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包装设计视觉传达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2020-08-10邢方舟丰硕
邢方舟 丰硕
摘要:本文针对包装设计视觉传达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包装设计通过视觉传达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方法,从审美价值、求知兴趣、产品印象以及消费需求几方面,阐述了包装设计视觉传达效果,旨在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理论参考,进一步提升包装设计水平,增强消费者购买欲,实现产品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包装设计;视觉传达;消费心理
中图分类号:TS206.2;TS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151-01
一、前言
包装设计通过产品造型、色彩、商标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发挥包装设计视觉传达作用,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设计人员根据产品的特征,结合消费市场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产品的包装设计,发挥包装设计视觉传达对消费心理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经营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包装设计视觉传达吸引消费者的方法
1.包装图案。在商品包装设计中,图案设计比文字设计具有更好的视觉传达效果。设计人员通过对图形、版面、图片进行设计处理,引起消费者对商品的注意力,增加商品的辨识度,促进购买者选择和消费。如在一些品牌鞋子包装设计上,设计人员采用特殊标识的符号图案,提高商品的品牌效益。
2.色彩搭配。由于人们对色彩的分辨率较高,设计人员在商品包装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色彩搭配对产品包装设计的视觉传达效果,注重色彩搭配的合理性,提升商品包装设计中色彩搭配的美观度,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例如:在对儿童玩具包装设计时,可以采用较为鲜艳的色彩,吸引儿童注意力,实现色彩搭配包装设计的视觉传达的最佳效果。
3.工艺技术。商品本身质量和外观设计是影响商品销量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仅通过视觉感官无法判断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设计人员选用良好的包装材质,采用成熟的包装工艺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商品包装设计视觉传达效果,利用包装设计的视觉传达作用促进购买者消费。如一些知名品牌尤其注重对商品的包装设计,以包装设计来增强品牌的知名度。
三、包装设计视觉传达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1.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商品在市场销售中,除了本身质量达到消费标准外,做好商品外观包装设计能够迎合消费者的审美,满足消费者对商品外观多样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消费者购买欲,提高商品的销售量,实现商品的价值。设计人员在商品外观包装设计中根据商品的使用特征,考虑到消费者普遍心理需求,合理设计图案、色彩、商标,从而使商品在包装设计上达到消费者的审美要求,提升商品包装设计的审美价值,能够从包装外观上吸引消费者,提升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包装设计视觉传达对购买者消费心理的驱动作用。
2.满足消费者好奇心。包装设计视觉传达效果能够勾起消费者对商品的好奇心,在商品包装设计中,设计人员正是掌握购买者这一好奇心理,通过特殊的工艺设计,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促使消费者在包装设计视觉传达影响下,进一步了解商品的使用性能。例如:对于一些新上市的商品,除了做好对新产品的宣传,利用商品的包装设计也能勾起消费者的好奇心,发挥包装设计视觉传达对购买者消费心理的促进作用。
3.加深对产品的印象。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增加,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使经营商品符合市场竞争需求,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做好商品外观的包装设计工作,通过特殊的包装标识和包装工艺,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效益。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商品时,往往会受到商品外观包装的影响,工艺材质较好的包装会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增强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和信任。
因此,在包装设计中,设计人员也要充分意识到包装设计视觉传达对购买者消费心理的影响作用,采用合理的工艺技术和设计技术进行商品外观包装,从视觉上吸引消费者对商品的注意力,增加商品的市场销售份额①。如在化妆品、服装、工艺品等多个行业,都应用了包装设计的视觉传达作用,提高商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保证商品销量。
4.激发消费者购买欲。包装设计视觉传达效果能够有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在一些商品的包装设计中,设计人员根据消费市场上商品消费情况,考虑到消费者多样性的心理需求,在商品包装设计中加入传统民俗文化元素以及具有创新性的图形文案,激发购买者的消费兴趣和消费心理。例如:设计人员在旅游景区商品包装设计中融入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使商品包装设计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借助商品外观包装的视觉传达作用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促使消费者购买商品,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包装设计视觉传达对消费心理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包装图案、色彩搭配及工艺技术合理运用,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和好奇心,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包装设计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产品价值和销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刘萌.包装视觉传达设計的哲学思维解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36):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