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路径分析
2020-08-10陈希强
[摘 要]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培养自身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提升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合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对策,对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社会实践;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陈希强(1990—),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团总支副书记,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333-02[收稿日期] 2019-11-18
一、引言
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是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升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动力,这就意味着借助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育人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在当前的高校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而高校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深入探寻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提升策略,也是志愿服务事业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值得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面临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落后,行政影响较大
当前高校组织的志愿服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团区委、团市委、省精神文明办等政府组织、共青团组织根据要求,向高校传达志愿服务工作要求,从而引领高校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另一种是学校或各系根据自身需要自发进行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1]。这两种都属于自上而下进行的以指令为主要起源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以顶层设计和需要为主,对基层工作的创新和需求缺乏相应的考察和研究,基层各个志愿服务团队受上级指令影响较大,很难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需求进行工作的调整和改进。
(二)服务支持不足,积极程度较低
从当前高校进行的社会志愿服务中不难看出,资金短缺逐渐成为制约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很多高校在进行志愿服务时很难获得足够的外界支持,志愿组织筹集费用和学校的支持是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主要的经费来源,其中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甚至需要参与学生自行承担活动过程中的支出,这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度。而且,活动的组织者、领导经常向学生强调奉献、友爱等精神,却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需求了解与支持得少之又少,这也很容易影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三)实践占比有限,服务机会较少
从各专业教学上看,高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使得很多毕业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服务型人才的角色转换。很多学校的实践课程课时数较少,授课内容简单、空洞,缺乏相应的实地实践操作,也给毕业生提升综合实践素质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从内容上看,学校进行的志愿服务类活动十分单一,主要为每年三月份集中进行的针对医疗卫生行业和敬老院的志愿服务,在场地确定、物资运输、现场服务等方面缺乏支持,影响了培训课程的实际效果;从时间上看,只有在大三和大四上学期学校才会安排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每学期三到四个课时,这样不仅志愿服务的延续性很难得到保证,而且从服务质量这方面来看,也的确很难实现经验的总结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四)服务内容落后,技能创新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知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爱心募捐、爱心支教、关爱孤寡老人等活动上,这使得他们在于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做出自我判断和自我理解的同时,就形成了对志愿服务的第一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认识不足。而且,当前高校学生进行的志愿服务以传统服务内容为主,比如慰问孤寡老人、维持交通秩序、关爱留守儿童等,服务内容泛化、形式化的现象并不少见,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技能也很难得到相应的更新。
(五)评价工作较少,服务水平有限
重视服务形式和过程,忽视服务结果和过程的评价,是当前很多高校在进行志愿服务时容易出现的重要问题。每年三月份左右,很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虽然有时志愿服务活动会有很多的学生参加,但大部分学生只是集中于某一时段进行服务,非常重视对活动的参与,对具体的服务内容却缺乏足够的监督和考察,这就导致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进步缓慢。
三、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对策
(一)推进管理创新,改进管理形式
各地在开展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时,应积极改进组织管理模式,加强对基层团队意见的收集,将基层需求和意见作为制定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重要依据。各地应结合地区志愿服务的具体情况,利用新媒体平台制定相应的志愿服务项目招标制度,及时收集和发布信息,对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进行分类规划和管理。同时,参与基层志愿服务的高校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支援项目运营主体提出相应的意见和思路,从而为组织者及时了解活动要求、提升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性提供基础。[2]
(二)加大支持力度,带动学生参与
各地在组织高校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时,应对积极参与的学生、老师给予相应的支持,带动更多优秀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之中。组织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关单位应将服务团队资金、条件的支持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工作,为服务团队提供足够的保障,解除参与志愿服务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时,高校也应及时改进校园教学和思想熏陶方式,积极利用小班教学并引进专业的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教师来提升理论课程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
(三)改革实践课程,丰富服务机会
各地高校都应针对社会具体的发展变化及时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策略,重视各专业社会志愿服务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职业性,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区域内志愿服务态势和需求的调研,及时对志愿服务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拓展和延伸,将实践中的操作流程引進到学校日常的社会实践指导之中,实现专业知识、理论技能和实践操作间的衔接,让学生提前深入到志愿服务的各个工作环节之中,借此来提升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创新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技能
高校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应积极改进服务内容,并尽快提升服务技能专业化水平。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当地社会志愿服务具体需求的调研,从而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符合当地需求的志愿服务内容。当前高校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形式化较强且延续性不足,未来高校应高度重视思想性这一方面的服务,加强对被服务群体思想道德和感情方面的服务,重视人们的思想健康。[3-4]另外,高校还应积极帮助学生改进服务技能,积极提升学生在志愿服务工作操作和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判断,并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
(五)加强服务监督,完善服务评价
高校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必须及时加强对服务过程的监督和对服务结果的考核,为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志愿服务主管部门、志愿者组织管理者应当借助新媒体平台,向志愿服务需求方和被服务群体及时了解学生们服务工作的具体效果,为高校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于志愿服务中的问题并做出改进提供重要参考。同时,高校应积极利用服务评价,将志愿服务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生涯相结合,提升高校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借助服务评价的完善和对学生的监督、刺激来带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是一项具有较强社会效益的活动,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和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高度的契合性,同时,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是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只有积极提升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才能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多支持,使高校学生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这是高校学生成长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水平依然相对有限,提升高校学生社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章棋,邵刚,崔滢,雷玲.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内涵、现状及反思—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问卷调研[J].中国农业教育, 2018(02):22-26+93.
[2]许博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向专业化志愿服务发展的途径浅析[J].经贸实践,2015(10):236.
[3]孟祥乐,李世荣,王辉,苏清芳.陕西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11):78-79.
[4]杜领军.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六化”建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163-16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