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2020-08-10顾晨颖
顾晨颖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重视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更加重视对小学生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小学生能够以更加数学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同时,应加强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在生活中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这要求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进行创新。本文将针对这一课题进行具体策略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只让学生得到更多仅限于知识层面的成绩,而是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智力养成和心理建设。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上一个创新的发展,更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不断地教育创新,不再完全遵循历史的教学目标,而是一起全新的变化,重点在于关注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培育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减少学习的负担,减少学习的负担来表明教学重点的转移,把主线变成素质化的教学活动,使小学生更快乐的成长并且能够在学习方面有成绩。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好地迎合新课程的变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两个层面的提高。第一,学习兴趣的提高。抽象的数学学习需要小学生投入更加专注的注意力,而注意力的集中主要依靠学习兴趣的提升。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中融入更加具有趣味性、更加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内容与情境,能够实现小学生兴趣的激发,使小学生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第二,数学能力及意识的提高。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脱轨,使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不能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而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更多生活元素,也可以使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以理性的思维思考,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将数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并且提高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生活化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数学概念的记忆,而是应该向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转移。因此,小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应转移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带着困惑将数学的理论知识和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发现他们之间共通的地方,将数学理论积极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小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教学目标生活化,从而进行针对性课堂设计,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用刚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们发现更多蕴藏在生活中的数学。
2.教学内容与情景生活化
教师们要根据学生们的特征,配合教授的数学课的内容,筛选出可以与日常生活联系的内容,特别是将一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换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讲解。教师们在备课的时候,就可以将数学的内容与平时的生活关联起来,将抽象化的概念变成更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概率的问题上,课本上是掷硬币的例子,学生们生活中可能不会经常遇到,教师们如果换成抽签可能效果更好,学生们可以想到遇到的生活现象,各大商场正是利用了抽奖环节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教师可准备十张字条,其中,九张上写着上学,一张写着假期。让小学生进行抽取,从而帮助小学生理解概率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内容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明白数学的知识点是来源于生活并可以解决生活问题的。
同时,教师们可以通过文字描述处一个更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融入数学学习之中,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来给学生展示出一个知识如何在生活中有应用,将知识变得不再枯燥,提高学生积极性。
例如,“加减乘除运算”教学。单纯的习题练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心理。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场景,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如,悦悦和弟弟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去游乐园游玩,在途中碰到王叔叔领着小林也到游乐园玩耍,两个家庭决定结伴而行。在游乐园门口,售票员告诉悦悦的爸爸,成人每人98的门票,儿童减半。试问,悦悦一家与王叔叔一家一共需付多少门票钱?爸爸付给售票员500元整,售票员需还给爸爸多少钱?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加减乘除的练习。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一情景进行模拟表演,使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其他学生进行运算。如此,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课堂活动与作业设计生活化
有趣的课堂活动会激发小学生更多的兴趣去学习,也能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展开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持续地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教师们应根据具体的课本上的内容安排生活化的活动,可以将传统的家庭作业变成更有益的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到专业知识。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不仅限于传统课堂,家长们也可以参与其中。
比如,在学生学习钟表的过程中,教师们将钟表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更直观的体验时间换算。然后可以设计时间加减的游戏,让学生更好地明白课本内容和生活的联系。教师可在课前导入阶段,以一节课的时间作为生活素材。向学生提问:一节课的时间是多长?学生会回答:45分钟。教师可进行追问:现在是八点整,老师需要用20分钟讲解概念,之后同学们可以展开自由讨论。那么,同学们几点可以开始自由讨论呢?学生们会回答:8:20。上课是小学生生活中的核心内容,在小学生生活中具有普遍性。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内容,设计时间加减的游戏,能够提高学生的接受度。然后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放学后将自己和家人的作息时间记下,完成时间观念的建设。这样,学生们不仅仅明白了钟表的知识内容,还不会随意浪费时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联。
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理念的转变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证明,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从数学教学而言,它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成绩等于提高。对于生活而言,学生能将数学与生活结合,以更加理性的思维思考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迎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模式探析[J].学周刊,2019(16):41.
[2]刘永刚.新課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冷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128-129.
[3]曾雪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