而形成一部著作。我后来完成《改革与哲学》《论矛盾转化》《现代思维方式探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新探》《毛泽东治国方略》《毛泽东“一国两制”理论新探》《中国文化自信论》等著作,也多是用这种方法而写成的。我以为做编辑、做学者,多写作是个硬道理。写作贵在抓问题,贵在有冲动,有需求,深感非写不可。写作不怕不顺,不怕不成功,就怕不动笔,就怕舍不得反复修改。写作要先学会写千字文。千字文,开口小,好掌握。千字文写好了,写长文,写著作也就容易了。

第五,讲结合。我认为做人做事都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思考,不能单打一,要讲究结合。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四个结合:

一是言与行的结合。坚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说出的话,就要担当责任和义务,决不能言而不行,行而无果。

二是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己的素质、素养、能力和水平。不能拿着镜子,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更不能出了问题就往别人身上推,往客观方面推。应该严求诸己,做出认真的自我批评和深层次的自我反思。

三是个人和集体相结合。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搞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没有集体的协调和配合,再大的才子也难以成大事。任何个人,都只是集体中的一员,沧海中一粟,浪潮中一个波涛。

四是编辑和研究的结合。几十年来,我一直肩负着繁重的编辑和教学任务,但总是把编辑、教学和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编为主,以编促研,以研促编,互动互补,良性运行。

总之,一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和精神是无限的,长远的。我们理应将有限的、短暂的生命,投入到光荣伟大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尽其可能地多做点好事、善事,多发挥点正能量,多发点热,多留点光。众人添柴火焰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终将在我们的持续实干中逐步实现。

当然,我也深知,自身的素质素养和知识技能,离党和人民对我的要求,差距甚大!甚远!但在耄耋之年仍能用个人辛勤劳作而获得的“涓涓之水”,汇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江河”之中,也算尽了一点个人心意。静静工作,默默坚守,是我的座右铭。在我有生之年,将始终遵从儒家“以德养寿”、“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精神,惜福惜阴,自珍自乐,发挥正能量,做些力之所及的善事好事。

注释:

①⑨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3、46页。

②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

③⑦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3—34、176页。

④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2月19日),引自新华社新闻通稿。

⑤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页。

⑥⑧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6年5月19日。

⑩ [美]约瑟夫·熊彼特著:《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4页。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28页。

{12} 转引自《光明日报》2012年9月22日第9版《光明讲坛》。

作者简介:荣开明,湖北省社会科学期刊研究会名誉会长,《江汉论坛》原主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

(责任编辑  庄春梅)

猜你喜欢

科学方法社会科学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及其实施
渗透科学方法的“湿度和降水”教学实践
科学方法在物理核心概念学习进阶中的作用
“四个全面”蕴含的科学方法对政治工作的启示
社会科学总论
努力规范社科术语  繁荣发展社会科学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紧紧抓住机遇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中西社会科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