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中村改造与“村落文明”延续研究

2020-08-10李敏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符号

李敏

[提要] 随着我国城市不断发展与升级,城中村改造是村落现代化变迁的必经之路,而城中村改造常常面临“村落文明终结”的宿命。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广州市猎德村城中村改造通过复建具有符号意义的宗祠群,原村民、族人围绕宗祠群进行“摆酒席”等一系列凝聚宗亲的活动,使得汇聚成为村民们的一种共同生活方式,维系原有村落人际关系网络。村民们在此过程中对于自身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也不断得以提升,创造了城中村改造“村落文明延续”的奇迹。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村落文明;宗祠群;符号

中图分类号:C911;K8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5月1日

“城中村”作为城市扩张与发展的畸形产物,伴随城市进一步升级城中村改造已然是必然趋势。作为传统农村现代化变迁的最后一环,城中村改造往往会造成村落空间结构、经济结构与人口结构等方面急剧变化,打破原村民社会网络和生活方式,影响村落内部社会秩序。同时,失去传统建筑承载的村落文明无处安放,村民失去文化记忆与精神寄托,地方性文化逐渐消失。村民普遍陷入自我身份与文化认同困境,迷失在现代高楼大厦中。正如学者所言“城中村改造往往造成千年村落文明的裂变和新生的艰难。”

笔者于2019年10月至12月期间四次前往猎德村,运用观察法与半结构访谈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发现,拥有900多年历史的猎德城中村虽历经改造,但村民们的身份与文化认同反倒得以提升,村落文明亦发展得更为繁荣,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村落文明得以延续”——猎德城中村改造的亮点

(一)猎德城中村改造史。猎德城中村改造可追溯到1994年。1994年猎德农用地被全部征用自此成为“城中村”。2002年猎德实现撤村改制,同年进行第一次改造,但因政府资金不足、村民参与度低及杜绝开发商参与而以失败告终。2007年由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和村集体负责拆迁,猎德村开启了第二次尝试并成功完成全面改造,被外界标榜为“猎德模式”。

尽管猎德村经改造后村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村民内群体凝聚力及村落内在秩序却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没有出现低群体活动参与积极性、低身份认同、低文化认同现象。改造后的猎德村民反而呈现出高群体活动参与积极性、高文化认同、高身份认同、高主体意识和高凝聚力的“五高”态势,其传统村落文明在都市内繁荣发展,创造了城中村改造的奇迹。

(二)城中村改造的“五高”态势

1、高群体活动参与积极性。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岭南水乡,猎德村历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改造后村民参与群体活动的热情仍有增无减。一位猎德李氏族人讲道,改造后村里的龙船就藏于宗祠群前的龙船塘内,每年临近端午节村里便会举行隆重的“起龙”仪式,几乎全村人都会参与这项“起龙”仪式。采青日当天小孩甚至不吃午饭都赶着下水参加采青。而在旧时代只有男性能上龙舟,前两年猎德村也专门为女性造了一条金龙(舟),这两年“招景日”当天有很多猎德阿婆会乘着“金龙”到其他村“探亲”。

2、高文化认同度。有学者认为随着现代性因素对传统乡村文化的解构作用日趋强烈,传统村落的各种风俗习惯和仪式的神圣性将不再。祭祀、节日、祝寿、婚娶、丧葬等活动仪式也不再是村民共同参与的活动。猎德村虽经多次变迁,但至今仍保留着极具地域特色的宗祠和龙舟文化。村民们仍热衷讲述他们的文化,有着极高的文化认同感。村民李某对笔者讲道,“我们村是比较重视传统文化的,我本身也是比较喜欢传统的东西。可能是耳濡目染的缘故吧,我儿子也很喜欢传统的东西,例如打鼓和舞狮,这里都有这种氛围。”李某还向笔者分享一则因猎德村民坚守传统而与外人发生冲突的事例。“像端午节有龙船经过时我们是不会在桥上面走的,这是我们村民一直遵守的传统习俗。我们都是需要等龙船过后我们再过桥,但有很多外来的人不知道,然后会有保安驱赶,之前就(因此)发生了冲突。他们会说我们在显摆,但其实这是我们的传统习惯,我们始终是猎德村的村民,这些很传统的东西其实都会保留下来。”李某亦言,猎德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以猎德传统文化为主,会让小孩子从小学习本村的文化。可见,猎德村并没有因改造而文化衰落。相反,该村以具有浓厚宗族文化符号的宗祠群为载体积极筹办文化活动,同时通过社区幼儿园教学让传统文化得以代际传承。

