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网络安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证研究
2020-08-10杨敏
杨敏
摘 要:当前社会知识技能更新速度之快,网络安防专业发展更是在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应用等领域交互技术突破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行业和企业发展,具备企业需求的职业核心素养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这是发展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政治契机,“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为职业院校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等方面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想引领。
关键词:职业核心素养 工匠精神 思政教學 网络安防专业 职业教育
2019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赋予更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因此,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会好好做事”的职业人,就需要探索职业素养培育的载体,聚焦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将课程思政、职业素养与技能培养有机统一起来。
“工匠精神”是对“会好好做事”的职业人的完美定义,也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诉求。职业教育以服务行业企业为落脚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到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能够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内在驱动力。
我院网络安防系统安装与维护专业主要培养建筑弱电系统相关行业,同时兼具强电系统基础能力,适应网络安防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维护,管理等岗位需要高端技能型人才。从2016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有4届学生,从17级开始推进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渗透。
通过问卷和座谈形式对我院该专业4届138名学生关于职业核心素养的认知现状进行调研,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相比16级学生,17级学生开始明显对职业素养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从职业价值观、人际沟通、自主学习、执行力、管理能力、创新等方面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一、基于“工匠精神”理念,构建职业核心素养全程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相关企业人才岗位需求,以“工匠精神”与职业核心素养为指引,以培养专业能力水平为主线,归纳和整合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以及技术与管理能力形成工作过程序列,并与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对应起来,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以职业人的角色来完成职业核心素养的养成,同时,积极开设系统性的职业核心素养通识课程,如德育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做到专业、课程、岗位的有机统一,夯实专业发展基础,提高职业能力。
二、突显“工匠精神”内涵,实践教学中强化职业核心素养的锻炼
实训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的过程中强化7s管理的规定,规范学生职业行为能力,创设企业竞争情境,让学生在仿真工作环境中养成良好职业习惯,提升职业竞争能力,实现就业观与专业能力的对接,学业观与岗位需求的对接,使学生成为准职业人。
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正是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的进一步解读和深化。
三、传承“工匠精神”,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素养认知教育
职业核心素养的认知要来自实践,来自切身感受,学院要积极打造相应的实践环境,筑起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1.开展多样的竞赛(如跑操、大合唱、跳大绳等)或主题班会活动,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诚信教育,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等;
2.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参观、交流,进行岗位跟踪学习,邀请优秀校友来校开讲、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强化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
3.落实学生课外活动教学,通过学生会、团委、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多个部门,把文明教育、心理疏导、沟通交流、职业规划等纳入学生课外活动教学体系,从而对职业核心素养形成全方位认识。
四、践行“工匠精神”,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确保职业核心素养养成的实效性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专业与职业对接、技能与岗位融合”,让学生从“识岗”“跟岗”到“顶岗”,实现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在此过程中,需要企业的介入和配合。深化校企合作,探究合作的多样性模式,形成校企共育人才的良好局面。
对新生进行始业教育,了解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安排及毕业要求,明确学习目的;邀请企业专家、高管来校进行行业介绍;组织学生进企业参观体验,通过“识岗”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职业岗位,形成专业技能和职业活动的感性认识。
通过校企联动,安排学生在典型工作岗位上进行“跟岗”学习,由企业一线骨干或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指导,综合评定,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对接职业岗位,养成职业核心素养。
对即将“顶岗”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岗前培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专业教师跟踪实习指导,定期走进学生工作场所,与学生加强专业交流,掌握学生实习状态,全方位、多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和职业技能相融合,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练就综合技能,提升职业核心素养,成为企业所需的能工巧匠。
五、量化“工匠精神”,以德育学分制为考核体系,确保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可控性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引入德育考核,创新机制,充实德育考核内容,建立动态性、过程性、科学性的德育考核体系。
从新生入学开始,学院就以政治思想与道德素养、文体活动与心理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自我管理与团队合作、创新创业与“工匠精神”、日常行为规范这六个方面对其在校期间进行德育考核,每项内容赋予一定的分值,加以量化,用制度细化学生的思想行为准则,用“他律”的方式对学生予以约束,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促进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养成。
结语
总之,培养匠心人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从理念、体制、形式、成效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方案也需要在行业企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不断动态调整,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获得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9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