3、高身份认同。调查中发现,猎德村民们自豪于称自己是“猎德村民”,有高度的身份认同感。村长梁某在谈到旧村改造前后宗祠对于族人身份认同作用时讲道:“旧村改造后,我们把宗祠用来做村民、族群、宗族聚会,作为大家相聚的地方,还有让海外的都知道我的根。我是姓梁的,我的根在这里,这里有我的根源。”可见,村民对于自己的族人身份亦有着崇高的认同感。

4、高主体意识。猎德村民在“上楼”过程中并无因融入城市轨道及外来租户的涌入而丧失主体意识,反而呈现高主体意识,村民们对社区内部公共事务和宗族事务都很上心。梁某告诉笔者,宗祠重新修葺后各宗族都肯帮忙联系举办聚会,氏族里的父老依旧发挥着凝聚宗亲的带头人作用,一有活動大家都会相互召集通知。

5、高凝聚力。改造后,村民的居住位置由摇珠决定,居住结构由紧密向分散转变,外来租客的涌入使猎德村成为半熟人社会,但其村落共同体自我强化机制并没有失效。梁某在谈及改造前后感受变化时讲道:“旧村改造的的确确使传统村落有变化,但因为有传统的东西(宗祠群)摆在眼前,也就有传统的记忆在这里。”他认为现在宗祠的这些新变化使宗族的凝聚力比以前更强了。

二、“村落文明何以延续”——猎德宗祠群的符号意义

本文认为,猎德村在改造后之所以没有陷入“村落文明的终结”困境,宗祠群的复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村长梁某向笔者讲述宗祠群的改造缘由及变迁情况:“原先的祠堂是你姓什么的就在哪,但现在就改造成几个祠堂集中在一个地方。原先是分散的,像我们姓梁的原本是在猎人坊那边,现在拆掉了来这里,姓林的就又在另外的地方。现在就不占那么多位置了,集中在一个地方。”

“旧村改造前,每一个姓氏除了一家大宗祠还会有十几个小的宗祠。宗祠是分散的,比如李氏大宗祠由它分出来之后下面还有十八间小的祠堂。但为了体现旧村改造带出来的空间和配套设施,就建一家总的祠堂就够了,如果再把小的建起来那可能要多出来三十几间,那怎么可能是吧。所以跟随国际大都市的步伐,我们最终就建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就行了。”

猎德村寸土寸金的区位具有高开发利用价值,旧村改造必然尽可能考虑扩大可利用空间,因而势必会对其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但可喜的是,猎德村改造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设计者能够在城市用地需要与村落文明保留间进行折中,以龙母庙为中心规划了宗祠文化区,并选取了大小李、麦、梁等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宗祠进行宗祠群复建,为村民在大都市中留住了精神文化家园的符号载体。经设计的复建宗祠群外观气派美观,内部干净整洁,梁姓村民讲道“村民所有喜庆的事情都喜欢在这样高大尚的地方摆,城市的人都不知道多羡慕在这里可以拿一围来吃饭。”可见,宗祠群的精心复建亦是激发村民们汇聚的一大动力。

尽管从文物保护视角看复建宗祠群是对传统建筑的破坏,其价值已远不如旧宗祠。但从村落文明传承视角来看,本文认为无论宗祠外观和功能发生了何种变化,其所承载的文化功能是不变的。复建宗祠群仍具有其价值与正功能,这个价值体现在其符号象征意义及其载体功能。

人是符号动物,具有村民共同意义的宗祠建筑景观即是一种内群体符号,它时刻述说着猎德族人数百年的变迁,提醒着猎德人的根与源。宗祠作为村民以往共同生活体验之地,复建宗祠群能让村民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使村民在陌生又熟悉的改造空间中重新找到认识、把握和定位自我的出发点和终点。它有利于村民在现代化浪潮中守住自我角色认同,促使村民们遵守一套与村民角色身份相一致的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

宗祠群的复建亦为改造后村民参与宗族、村集体活动提供了载体。改造后猎德村民无论是日常祭祀、传统节日庆祝或是族人重要人生仪式的举办都紧密围绕着宗祠群而展开。宗祠群成为村民内群体活动的载体,亦成为村民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是村民在现代化变迁中免遭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危机的物质基础。

三、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摆酒席”现象及不同理论视角解读

猎德宗祠群的内涵与功能伴随现代化变迁亦在不断丰富着,在诸多宗祠群的功能中当属族人聚餐的“摆酒席”功能为一大特色。“小孩都知道,宗祠是用来吃饭的”,“这里几乎天天都有酒席喝”。从村民们口中的这些话语可见,宗族聚餐“摆酒席”已成为改造后村民共同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通过“摆酒席”,村民们的传统记忆得以唤醒,内群体互动得以延续。下文尝试以不同理论视角阐释为何猎德村民热衷于“摆酒席”、“摆酒席”何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及维系内群体的粘合剂。

(一)为何猎德村民热衷“摆酒席”——符号互动论与积极心理学视角解读。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库利提出“镜中我”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他人是一面镜子,我们会根据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来形成自我认知。贝克尔的“标签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更表明“正面标签”有利于塑造个体正向的自我认知。

猎德村民每逢族人婚嫁、子孙满月或传统节日庆祝都十分青睐在宗祠中“摆酒席”。宗祠群中还入驻了顺德燕霞餐饮公司专门承接猎德宗祠的“酒席”服务。“酒席”规模基本在三十围到上百围不等,如此规模最终呈现的效果便是宴席需从宗祠内摆到宗祠外的广场空地上,场面甚为壮观。而猎德宗祠群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中心,紧邻车水马龙的猎德大桥,周边配套着46层的高级五星级酒店、现代办公楼和大型购物中心。现代化建筑群与古色古香的宗祠群所形成的極具视觉冲击效果的繁华景观让每一个过路者不由得驻足观望。梁父讲道:“村民所有喜庆的事情都喜欢在这样高大尚的地方摆,城市的人都不知道多羡慕在这里可以拿一围来吃饭。”与此同时,因改造成为土豪村村民的猎德人“一夜暴富”使外界盛传“在广州要嫁就嫁猎德男”的说法,猎德村民被贴上了“富豪”的标签,成为全城瞩目甚至羡慕的焦点。在宗祠群举行富有族群身份象征的宗亲“酒席”能够彰显自己的猎德村民身份,进而从他人的羡慕与赞叹中获得高度自我认同感与高自尊感,因而村民热衷在宗祠中摆酒席。

(二)“摆酒席”何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及粘合剂——基于马斯诺需求理论的分析。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五类需要由低到高排序五类。“摆酒席”能成为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村民已实现部分需求的基础之上,同时村民亦在“摆酒席”中进一步实现自我需求。

人的最基本需求是生理与安全需求。猎德村村民在城中村改造中获得高补偿款及高价值的集体资产,大部分村民亦成为高收入的“租金食利族”,实现了经济自由,基本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了满足。通过“摆酒席”村民们得以与原村落社会网络保持联系,重获内群体归属感与认同感,以满足进一步的情感需求。而村民能够频繁参与酒席的前提条件亦是基于经济自由而带来的劳动解放。大部分上了年纪的村民因家庭无经济担忧得以进入提前退休生活,拥有大量闲暇时间能够共同组织酒席。与此同时,上述的“镜中我”效应与“标签”带来的正向自我认知强化,能使村民们在酒席中获得外群体的认同与社会尊重。如此,“摆酒席”得以成为猎德村民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并成为了维持内群体社会网络的粘合剂。

四、结语

城中村改造是现代都市文明与传统村落文明激烈碰撞的场域,但本文认为传统与现代并非总是对抗性的。如何借以传统文化空间的打造推进传统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守护村民们的集体文化记忆,使村落文明成为村民适应现代化快速变迁的缓冲剂与维系内群体的粘合剂,猎德城中村改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正如学者们所言“猎德模式不可复制”,个案研究不免带有其特殊性。仅望通过本文的个案研究,为如何避免城中村改造陷入“村落文明的终结”困境提供些许启发与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2]王林盛.广州城中村改造实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3]卢宝蕊,徐初佐.半熟人社会情境下的乡村社区融合困境与重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6).

[4]夏支平.熟人社会还是半熟人社会?——乡村人际关系变迁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6).

[5]田鹏,陈绍军.“无主体半熟人社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行为研究——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6(4).

[6]夏支平.熟人社会还是半熟人社会?——乡村人际关系变迁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6).

[7]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

[8](美)库利(Coodley,C.N.)著.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9]林崇德等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0](爱尔兰)ALAN CARR著.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第2版)[M].丁丹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11](美)戴维·霍瑟萨尔,郭本禹著.心理学史(第4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符号
符号神通广大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符号的由来
添运算符号
怎样填运算符号
变符号
倍图的全符号点控制数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pqr阶Cayley图的符号星控制数